独来独往上九天-追念仙逝的国画大师刘伯骏老师

傻笑人生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5日中午,当我与友人自驾穿行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最西端,在昆仑山下那个就像瑶池的湖边,我收到国画大师刘伯骏的儿子刘南平的信息:他们敬爱的父亲于当天中午11点26分仙去,享年102岁。惊闻噩耗,我非常悲痛,顿时泪洒西土。</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伯骏老已经归位天堂,就在有瑶池的地方。他生前曾根据梦中泰山瑶池的荷花画了一幅堪称杰作的瑶池荷花图。</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伯骏老是带着满满的爱归位天堂的。南平在电话中告诉我,伯骏老在告别人间的最后时刻,所有子女儿孙都围在他身边,他带着慈爱环视了每一位亲人。走得非常平静、安祥。孝顺的儿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没有让老人受太多病痛的折磨。伯骏老一直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伯骏老也是带着他一生醉心于艺术的快乐归位天堂的。我认识他的30年间,他一直是一位快乐的长者。他每天醉在画中,乐在画中,从来不问画外事,惟其如此,他才能物我两忘,出神入化,成为受画坛景仰的一代国画大师。我亦受他教益影响至深,更加懂得感恩、平和的重要。</p><p class="ql-block">一如中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评论家、原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现任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13年前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研讨会”上发言所说:伯骏老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心性使然,神韵天地的境界。在当今这个什么都需要包装炒作的商业时代,要达到心性使然何其难。他素心淡定,宠辱不惊,静心绘画,没有杂念,他的艺术生命力会超越百年千年,即便他人不在了,他的艺术还活着。他是中华文化复兴时代一位伟大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仙去,跨越世纪的一代传奇大师离开了我们,是中国画坛的巨大损失。海内外艺术界、收藏界的朋友纷纷打电话或发来唁电,哀悼追念这位备受尊敬和景仰的大师。著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红梅博士专程飞到成都吊唁。与刘伯骏先师的家人商量今年10月在北京齐白石艺术馆举办刘伯骏追思活动及展览等事宜。郭红梅博士曾经策展了201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以三个展厅规模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览》和2014年在北京保利艺术中心举办的《九十正当春-刘伯骏指墨艺术展》。本来,两年前她就酝酿在首都中国画艺术最高殿堂齐白石艺术馆举办刘伯骏大师百岁艺术展,因疫情封控,原准备延迟到今年10月伯骏老晋103岁时举办。伯骏老溘然仙逝,遂拟改为追思活动展览及刘伯骏艺术研讨会。我们期待追思展览活动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家人尊重伯骏老生前嘱咐:不搞家庭以外的追悼活动,不通知媒体。他要静静地离开。</p><p class="ql-block">伯骏老千古!</p><p class="ql-block">刘伯骏艺术千秋!</p><p class="ql-block">[合十][合十][合十][流泪][流泪][流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晋102岁寿诞照片</p> <p class="ql-block">伯骏老的儿子刘南平在去年10发的美篇《我的父亲102岁了》中写到:父亲在满100岁后这一年中,虽然他的体力已不如从前,视力也已经模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睡觉。但他只要清醒一点,就要琢磨如何构图绘画和书法运笔。只要精力稍微好点,每天哪怕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他都要坐在画桌前,练字绘画,坚持不懈。当他练字、绘画进入好的状态,他会高兴地说:“今天的书法有进步”,“今天可以画好画!”满百岁以后,他都还像小学生那样,要追求天天进步!这是何其难得的不老心态。</p><p class="ql-block">伯骏老在去年12月下旬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每天24小时卧床不起,血氧一度降到80%以下,食量大减,元气大伤。在儿孙精心照顾护理下,各界朋友送医送药,今年春节后伯骏老的身体开始慢慢恢复,食量基本恢复正常,吸氧量逐渐减少,体力稍有恢复,他就要起床,要儿孙扶他到画桌旁坐坐,拿起毛笔练字画画。能重新拿起画笔,他特别开心。到5月上旬,他已经可以不吸氧而血氧量保持正常。正当大家为他快要恢复到感染新冠病毒前的状态而高兴时,哪知一场感冒(或不确定是不是第二次感染),又使情况急转直下,到后来不愿进食,静脉滴注也很困难了。即便这样,他还想着画画。家人和护理人员劝他进食,说:“你不吃东西,哪来力气画画?”这话起了作用,他才艰难地咽下几口饭。绘画,是支撑他生命的信念。</p><p class="ql-block">在他9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进入国立艺专深造后这80余年,是他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创新、升华、登顶的几个重要阶段。他一直念念不忘他在国立艺专的恩师潘天寿、林风眠、吴弗之、陈之佛、丰子恺、李可染、潘韵诸先生。</p><p class="ql-block">他一直铭记恩师潘天寿给他讲的一句话:绘画要独来独往上九天。“独来独往”,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不拘泥于前人今人,艺术离不开独创性。但只做到独来独往还不够,那只能算中等水准。还要上九天,就是要升华,达到艺术造诣的巅峰。