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3)- 李家大院,飞云楼,后土寺

风雨静

有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省,地下文物看陕西省,山西留下来的古建筑多如牛毛,因此被称为文物第一大省,山西最出名的古建筑除了寺庙道观之后,其次就是大院特别多。<div><br></div><div>6月4日,我们从运城市内出发向南,继续寻访古迹。<br>我们上午的行程:【11】闫景李家大院--【07】稷山稷王庙--【08】稷山青龙寺--【09】马村砖雕墓--【10】万荣飞云楼---【12】万荣后土祠</div><div><br></div><div>本篇我记录一下【11】闫景李家大院、【12】万荣后土祠</div> 李家大院是清末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6月4日清晨,我们第一个进入著名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br>一座院落,诉述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更替<br>一条扁担,承载着几代草根创业的奋斗历程<br>一段异域爱情,书写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佳话<br>一口赈灾大锅,镌刻着百年晋商李氏家族的修德善行 李家大院门口的石狮子比较特殊,大狮子身上有五只小狮子。 十二面影壁同样工艺精美,寓意美好。十二是四面加八方之和,四面金宝,八方来财,造型独特,作为晋商的大宅院,这种寓意生意顺利的建筑必不可少,而这种规模的,可谓全国少有。每一面又都有不同的寓意,像吉祥如意、好事连连、人寿年丰、封侯挂印……欣赏精美雕塑的同时,也品读了一番中华传统文化。 李家大院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还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又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李道行传奇的一生:<div>他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妻不纳妾,前后共有五位夫人:<div>1.原配王氏染病早逝,育有一女;</div><div>2.继配澹台情深意长,但因不能生育,愿自休为奴,永不改嫁,让李道行另娶。<br></div><div>3.洋妻麦克蒂伦识书明礼。</div><div>1907年,李道行留学英国,住在格拉斯哥市码头一个旅馆。旅馆老板膝下有一女,名叫麦克蒂伦,年方十七。1911年,李道行书信征得父母同意,便与麦克蒂伦在英国结为伉俪。1914年,李道行结束在英国长达七年的留学,携妻子麦克蒂伦回国并轰动乡里。麦克蒂伦于1918年9月12日去世,年仅28岁,留下二子三女,澹台夫人帮忙照看。</div><div>4.续弦胡氏照料遗孤。澹台夫人于1926年病故。同年冬,李道胡氏为妻。胡氏一手料理家务和抚育麦克蒂伦的几个儿女。1946年胡氏病故。<br></div>5.五妻梅花相守至老<br>1947年,李道行在西安生活,继娶第五任妻子王梅花,相扶到老。 1966年,李道行病逝故里,享年86岁。1980年王梅花去世,享年72岁。</div> 1914年,麦克蒂伦不远万里随李道行回到李家,给这座古老的大宅院带来了欢乐和生机。<div>为了让本村的孩子全部得以上学读书,在李道行的帮助下,麦克蒂伦出资在闫景村修建了一所小学校,并每年拿出三十两银子以做补助经费。她又来到小学校任英语老师,还托人从太原购回一架钢琴,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和唱歌。那时,人们经常能听到从学校传出孩子们叽哩咕噜的读书声和悦耳动听的歌声。<br></div> 院落下方的窑洞是李道行出国前住的地方,他分别为这四眼窑洞门上题了“一心、二难、三思和四知”。<br><br>“一心”,是同心协力的意思。<br>“二难”是指两件难事,也就是“儿在金榜题名时,双亲还在未老时”这两件很难同时完成的事。我们也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忠孝难两全。<br>“三思”就是说做事要反复考虑,三思而后行。<br>“四知”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二是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李道行院落的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昭示了这座宅院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这也是李家大院建筑的一大特色。<br><br>大门上的对联是:<br>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br>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br><br>说的是:三省台前摆设棋盘是为了留朋友来欢聚;一经楼上藏书籍是为了把做人的学问留给子孙。横批是“修德为善”,意为修养道德,广做善事。