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伊朗 (六)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 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 志杰</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设拉子到德黑兰乘的是伊朗内陆航班,机型是比较老的,上世纪美国麦道公司生产的客机,在中国的民航客运中已经看不见了。大约航行了一个小时就到达德黑兰西郊的梅哈拉巴德机场。德黑兰有两个机场,这是个老机场,离市区近。下了飞机就感觉到气温明显比设拉子低一截。午时在树荫下,一阵风吹来凉凉的,身体会收缩一下。敏感的人随即穿上携带的外套。我本来就多穿了件摄影马甲,此时冷暖正合适。等车时,东张西望的,发现不远处的山头有白雪覆盖。随带的地图册上是这样描述德黑兰的:是伊朗第一大城市,位于厄尔布尔山南麓的大绿洲上,市北的达马万德峰高5670米,山顶终年积雪,炎热的夏天在市区北望,有时还可以看到山顶雪花纷飞,等等。</p> <p class="ql-block">从梅哈拉巴德机场出来车行没多久就到了堪称伊朗之门的自由纪念塔。是1971年为庆祝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建国2500年而建造的。阿明说,是一个倒“Y”形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在我的(中国人的)眼里是个汉字“人”形。由伊朗建筑师候赛因·阿马那特设计,既有新颖的现代感,又内含伊朗建筑的民族风格。自由纪念塔落成后即成了伊朗首都地标性的建筑。我们停车参观,越是靠近,越能感受到它的宏伟,绕着走一圈,从各个角度观其不同的雄姿。有资料显示:塔高45米,地基长63米,宽42米,部分用大理石贴面,呈浅灰白色。</p> <p class="ql-block">到伊朗一定会接触到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地毯。历史上波斯地毯闻名于世。我们家几十年用过好多条地毯,如今仍然在用。但是,有个问题好长时间里都没有想通,机织的地毯便宜且不难看,手工编织的地毯价格要贵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有必要花几万元人民币买条地毯铺在地板上,脚都不好意思踩下去。挂在墙上,总与家里的装饰风格不协调,可以说我的很多亲朋好友都这么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于伊斯法罕的一家地毯消售中心,两位现场编织地毯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后来发现,对地毯的情感与游牧民族的同辈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地毯,具有一条什么样的地毯很讲究。即使鹦鹉学舌把他们的话搬过来,我都说不顺溜。地毯用的是什么料?毛线、丝线还是棉线?用什么染料染的色?什么图案?什么编织技法?波斯的技法与印度的技法、土耳其的技法是不同的。使用地毯的人有必要知道这么多吗?他们回说,知与否差别大了去啰,这是一个有内涵的使用者应赋予的神韵。后来细想,也是。我喜欢喝茶,茶具要用手工拉坯的不是机制的,手绘的不是印花的,柴窑烧制的不是电炉里出来的。因为手工制作的柴窑烧出来的茶具有个性有灵性。也许是同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4日,在德黑兰地毯博物馆参观时拍摄的古董地毯。生命之树的题材,壁画上见过,马赛克拼图见过,今天在地毯上又相逢了。</p> <p class="ql-block">顺着地毯博物馆设定的参观路线边走边看。想起,随带的那本《伊朗》的书中提到,该国的科学家已考证,伊朗的地毯编织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波斯民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毯,不只是限于物质生活方面,他们的民族精神也集中体现在地毯上了。问题是一个远离游牧生活的外来人是否懂?懂多少呢?阿明说,波斯人编织地毯是发自内心的,是在用他们一双灵巧的手编织出一种艺术形态。仅凭上述几句话就能走进他们编织地毯的精神世界?我努力了,是达不到的。因为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情感的积累,底气不足。好在又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有待我日后进一步的关注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地毯都是古董,由于材质的关系藏几百年极其难。展厅里的灯光比较暗,猜想是出于保护的原因。允许拍摄,但是不准使用三脚架。可以理解博物馆的规定。观摩地毯与观摩画展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艺术表现技法完全不同。不知道馆内展出多少件作品,我走马观花,有感觉的就拍下来。事后整理时发现自己聚焦的主要是三种题材的地毯。表现生命之树的传统题材;表现古波斯牧民生活和贵族生活的人文题材;还有表现抽象的植物花卉图案的题材。在那里没有机会邂逅一位行家来点评我的聚焦点,那是我的趣味走向。我想把这些照片存放几年,选读点书,如果有机会涉足中亚的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之后,再来回看这些摄影图片,问同样的问题,不可预料其结果。