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史实注重真实着重写实一一赏析《洪流放歌一一我写雷锋60年》

润无声

<p class="ql-block">今天,与亲友们分享[听到看到想到](311)</p><p class="ql-block">尊重史实注重真实着重写实一一赏析《洪流放歌一一我写雷锋60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看到想到](311)</p><p class="ql-block">尊重史实注重真实着重写实一一赏析《洪流放歌一一我写雷锋60年》</p><p class="ql-block">如果用一个字评价《洪流放歌一一我写雷锋60年》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我会不迟疑地说:“实”。若用两个字表达,那就是:“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持“三个结合”尊重史实</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讲,写一部3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对于著作等身、已经书写雷锋8部著作的胡世宗而言,并不是难事。可这部著作有所不同,确实面临挑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p><p class="ql-block">时间跨度大,整整一个甲子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方向正确无偏差,细节真实没纰漏,可谓一难。</p><p class="ql-block">人物知名度高,书中涉及的主人公雷锋,60年前就已经家喻户晓,是深入人心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全国人民的好榜样,对这样一位知名度极高,荣誉声望崇高的公众人物,广大读者自然对写他的著作期望要求颇高。虽说“重温”不是“重塑”,但是,如何立足新时代,“温”出热度、高度和深度,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讲好60年前雷锋的感人故事,展现雷锋与时代同行的光辉形象,传承永不过时的雷锋精神。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难题。</p><p class="ql-block">书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众多,涵盖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到举国敬仰的伟大领袖,下到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故事涉及面广,林林种种,大大小小……如何把这些人和事与书写雷锋联系起来,做到布局合理,定位准确,轻重有节,表述得体,应该说,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p><p class="ql-block">当我阅读完著作之后,打心眼里佩服作者。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客观前提,以尊重史实的理念,讲述真实的故事,运用占有翔实的材料,凭借统筹布局、综合概括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坚持文字与图片结合,全书32万多字,选配124幅照片(含重复)。讲述往事与采访实录结合。桩桩有记载,件件有着落,笔笔有踪影。回忆追思与当年日记结合。仅“我把雷锋精神概括成‘四个永’”这—节,就引用雷锋25篇日记,全书摘录胡世宗日记若干篇。</p><p class="ql-block">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真实诠释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的成长历程,深情叙说了作者坚持不懈书写雷锋60年的特有过程,简约概述了全社会学习雷锋历史洪流形成变化发展的总体进程,完全符合事物从小到大,从低向高,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发展规律。雷锋从“节约标兵”到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特邀代表,再到抚顺市人民代表,从普通一兵到光荣的共青团员,优秀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平凡而伟大的时代楷模,永远的文明高地,精神永恒的时代坐标。以令人信服的史实,成功展现了一个平凡伟大、温暖可亲、高尚可敬、真实可学的雷锋。</p><p class="ql-block">运用“第一手材料”注重真实</p><p class="ql-block">这部著作文图并茂,诗文融合。时间清楚,地点明确。涉及的人,真名实姓;关联的事,有头有尾;讲述的大事小情,情景交织,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完全是“小葱拌豆腐一一一清二白”。不仅如此,还披露了大量采访的第一手材料,附有多幅珍贵照片佐证,加之《胡世宗日记》当年的记载,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可信程度,提升了作者的情感温度,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感知当年真实的审视角度,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理性维度。</p><p class="ql-block">故事真实。