<br><br>这副对联体现了主人不仅好结良友,注重朋友间的友谊,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br> 在李家大院中有一面百善壁,建于清道光年间,上面用365种字体写着不同的“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div>善影壁集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注明书法家所写的“善”字于一体,字体俊秀,各具特色,正、草、隶、篆,砖雕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善影壁。<br><div>如今李家百善壁上的善字,是游客来李家大院必会去感受的一处景区,用以警示自己,提醒自己,莫忘善心。</div></div> <div>走过百善墙,可以看到李家大院的北房上烟筒口一圈的砖雕图是熊熊烈火,象征李氏家族蒸蒸日上。这也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李家就已经开始使用取暖炉了。<br></div> 同福堂<br>是李家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佐的宅院。门楼上的砖雕图案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最上面圆形凹槽内原来画的是块表,指向早晨九点钟,象征李氏家族就像早晨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div>门匾上、下四个小图案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的是春、夏、秋、冬,表示四季平安。两边分别是一个砖雕花瓶,里面放的是拂尘、佛珠、宝剑等避邪之物。花瓶两边雕的是如意卷草纹,象征平安如意。</div><div>门匾上面的字是“怀永图”,它的意思是胸怀长久之计谋,也就是胸怀大志。</div><div>门匾下面是松鼠葡萄砖雕图。松鼠葡萄藤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我们中国人喜欢谐音取义,鼠在当地方言中发“fu”的音,与福同音,象征富贵;葡萄,又内含多粒,所以整个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再往下有六个方形砖雕,分别是一些表达吉祥的水果,依次是:<br>桃—益寿延年、石榴—喜笑颜开 、甜瓜—瓜瓞绵绵 、葡萄—多子多福 、佛手—福寿双全 、柿子—事事平安。</div><div>这些水果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br><br>门的西边侧壁上的砖雕是海马朝阳表示蒸蒸日上。东边上部是犀牛望月,传说犀牛是一名天将,因犯天规被逐下天界,由于他很思念天宫的生活,于是一到晚上,便抬头望月宫,后人故称为“犀牛望月”。古人云:犀牛谐音“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两边侧壁上面的字分别是“溥仁”和“树德”。“溥仁”的“溥”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溥仁”就是要推行仁义,使天下充满仁爱。</div> 这个宅院是三进式四合院,前窄后宽,意为聚财。一进院两边的耳房是看家护院的人住的。<br>二进门的影壁分别是 “八字”影壁和“一字”影壁,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称为“广亮式门楼”, 是敞开胸怀“欢迎”的意思,取“纳福迎祥”,也称“吉祥如意门”。 进入二进院,是两层楼的建筑,在晋南非常普遍。一层是孩子们和客人住的地方,二层阁楼是放杂物的。<br> 北房墙角下这个洞是放笤帚、簸箕等洁具的,是《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真实写照。 同顺堂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她的丈夫是十六代“大”字辈的李大猷,在家排行老三,又英年早逝,所以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br><br>王和君一手创办了闫景村“和贞顺”绸缎布匹店,主持发展了宁夏“敬义泰”商号。她生于中医世家,善于用火针、拔罐医治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而且妙手回春。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div>王和君在经商方面有很高的经商才能,凡商号店铺的账目,她一看便知盈亏。二十六岁时,由她经营的商号就遍及运城、解州、潼关、渭南、西安、宝鸡、平凉、兰州、银川等地。每年都雇佣几十只骆驼把银元从银川运回闫景村。所以讲她是李家才气女性的代表人物。<br></div> 私塾院内的门楼上的砖雕共七层,雕刻之精细在三晋大院中也是数一数二的。<br><br>第一排的中间两个是蝙蝠,表示遍地是福,两边分别是果盘,果盘里边是佛手,佛手谐音“福寿”。<br>第二排中间是如意卷草纹,象征平安如意,两边是拐子龙围绕着一个“笏”,“笏”是古代君臣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寓意天赐高官。