观赏艺术其实是在回望自己,追逐诗和远方的结果也许是回归自我。</p> <p class="ql-block">5月5日是我们在伊朗的最后一天,上午先参观国家博物馆。那是我喜欢的项目,事先看过些简单的介绍,伊朗国家博物馆建于1916年,1938年起对外开放。现在有两座博物馆楼,依据该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来划分,老馆陈列的是伊斯兰化之前的历史文物,新馆陈列的是伊斯兰化之后的重要文物。但是,他们视古代波斯波利斯时期的那些古老文物的精品为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老楼。</p> <p class="ql-block">我仍然按自己的老一套来参观伊朗的国家博物馆。先聚神,凭着感觉走,遇到有感的拍照储存,有文字资料的收集起来,一圈走下来觉得特别有感的文物,该补拍的不要犹豫。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消化会有个过程。世界上有名的四大博物馆的展品书面资料和书籍比较容易找,回家后的消化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很有乐趣。伊朗博物馆展品的书面资料就不容易找,我曾经回家后为找埃及国家博物馆展品的资料费了好多周折。有了资料,对照参观时的实际感受就会懂一点了,有时还会被吸引住。</p> <p class="ql-block">从波斯波利斯移送过来的那些石雕像和皇宫构件真是精美绝伦。这件兽身人首石雕门神像,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神情和善。让我看到了2500多年前人类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我把两张石刻板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示。在波斯波利斯见过同样题材的石刻,风化得比较严重。博物馆收藏的是精品。石刻记录了古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的一幕,大流士一世之子薛西斯一世是王中之王,万国来朝,他端坐在王位之上,来朝的异邦之王面见薛西斯一世行觐见礼。来者身后的侍卫不是他的随从,而是波斯宫廷的禁军。薛西斯一世的头饰与来朝行礼的王的头饰是不一样的。我为什么判断来者是王,因为手中执杖,那是相当于国君的权杖。如果我们的想象再完整一点,那一幕是发生在庄严的国王大殿之中。后来我又看到故事的连续剧薛西斯后面跟着的是他的儿子,其后两个宫廷要员密谋了一场宫斗,记录了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波斯波利斯的双牛头搁梁柱,保存至今几乎完美是个奇迹。那是宫殿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制作得如此精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其后的古希腊神殿中没有见过同样的石柱。我相信之后的科学家和工匠们已经将其中的精华吸收并运用于新的柱式中。</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大石雕板块被放置于博物馆楼外的场地上,是摹仿波斯波利斯宫殿门神制作的。我在大英博物馆见过类似的石雕,是两河流域亚述王国时期王城城门的门神。波斯波利斯遗址有同样的门神,显而易见,波斯文明是两河流域灿烂文明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阿明特别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石刻上的人像,在两维的平面上表现多维的视觉效果,奇妙之处在于眼睛的刻画。有人评说为古代波斯的抽象派画作。在波斯的画作里很少见到运用西洋画中的透视技法。他们在两维空间里巧妙地表现出大自然中的各种场景。</p> <p class="ql-block">人类早期的文明离不开陶器。陶是人类文明起源的见证者。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远远早于瓷器。我国在江西考古的新发现将陶的历史前推至2万前的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出现只是在东汉。波斯陶器的发现也在新石器时代。眼前这件精美的陶罐是8000年前的器物,陶的制作已经很成熟、精美。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得到同行的认可。陶是水和黏土调和并经高温烧制而成。陶出现于多点且独自发明是完全有条件的,并符合各国考古研究的成果。看到这些器形多样、纹饰丰富的陶器就会联想起各民族早期的文化与生息特性。</p> <p class="ql-block">这几件陶器是在伊朗国家博物馆里拍摄的 因背景较杂乱,我做了抠图处理。因为我是隔着橱柜玻璃拍的残留的光污染没能去除。</p> <p class="ql-block">如下两件藏品已经从陶过渡到早期的白瓷,但是,晚于中国的白瓷。</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轮子是由5000年前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发明的。古波斯人是这项发明的继承者之一,这个多辐条木轮外包金属的车轮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轮子。