</p><p class="ql-block">伯骏老在90岁以前,就两次步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展并轰动京华;荣宝斋为他出版了作为中国画范本的《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与吴冠中、靳尚谊、韩美林、华君武、黄永玉等同上央视《大家》栏目。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早已奠定。然而,即便在那时,当南平问他:你觉得你的绘画艺术造诣上九天没有?他摇摇头。难怪2010年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在军事博物馆为他举办《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览》,他还说:给我戴个“大家”的高帽子要不要得哦?人家说:你早就上了央视《大家》栏目了得嘛!你是当之无愧的大家!</p><p class="ql-block">直到他满百岁后,南平再问他:你现在的绘画艺术上九天没有?他说:“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对艺术最高境界的痴迷追求的信仰支撑着他的生命。著名中国画艺术评论家林木教授和徐仲偶教授看到南平发的伯骏老百岁时的作品图片,都惊叹道:一个百岁老人,还能画大画,写出那样苍劲有力的字。这实在不简单!真是画坛奇迹!</p><p class="ql-block">在伯骏老弥留时刻,他还要再看一眼他的画。南平在他耳边哽咽着说:“爸爸,你没有辜负潘(天寿)老师、林(风眠)老师,没有辜负爷爷婆婆……”。伯骏老眼角流出最后两滴泪水,撒手西去。</p><p class="ql-block">一代大师走了,他的魂魄上了九天。</p><p class="ql-block">他创造的艺术也上了九天。他安然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伯骏老只提了一个要求,他要穿那身青年装走。此照为15年前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的《感恩故乡-国画大家刘伯骏书画展》开幕式上,伯骏老就是穿的这套友人为他定制的青年装。图片为中新社记者拍摄并由中新社发布。</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泼洒指墨</p> <p class="ql-block">百岁刘伯骏大师挥洒指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欣赏</i></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还能画六尺整张大画。图为《生命之歌》。一丛老道高雅的绿梅,历经岁月沧桑根枝苍虬飞龙走凤而更显生命力厚重,灵气仙气萦绕,似是画家的自我写照。</p><p class="ql-block">原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现任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在军事博物馆举行的《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研讨会》发言时说:“伯骏老的作品达到了心性使然,神韵天地,出神入化之境界。在当今这个什么都需要包装的商业社会,要达到心性使然何其难!当年我和同机的韩国艺术评论家曾说到:有些被爆炒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它们的艺术生命力不会超过10年。而刘老先生的艺术生命力,会超过百年、千年,他是中华文化复兴时代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生命如歌。”</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102岁作品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百岁作品幻境系列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百岁作品幻境系列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百岁大画作品梅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101岁的作品,用色高妙,艳而不俗。</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101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101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九十九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101岁习练书法草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刘伯骏大师艺术生涯简介</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简介:</p><p class="ql-block">刘伯骏1921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开始跟随母亲和舅舅习字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艺专,师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林风眠、丰子恺、常任侠、吴弗之、潘韵、李可染诸大师,得潘天寿指墨真传和林风眠色彩熏陶,艺术英才早发,大学二年级习作《墨猫图》即在重庆抗战义卖时被白崇禧收藏。</p><p class="ql-block">1947年潘天寿为他在湖州韵海楼举办《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画展》,在江南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1948年新民晚报在南京举办现代名人画展,展出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陈之佛、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时年仅27岁的刘伯骏也有三幅作品跻身其中。