<br>第三排是各种表达吉祥的水果:桃,长寿的象征,石榴与桃子、佛手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吉祥果,这三种东西并放在一起,可以用来祝愿三多,即:多子、多寿、多福。<br>第四排是由荷花与牡丹等花卉组成的锦带,表示荣华富贵不断头。<br>第五排两边是锦鸡牡丹,表示锦上添花,中间是三个异兽。<br>第六排和第七排总共是十二个异兽,表达的是益寿延年、颐养天年。<br><br>下面的对联是“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xié)绵蛮”,横批是“集慶”。意思是:懂得道义的诗人歌唱《绸缪》和《绵蛮》,落在土丘的黄鸟用婉转的叫声与之配合。横批“集慶”,就是“聚集福庆”为祖宗争光的意思。 门口的石刻:<div>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div><div>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div> 李家大院的私塾院,建于清末民初,院内北房为一进三间式窑洞,是先生教书的地方,李家的孩子满六岁都要来这里读书。 私塾院的大门,是传统四合院中的“月亮门”。采用的是日式的推拉门设计,既节约空间,又进出方便,这也是李道荣宅院的一大特色,在北方民居少见。 这个影壁,刻的是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是运城夏县人,李家雕刻这个影壁,是为了教育孩子以河东老乡司马光为楷模,好好读书。影壁两边的对联是:<br>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br>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br><br>意思是:当你拥有了千顷森林,看着那树涛滚滚,才能领悟到种德就跟种树一样,积善成德才能有好的回报。当你存书万卷,写下大量文章才能明白做人就和做文章一样,从小事做起方成大事。 私塾院门口的“福”、“寿”二字。是主人为了追求福寿双全专门写上去的。咱们先看这个“福”字,他是由两个鹤头组成的,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再看“寿”字,是个蛇头寿,体现了主人追求长寿的美好心愿。而事实上李道荣也确实活了67岁,这在当时的生活背景、医疗条件下也称得上一个“寿”字了!<div><br></div><div>这个非常精美的木雕门楼,雕刻流畅细腻,工艺精湛。我们从上往下依次看:<br>第一排是以祥云为背景的“五蝠捧寿,福寿双全”。<br>第二排是葡萄蔓,子孙万代、天长地久。<br>第三排是佛手、柿子、桃、石榴。佛手的“佛”与“福”谐音,取“福”意;柿子的“柿”与“仕”谐音,取“禄”意;“桃”取长寿之意;石榴常开嘴笑,取喜;四个图案合起来就是福禄寿喜。<br>第四排以万字锦为背景,中间是桌子,桌子上面是香炉和供品,两边是木碑、蝙蝠、喜鹊和花瓶,寓意书香门第,万代相传。<br>第五排左右两边分别是牡丹和骑马的人——手中还拿着锦书;中间是屋舍中一个穿锦袍的人面对院门而站,整个图案被称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第六排左边是一个人牵着一辆马车,载着一个人和农具,称为耕读立世、耕读传家。右边是一头牛拉着一个碾子在打麦场里,称为五谷丰登。柱头上是一个兽头和一个人双手合十坐在莲花上,表示祈求平安。<br></div> 李家的“信溥堂”,它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主人是第十五代“道”字辈的李道荣。<br><br>大门一字影壁上东刻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西刻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粒,恒(缺下面一横)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源自《朱子家训》中的警句,我们从“主人敬录”以及下面的印章“列西记言”可以看出,这是主人李道荣当时亲笔写上去的!影壁中间的“恒”字,少写了下面一横。很多人以为错别字,但是《康熙字典》中解释“恒”字为“一日有心为恒”,下方没有一横。<div>这个影壁为30公分厚的青石雕刻而成,雕刻手法为阳刻,之所以保存这么完整,是文革时候用泥糊起来,写了毛主席语录,所以没有毁坏。影壁下方的石雕是高浮雕,分别是狮子,绶带,芙蓉花,寓意为世世代代,荣华富贵。接下来,我们看到门口有两个石狮子,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雄狮脚踩绣球或背绣球,雌狮抚摸小狮子或背小狮子,母爱的天性。</div><div>大家进门出门都可以摸一摸,俗话说:摸摸狮子头,好运不断头;摸摸狮子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狮子背,幸福一辈辈;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似流水。