叙述的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始末,雷锋入党的前后,“雷锋班”命名的过程,举办雷锋事迹图片展览的几项规定,补拍雷锋照片的9条要求,修改雷锋日记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当年本来的真实面貌。</p><p class="ql-block">语言真实。没有大话、空话和套话,平和的打动人心,感人肺腑。同时,彰显了社会良好风气,学习雷锋蔚然成风。在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上,雷锋和两位战友关于“锣丝钉”的讨论,切入话题自然,交谈逐步深入,有插话提问,有对话交流,画面感真切,现场感浓郁。张峻请求胡世宗帮助的一番掏心话,真诚实在。胡世宗与老科长陈广生夫人的对话,让人感动。“雷锋知情人”讲与雷锋的往事,近距离接触,工作生活来往,受到思想教育等,一点没有虚套,全是大实话,12人的发言找不到“穿靴戴帽”,“玄天道地”,“人为拔高”的字样,说的真诚实在,作者记录、敲电脑时既注意“原汁原味”,又准确把握尺度;写作时还原现场的真人实事,纯粹是真情实感的“翻版”。</p><p class="ql-block">情感真实。作者在2003至2018的15年时间内,与“写雷锋第一人”的陈广生三次合著《雷锋》《雷锋传》《伟大战士》;与给雷锋拍了近200张照片的张峻合力出版《我为雷锋拍照片》,彼此是那么坦诚、信任。相互托衬办事,没有叮嘱,没有协议,没有约定。想的是助人为乐,责任担当,使命荣光。有的是坦城,默契,信任。这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也是思想共识的结果,更是雷锋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硕果。</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言行归结到一点,就是用雷锋精神书写雷锋,宣传雷锋精神的人心底无私。他们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扎实广泛有效宣传雷锋,个人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全“姓公”。陈广生与胡世宗的愉快合作,张峻对胡世宗的高度信任,胡世宗为抚顺电视台办“雷锋频道”的建议,所有资料的赠送,完全说明雷锋精神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承雷锋精神的人思想纯净,心胸宽广,境界高尚。</p><p class="ql-block">把握“平凡基调”侧重写实</p><p class="ql-block">雷锋是平凡而伟大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平凡是他事迹的特质,伟大是他精神的崇高。正因为平凡,学习的“门坎”不是高不可攀,起点就在脚下,在身边,在点滴,在经常……所以,雷锋顺理成章成为亿万人民长此以往的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胡世宗是根植诗坛60年,享有“战士诗人”美誊,出版了20多部诗集的的人,可想而知,他是多么长于想象,善于联想,富于诗意,感情充沛,激情四射。然而,在这部著作中,除了引用原有诗歌,结尾新创作的《洪流放歌》之外,在叙述中,几乎没有展现诗人的浪漫,尽可能写实,以朴实的文字写出了雷锋当事人的真情实感,体现了学习雷锋历史洪流的厚重感,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的创新感,</p><p class="ql-block">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精准把握“平凡的基调”,由雷锋的苦难身世到感人故事,由平凡事迹到光辉日记,由闪光思想到不朽精神。通篇没有人为的“拔苗助长”,没有不适当的喧染煽情,没有赶时髦的跟风言语,有的是来自生活真实的、接地气的、让人信服的朴实无华的叙述。完全可以说坚守平凡基调,达到了“四实、四平”:雷锋的人和事写的实,基调平凡。学习雷锋的群体写的实,格调平和。形成的历史洪流写的实,主调平稳。作者书写雷锋的经过写的实,低调平常。</p><p class="ql-block">着重写买,并非一概的重复过去,也不是认知的原地踏步,更不能让不过时的雷锋精神停止不前。恰恰在史实不变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发掘、拓展、延伸雷锋精神上,让雷锋精神与变化的时代接轨,这是这部著作另一个突出的亮点。</p><p class="ql-block">胡世宗由赞美“钉子”精神,“锣丝钉”精神,到提出:“我们可以把这个‘钉子’精神放大开来,放大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诸方面来。我们在事业上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向往一种理想的目标,倡导一种坚持的精神,保持一种韧性的态度,追寻一种锲而不舍的品格”。“我总觉得应该把雷锋的‘锣丝钉精神’理解深透并放大和延展开来才对”。胡世宗还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屋见瓴论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雷锋精神“永不冷漠,永不放弃,永不狂妄,永在成长”的认识。这是胡世宗长期践行雷锋精神,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基点上独立思考的结晶,也是时代放歌中响亮而真切的音符。</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0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