</p><p class="ql-block">此后,刘伯骏先生因家庭出身问题,隐居大巴山四十余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伯骏书画展》盛况空前,王光英、程思远、张爱萍、洪学智为画展剪彩,刘开渠、吴作人、华君武、吴冠中、王琦、丁聪等泰斗云集。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闻。画展期间白岩松专访刘伯骏先生的节目在《东方之子》栏目播出。轰动京华之后,一些国家机关和企业希望他留在北京,承诺把他的儿子媳妇调到北京,并为他准备了院子。然而刘伯骏先生不习惯频繁应酬,怕耽误他画画,他深知只有在山里才能静心画画。于是谢绝各方挽留,回到大巴山粗茶淡饭,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于上世纪末在绘画艺术上又取得重大突破。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先生因此撰文评赞刘伯骏先生“素心淡定,宠辱不惊,不慕浮华,无欲则刚,壁立千仞,因而创造了不朽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2004年荣宝斋为他出版了作为中国画范本的《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他是四川继张大千、陈子庄后第三位出版荣宝斋画谱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005年央视《大家》栏目先后5次播放对刘伯骏的长篇专访。他是与吴冠中、华君武、黄永玉、靳尚宜、张仃等第一批上《大家》栏目的顶级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011年,《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以三个展厅的规模亮相。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为画展作序,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和中央美院资深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先生致辞。艺术评论界称刘伯骏先生是从民国走过来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在中国画笔墨、指墨、彩墨三者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潘天寿之子)在《十指禅机 彩墨丹青》一文中评称:指画一艺,以手指、手掌代替传统毛笔,难度较大。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此项艺术(指画)本为清人高其佩所创,但真正集大成并发展至高峰者,首推潘老(潘天寿)”。而刘伯骏先生的指画,因早年得到家父亲授与心传,后苦练60余年,且有左右手同时开弓,十指并用,这在当今画坛可谓是独一无二,不能不说是艺术界奇迹。刘伯骏的指画成就就在于他继承我父潘天寿指画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他对线、点苔和彩墨的运用。家父指画中的线取篆、隶入画,古雅圆润,文质彬彬。而刘老指画用线追求行、草的狂乱与苍劲,奔放和洒脱。刘伯骏先生的彩墨作品造诣精深,他的彩墨一改传统色墨两分之法,以彩代墨,墨气由彩而生而非由墨而生。以上是刘老指画上的几点突破。可以说,刘伯骏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尤其他的“十指禅”功,恐怕在当今画坛独一无二。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唯指画难度较大,潘天寿之后继之寥寥。现仍执着于指画艺术并卓有成效者,只伯骏等少数画家,因而岌须发扬。”</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201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致辞中评价:我不能说先生的艺术就是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缩影,但是,作为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情景变迁的一位老艺术家,从他几十年的艺术作品,大画、小画点点滴滴,包括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找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先生经历了许多人生坎坷,他的许多作品也都荡然无存,所以今天这样的展览和研讨更显得具有学术工程和艺术史抢救的意味。刘伯骏先生晚年的指画越来越走向完全自由的表现。从刘伯骏先生十指触及纸面的过程中,在他的指画作品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指画技法,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种生命动力的挥发、施展、运行以及奔流。这是他对指画传统的更新和推进,值得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刘伯骏艺术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家岛子教授,多次就刘伯骏艺术作过专题报告。他说,19年前,他带研究生专程去达州考察刘伯骏的艺术。他说:“看了他的画,我当时非常震惊,不是一般的震惊:在达州这个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画家!在他的作品里面,我看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画的现代转化,特别是林风眠中西融合和潘天寿的传统都体现得非常完备。我们于是把他作为一个特定研究对象。伯骏先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称为:浓重古艳。重墨构成他的绘画语言,另外是彩墨。他的作品是光、色、墨交融。古意表现在气势雄迈,哪怕是一幅小作品,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幅册页幽兰,那么小的画却有那么大的气势,狂豪奇野,形中取气,以动破静。还有隐逸之气,非常独特。