</div> 这个宅院有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就是夹层墙,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夹层墙,更增加了“藏人、藏财”的隐蔽性,还能起到“保温”的作用。现在想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位显、钱多”的李道荣家来说,前两个作用可能更大一点!<br><br>第二大特色:北房二楼的晾台,因为这个宅院是坐南向北的,采光不好,李道荣当时建房时就特别在北房的二楼设计了一个晾台以增加房间的光亮度。<br><br>客厅是李道荣当时与文人墨客们聚会的地方。李道荣的父亲在万泉一代有“文儒”之称。他在父亲的熏陶下也是博学多才,淡泊钱财,很讲义气。他的书法也是出神入化,在当地堪称一流。 民国十年(1921年),李家大院还修建了一座同德堂,用于存放世人对李家善行善举的褒奖实物。值得一提的是,同德堂的大门设有六道防盗机关,第一道机关是一条粗铁链,第二道机关是一个隐蔽小孔,只有将笔芯粗细的钥匙插进孔里左回右拨,弹出铁片,然后再用另一把钥匙从铁片孔内开门。 上锁时,把铁片转回原位,丝毫看不出这里还有一道锁,其构造之精巧堪比现代。1938年,日军侵占李家大院,花了一个多时辰也没打开这道“防盗门”,最后只用刺刀在门上捅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洞。而同德堂内的大量珍贵物品,也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八年(1929年),山西连逢大旱,死人无数,晋南遭灾最为严重。李道升、李道行、李道在、李道荣、李道临等众兄弟决定倾力赈济灾民。总共为灾区捐款3万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当时,薛店村、闫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直到第二年秋收,家家有粮吃粥场方才解散。 当时的山西省政府主席闫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奖励。同时,原万泉县县长王德成也颁发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进行表彰。 李家大院的一角还有个后花园,那就是百泉湖,湖面上假山虽然不高,却显得很精致,凉亭上依旧是善的元素,在每一条走廊上都挂着善字的灯笼。 在山顶的亭子里,可以看到李家大院全貌。 从后花园走出。 【10】后土祠<br>万荣后土祠,建于汾河且又流入黄河之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br>“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此地是轩辕黄帝扫地祭坛之地,因为汉武帝曾7次在此祭祀并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自此而闻名遐迩的。从汉代至宋代这段时间,历代的皇帝先后有24次来到这里祭祀后土圣母。<div>(下图是网上照片)</div> 后土祠被称为”中华第一祠“。也是公认的中华民族最早的根,最古的源,最尊之神。<br>大家知道”皇天后土“,皇天指天,后土,就是指这里,这里养育了中华民族,北京天坛建造时,就是从这里取的土,所以是天坛之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br>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br>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br>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br>少壮几时兮奈老何!<br>——汉武帝 《秋风辞》 秋风楼,<br>位于后土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br>秋风楼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br><br>整个建筑三层,吊柱檐与琉璃,武将以及各种精美的雕刻。 它同时又是一座城门,人在楼上望见苍苍古道,风吹过来,都让人有赋诗一首的冲动。 穿秋风楼而过的是张仪古道。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但当地人一直称这条路为张仪道,而张仪的故乡张仪村就在距此以西30余里。当初,纵横家张仪或是就从这里前往秦国入朝拜相,搅动列国风云的吧。 后土祠山门后的大院落有两座戏台,却叫品字,原来,要算上前面的三门,前后三座戏台,成一个品字,分道家台和佛家台。据说古时候大祭庙会时,三座戏台用三种戏曲共唱一本戏,看谁招揽的观众多。 这是一个过亭台,柱上的对联:<br>优哉游哉,头上生旦净丑,<br>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br>对面是一座山门,每当庙会的时候,山门打开,各行各业的老百姓从这个”台下“低头着头走过来,台上正好生旦净末丑,穿着华服,演绎着各种戏曲,台下各行各业的老百信走着,唱着,看着,演绎着人生百态,这就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