让我长见识了。</p> <p class="ql-block">考虑到篇幅不拟过长,因而选择有感之藏品再罗列数件,抒发几句,获些满足感。公元7世纪,伊朗被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入侵开始伊斯兰化。数百年后东方的蒙古崛起对外不断地扩张,于13世纪中期灭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波斯这片古老的土地又落入蒙古人的统治之下。然而,如同在中国一样,蒙古虽然在军事上战胜了南宋,可是在其它方面却被汉文化反噬。在波斯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地波斯化,讲得是波斯语,还皈依了伊斯兰教。在博物馆里藏有许多青花瓷,是那个时期来之中国的。元青花瓷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珍贵的宝物。没有瓷土矿,没有掌握高温的烧窑技术,是做不出来的。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是领先世界的。但是青花瓷的着色剂“钴”却是经丝绸之路来自西亚。能在异国他乡看到元青花瓷,我的心绪十分感慨。</p> <p class="ql-block">细看这几件元青花瓷,都是精品。</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非常想去伊朗的珠宝博物馆,那里收藏着许多稀世珍宝,尤其是那颗最耀眼的粉钻。我的朋友观赏后惊叹不已,说,入内参观要经过几道严格的安检。可惜该馆正在修缮中。</p> <p class="ql-block">属于国家博物馆的还有位于德黑兰北部图恰勒山麓的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先后建于恺加王朝,之后扩建于巴列维王朝,成了国王巴列维的夏宫。伊斯兰革命后划归国家博物馆,保存了曾经的历史。我们只参观了其中的白宫,该建筑的外墙都采用白色的大理石装饰,因而得此称呼。</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分布于山上,周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夏季是避暑的绝佳胜地。</p> <p class="ql-block">白宫楼旁有两只军靴,前国王巴列维身穿军装的塑像被民众推倒后残留下的两条腿。1979年被推翻的巴列维国王流亡海外,1982年客死他乡。</p> <p class="ql-block">1941年巴列维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直到1979年被推翻执政长达38年。萨德·阿巴德王宫是一座现代的王宫,如果不对照史书上的记载,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巴列维是处处仰慕西方的。家具、灯具全部从法国、意大利定制,连同他使用的餐具。我无意把一位君主的个人喜好轻率地与政治挂勾,然而,从伊朗的历史学家给出的定论来看,这位君主自己已经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他所主导的“白色革命”即现代化之路,因脱离了伊朗社会的实际,虎头蛇尾的失败了。他自己临终前的幡然醒悟已为时晚矣。</p> <p class="ql-block">伊朗的民族英雄奥莱斯雕像建在白宫楼前。他在身负重伤时,用尽全部生命之力将最后一箭射中了敌方首领。</p> <p class="ql-block">在德黑兰,也是此行伊朗最后参观的,格雷斯坦宫。如果说萨德·阿巴德宫是仿照欧洲宫殿建造的,那么格雷斯坦宫的波斯传统风格就显得太浓郁了。我没有想到宫殿这么宏伟,一圈走下来,正想着补拍一些照片来完整地表现这座宫殿,时间已经没有了。由于我的准备不足,譬如拍全景应该带上广角镜头,我却把这枚镜头放进箱子里了。旅行,时常处于走马观花中,一个疏忽就会有缺失。其实在所难免,不求其全,各有所得。格雷斯坦宫的外墙用彩色釉面砖镶贴是非常突出的波斯建筑风格,在此可以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很过瘾。</p> <p class="ql-block">室内大面积采用小块镜面玻璃材料镶嵌成各式各样的拼花来装饰,犹如水晶宫般的晶莹剔透。我要告诉朋友们,如果想要体验一下入住水晶宫的感觉,就来德黑兰的格雷斯坦宫和设拉子的第七个伊玛目纪念馆。七旬老叟置身其中都会忘了年龄,错把自己当成了白雪公主。</p> <p class="ql-block">现代的波斯宫殿内也挂起了欧洲式的油画。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是和伊朗说再见的时候了,近10天来,我很努力地看,不停地拍摄,耳朵也没闲着。所见、所闻,而有所感。用相机拍摄下来的是我所见的,用笔记录下来的是我所闻所感的。照片中有我,文字中更有我。有我的文章就有局限,受我的眼界之限,受我的思域之限。这是我想要告诉读我游记的朋友们的,我很难去描述我所经历过的事情全貌。当你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之后,我们将会有许多共同的话语,你信吗?我是信的。</p> <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3年6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