刘老的画特别传神,更有独特的气度风骨。刘老作品的色彩感非常强。在这一点上他比吴昌硕走得还要远。这种表现性在传统中国水墨画里只有徐渭敢这样,八大还不敢。八大是冷逸,徐渭是狂肆。林风眠、潘天寿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但潘老在传承与现代融合这一点上偏向于传统,而伯骏老在传承与发展上偏向现代,这可能与他受林风眠的影响有关。在表现性方面伯骏老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中无人能望其项背。”2017年岛子教授来成都作“林风眠学群与刘伯骏艺术”的报告时,呼吁将刘伯骏先生的十指墨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培养研究生。他说:“他都96岁了,不然就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早年指墨《达摩面壁图》。行家评大师指墨点染的此画中高僧圣人达摩真气逼现。</p> <p class="ql-block">《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p> <p class="ql-block">荣宝斋为刘伯骏大师出版的第二本画册《伯骏画庐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作品集《九十正当春》</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在朝鲜战场画的著名漫画《钳住它》</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在隐居大巴山期间画的《巴山古镇大竹河》。此作已被德国收藏家收藏。</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早年所绘《菊花图》。自古画菊花难脱俗气,而大师笔下的菊花何其高雅。</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早年绘《雪竹图》。此作收录于《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荷花图》。此作收录于岭南出版社《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听雨》。此作收录于《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早年所绘《向日葵》。此作收录于《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美人蕉》。此作为《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封面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作品《朝晖》,此作收藏于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早期指墨《一轮明月玉龙飞》。此作画面中没有出现月亮,但能感觉到是在月夜星空,画家手指点染的梅花极尽高雅,其梅枝舞动势形态恰如玉龙腾空。标题创意非常高妙。此作收录于《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伯骏书画展》轰动精华。张爱萍、王光英、程思远、洪学智为画展剪彩。吴作人、刘开渠、吴冠中、韩美林、华君武、丁聪等出席。央视新闻联播播发新闻。</p> <p class="ql-block">王光英等出席画展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与黄胄、梁树年、关山月、高冠华等被邀请到中南海作画。</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接受央视《大家》栏目专访</p> <p class="ql-block">2008年出版的《画意禅境:国画大家刘伯骏诗画集》</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教授、张伯驹女儿张传綵、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出席在军博举办的《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邹佩珠教授在画展开幕式致辞</p> <p class="ql-block">邹佩珠、张传綵参观刘伯骏画展</p> <p class="ql-block">美术评论界泰斗邵大箴教授在《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p> <p class="ql-block">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镶嵌紫檀木封面的大型画册《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评价刘伯骏艺术:</p><p class="ql-block"> 2011年,刘伯骏先生九十岁的时候,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画展《十指禅机》,我是学术主持,郭红梅博士是策展人。从那时起我就对刘老的艺术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刘伯骏先生根植于四川大巴山,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又同中国艺术史的文脉紧密相连,他的老师包括了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李可染等,他早年师从潘天寿先生学指画,潘先生是一指禅、二指禅,刘老是十指禅,用十个指头画画,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加厉害。实际上他与二十世纪美术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刚才岛子先生也讲,他是既同民国的艺术史有关,又同新中国艺术史有关的这样一位画家,是一个目前来讲硕果仅存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他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刘伯骏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位大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的写照,到了八十岁衰年变法越来越叫做"人书俱老",越来越老道,越来越有个性。这次展览都是他衰年变法以后的作品,也有他今年的新作。反映了他十多年来的创作面貌,是他的艺术人生走到了一个巅峰的壮态。</p><p class="ql-block">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国际策展人赵力教授评价:</p><p class="ql-block">说到刘伯骏艺术,在我看来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创作方向是:从吴昌硕到潘天寿,然后从潘天寿到刘伯骏,这样一种线索。这种线索隐含着二十世纪以来的很多大师在继承和创新方向上一种新的思考和从风格到观念式的变化。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从吴昌硕算起刘伯骏属于第三代,通过潘天寿到吴昌硕这样一个传承。作为这个传承发展脉络的第三代代表性艺术家,刘伯骏的作品里也当然包容了大量的当代的意识,包括色彩变化、视觉化呈现等,而不是简单的笔墨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在构图的关系上,他打破了传统性的构图的方式,而呈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力,这种表达是和所有表现对象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表达力。第三,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的时代性的特征,比如他选择了很多大家不善于画、回避画或者他开拓出来的新的题材。透过刘伯骏先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表现的方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对比他现在的作品和前几年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色彩变化,他的墨色的变化和意境的升华,他不断在创新。我觉得刘伯骏先生九十岁了还能够这样创作,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之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够突破自己甚至突破古人,毫不保守,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刘伯骏艺术精神,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刘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整个中国美术界的承认,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四川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全国的艺术家,甚至是世界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较早研究刘伯骏艺术的中国著名美术史家、中国画理论资深研究专家林木教授在为《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所作序中写到:刘伯骏先生从西南边隅之大巴山中异军突起于中国画坛,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如此奇崛又如此现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画坛传奇。如果说,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在章法结构上对当代中国画艺术有着突出的贡献的话,那么,刘伯骏作为潘天寿先生学生,在这点上算是得其传承。刘伯骏作品大多以满密为特色,铺天盖地,在满密之中分章布白、冷暖相衬、疏密照应、虚实相生,在势若平淡之中出奇制胜。他的画面结构是取中心放射,四面出击之势。刘伯骏先生长于墨法,他的一些花卉墨相精微空灵,水的运用出神入化,用色大胆高妙。但他的画并非因大量使用色彩就成了西洋画风格,是因为他守住了中国画的根,他的墨色对色彩的调和方式是东方的,更因为他用笔的表现性也是东方的。他的点线墨团,其用笔毛涩重拙,老辣雄强。即使色彩表现之用笔,亦呈现出中国画用笔自身的种种趣致,提按顿挫、虚实疾徐、干湿浓淡、宽窄正侧,笔法灵动变化之致。色彩的大量运用与书法用笔的结合,给刘伯骏先生的艺术带来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林木教授在多次出席刘伯骏艺术研讨会时都谈到:刘伯骏先生八十岁以后的作品还表现出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加热血澎湃的激情和震撼生命力的气势,这非常不简单。</p><p class="ql-block">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2016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的《九十正当春—世纪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时说:我代表国家画院对刘老画展表示祝贺。指画难度很大,历代画指画的人并不多,有成就有大成就的人更少。刘伯骏先生近百岁高龄意志不衰,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画得这么气势磅礴厚重,胜过我们很多拿笔和其他工具的画家,他是当代艺术大家,我对他充满敬意。</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了当代杰出的画家刘伯骏先生的画展,我再次找到了作为四川人的自信。一部近代美术史都与四川人有关。面对刘伯骏老先生,我们再次想到了二十世纪四川人在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张大千、蒋兆和、石鲁、郭沫若、陈子庄、谢无量等前辈大师。我谨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百岁渴望问顶峰,指墨挥洒亦奇功;</p><p class="ql-block">此身跨越两世纪,巴蜀画坛势更雄。</p><p class="ql-block"> 刘伯骏先生不仅艺术造诣高,人生境界也非常高。在他满100岁大寿之时,正好又是9.9重阳节。有机构和成都香格里拉酒店原准备为刘老举办一场《百年风华,千秋神韵》的文化盛宴。但刘老与家人商量后仍是以往的三不原则:不办祝寿活动;不收寿礼;不打扰大家。我谨从关于刘老浩若烟海的文献中整理出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以领略这位大家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文献整理:慧明,2022年10月于锦城傻笑园</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清华岛子教授点评的那幅非常有气势的小画兰草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指墨 《秋荷》</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向日葵 《炫》</p> <p class="ql-block">2015年刘伯骏大师参加海峡两岸笔会访问中国台湾,受到蒋孝严等的接待。</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为参加海峡两岸笔会的嘉宾讲法。在讲台上就坐的有:星云大师,原中国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刘伯骏大师,台湾艺术大家李奇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段成桂。</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 《秋荷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练字的书法草稿</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练字草稿</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临魏碑“始知清淡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刘伯骏大师在中国画艺术上的五大突破与杰出成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一,他的指墨是继前清高其佩、民国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另外他在指墨与笔墨相结合的探索中亦取得了重大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正如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潘天寿的公子)在为岭南出版社出版的《十指禅机-刘伯骏指墨艺术》一书所撰序言“十指禅机 彩墨丹青”中所评价的:“刘先生的指画,因早年得到家父的亲授与心传,后又苦练60余年,且有左右手同时开弓,十指并用,这在当今画坛可谓独一无二,不能不说是艺术界奇迹。刘伯骏的指画成就就在于继承我父潘天寿指画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他对线、点苔和彩墨的运用。家父指画中的线取篆、隶入画,古雅圆润,文质彬彬;而刘老指画用线追求行草的狂乱与苍劲,奔放和洒脱。以上是刘老指画上的几点突破”。“可以说,刘伯骏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尤其是他的'十指禅'功,在当今可谓独一无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二,刘伯骏大师在色彩运用方面深得色彩大师林风眠心传,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大胆突破,用色极其高妙,追求古雅。潘公凯在上文中亦写到:“刘伯骏先生的彩墨作品造诣精深,他的彩墨一改传统色墨两分之法,以彩代墨,墨气由彩而生而非由墨而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家岛子教授特别推崇刘老的彩墨:浓重古艳。重墨构成他的绘画语言,另外是彩墨。他的作品是光色墨交融。刘老的作品色彩感非常强。在这一点上他比吴昌硕走得更远。这可能与他受林风眠的影响有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三,刘伯骏大师的画作中挥洒洋溢出的“精、气、神、势”,非常独到,大气磅礴,雄肆奇崛,前无古人。正如清华大学岛子教授评价的那样:即便一幅小册页,他也能画出磅礴的气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四,刘伯骏大师在绘画题材选取方面,不拘一格,壁虎、乌鸦,皆可入画。尤其是他乐画的“夏日四君子”-荷花、向日葵、美人蕉、鸡冠花,又称“平民花中四君子”,更体现了民本思想及现代文明艺术理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五,刘伯骏大师擅长画大画,功力了得。他可以在7、8张6尺整张宣纸拼接画一幅巨幅大画而不需要勾描草图,虽分张画而能做到画面、气韵浑然一体。这得益于他早年被下放到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县紫溪河边劳动时,没有纸笔,他就用竹竿在紫溪河边的沙坝上练画,沙坝很大,可以画很大的画,练就了他画大画结构很准。他有诗一首记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天为罗帐地为毡,竹枝代笔写山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云峰危崖收眼底,沙滩胜似洒金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多么达观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一句“写山川”,多呢大的气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以上系当代中国画艺术界泰斗对刘伯骏大师绘画艺术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第一,指画艺术成就</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点染的秋荷图,极尽苍劲高雅。其金石韵味亦是笔所不能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指画《墨牡丹》,堪称极品神作。</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雪竹图》,堪称神品。同他所有作品一样,他人不可临摹。而画面中雪的白色不是画上去的,是硬留白,这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笔墨合绘《蓝梅图》。</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浮雕创作者之一的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教授2010年曾在军事博物馆展览现场指着这幅画对围观者解读:你们看,一个90岁的老人,他为什么画得如此大胆,如此潇洒?因为他没有杂念,没有包袱,因而能无拘无束。你们再看,能看出这幅画刘老是从哪里下笔,哪里收笔的吗?她说,我都看不出来。他可以左右手并用,可以中间突破,又可以四面合围,你不知道他何处落墨何处收笔。因此他的画不可临摹。</p><p class="ql-block">只有高人,才会有如此精妙的点评。要知道,同样是国立艺专的邹佩珠,又是李可染大师的学生、爱侣,早在1946年就被徐悲鸿请到北平艺专(今中央美院前身)任教授。她能有此妙评,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第二,色彩高妙</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礼华》</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彩墨牡丹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兰竹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指墨笔墨合绘《蓝梅图》,极尽高雅。</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野兰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向日葵》,每一个花瓣都像火苗一样跳动,生命力喷发。</p><p class="ql-block">一如刘伯骏艺术的早期推介者、当代中国画艺术评论界资深评论家林木教授在为《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所写的:“刘伯骏先生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在大巴山异军突起,这本身就是当代画坛的一个传奇。”“他步入晚年后的作品还表现出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加热血澎湃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这非常不简单”。</p><p class="ql-block">只有具有生命震撼力的艺术品才是不朽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五代《丹枫呦鹿图》。</p><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不认为大胆用色就一定是模仿西画。传统中国画同样重视色彩运用。而且中国画用色比西画还早。有一次在刘老画室,他让南平找出一幅他珍藏的五代无名氏绘的《丹枫呦鹿图》拓件给我看。一千年了,浓重古艳的色彩还如此让人惊叹。刘老回忆,抗战时期故宫国宝转移至重庆,潘天寿经常带着他们去观览国宝,他当时就看到此画原作,为其色彩倾倒。此画原作后藏于中国台北故宫。本世纪初台北故宫部分馆藏拓件在成都展出。刘老有缘以5000元收藏了这幅复制拓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第三,精、气、神、势,前无古人</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风竹图》。</p><p class="ql-block">艺术评论界大佬称刘老的风竹图大有“万马奔腾,金戈齐鸣,山呼海啸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天风海雨入太苍》。</p><p class="ql-block">《画意禅境》一书评曰:刘老画竹,一扫宋代以来文人画越画越文弱只积习,而有汉唐魏晋之大气雄魄,其势千钧。</p><p class="ql-block">刘老自有其独特的绘画理念。他说,传统中国画讲求的“以静制动”,值得商榷。虽然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入禅,但“禅”非形式表面上的“静”,而是“动”:当修炼入禅者排除一切杂念,他的意识神魂却能在宇空中自由飘飞。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即便是两块不动的山石,其在宇空中的位移和光影也在瞬间变化。因此他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动破静”。他认为绝不能把大写意画画成静物画。</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梅花图《千载流辉光》。中国第一策展人、评论家贾方舟评曰:刘老这幅小小的册页梅花图,却画出了鸿篇巨制的气势。画面极尽灵动。</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红梅闹春图》。一个“闹”字,就体现了大师高深的立意。与老梅舞动的画面相映成趣,韵味深长。不愧是大师之作。</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梅舞图》。大气灵动,画坛罕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仙荷图》。这是他在梦中所见泰山瑶池荷花图,醒而绘之。藏家视为仙品。</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野兰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第四,题材突破,独到的人生理念和艺术哲学意蕴</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壁虎图》。他之所以要画壁虎,是因为他观察并搜集有关资料,一只壁虎一生要吃上万只蚊虫,有益于人类和动物;一雌一雄两只壁虎伴侣即便分别被烧成灰,在一定距离它们的骨灰也会吸到一块儿。壁虎还可入药治疗食道癌。壁虎如此有益于人类,却人见人怕,必欲赶走踩死。这是多么不公?这不就是问格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吗?因此他画了多幅《天问》壁虎图,把一生做尽好事的壁虎的惊憟万状画得惟妙惟肖。有人斥其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去画。倒是原南京美院副院长资深教授黄纯尧调四川后专程去达州看望刘伯骏后,赋诗一首表示赞赏支持:</p><p class="ql-block">此君入药号天龙,驱蚊抗癌有奇功。</p><p class="ql-block">或因被视容颜丑,不入丹青公不公?</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荷花图》,色彩与金石味恰到妙处。</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美人蕉》。</p><p class="ql-block">美人蕉不被人们视为名花,在宫廷深院难登大雅之堂,多是被野种在田边地角公园冷僻溪边,不用浇水施肥不需要养护,她们却长得非常灿烂,欣欣向荣。刘老还观察到,美人蕉花期长达近8个月,给予人间的美最多,却所要者少,这不正是普通劳动大众的写照吗?他有诗云:</p><p class="ql-block">充花娇弱随春去,野草迎霜灿烂生。</p><p class="ql-block">人喜名花我爱草,山花野草乐百姓。</p><p class="ql-block">其人生理念与艺术哲学意蕴,尽见画中诗中矣。</p><p class="ql-block">中南海收藏刘老的美人蕉图,是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美人蕉》。</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鸡冠花》。</p><p class="ql-block">行家评其画出了花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绘兰草对此图:右上角养于深院花架上的一盆“宠兰”是枯萎的,而对角左下方长在土坎上的野兰蕙草却繁荣丛生,欣欣向荣。中间以一首他的自书妙诗隔开:</p><p class="ql-block">一盆宠兰藏深院,一丛蕙草长土坎;</p><p class="ql-block">一枯一荣命截然,山风野露养真兰。</p><p class="ql-block">自然之真谛,世间之哲理,尽在画中诗中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第五,刘伯骏大师画大画欣赏</i></b></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正在画八尺整张荷花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绘巨幅《秋荷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刘伯骏大师写生及生活照</i></b></p> <p class="ql-block">谈起绘画,刘老会兴致盎然,中气十足,声若洪钟,手势有力。</p> <p class="ql-block">刘老谈画。</p> <p class="ql-block">刘老谈画。</p> <p class="ql-block">刘老在自己加工的洒绿宣纸上用甲骨文写的《宁静致远》。他选一张上好四尺整张宣纸,用玉石轻轻打磨纸面,然后泼洒调制的绿彩,待干后再在上面写字。整幅字非常清雅。</p> <p class="ql-block">刘老在荷塘边写生。</p> <p class="ql-block">刘老在海南石头公园写生。</p> <p class="ql-block">刘老参观大邑幸福公社</p> <p class="ql-block">刘老参观幸福公社</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9日在中国台湾佛光山听星云大师讲法。在讲台上就坐的有星云大师、中国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刘伯骏大师、台湾国画大家李奇茂、中国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书法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段成桂先生。</p> <p class="ql-block">2010年《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在军事博物馆举办。我将部分刘老的艺术文献资料整理成一篇小文章,并将一组伯骏老的作品图片寄给素未谋面且至今也未见过面的《美术报》刘一丁主任,文章刊登后,我看到美术报在几页伯骏老的作品集前都加了套红通栏大标题“刘伯骏大师艺术作品欣赏”,便致电刘一丁先生,他说,之所以这样排版,是因为他们好多年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p><p class="ql-block">这,体现了《美术报》同仁的眼光与专业。</p> <p class="ql-block">《美术报》介绍“刘伯骏艺术研讨会”盛况。</p> <p class="ql-block">伯骏老晋百岁时刻的印章“百寿童心”。</p><p class="ql-block">刘老常回忆说,林风眠当年教导他:绘画要保持童心。他一直不忘恩师教诲。百岁时刻了这枚印章。</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与本文作者慧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感言:</p><p class="ql-block">我非常荣幸有缘与刘伯骏大师相识相知。虽然他几次说过我是他的艺术知音,但我深感惭愧-我对国画艺术过去是门外汉,只是在阅读整理他的文献和常听他谈艺论道时渐渐学到一知半解之点点滴滴。对大师的艺术造诣,我不敢妄评,仅是将国内众多国画艺术泰斗们的观点略加整理,篇幅所限,仅能呈现百之一二。还有很多未提到的艺术泰斗对刘老艺术的评价,后续再找机会呈现给朋友们。</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关注。</p><p class="ql-block">羊慧明2023年6月初整理于成都傻笑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