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

余杨

<p class="ql-block">前天去了葡萄村,昨天又去了葡萄村。</p><p class="ql-block">葡萄村其实没有葡萄,倒是有个卫生室,是我到过的卫生室里建设得最好的吧。</p><p class="ql-block">卫生室的前身是村里小学的教师宿舍,每个房间都是按标准间建的,有卫生间,窗明几净、功能齐全,因小学重新选址建设,村里就让卫生室使用了。</p><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卫生室,想必一定能够更好的服务群众,于是欣然与市里的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麦冲村,村中有一个大池塘,围绕池塘是一条水泥小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如果建成一条健康步道,也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的黄连木树,高大挺拔,像把大伞为村民遮阳乘凉,据说村里像这样的大树有好几十棵。</p><p class="ql-block">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剩下的老人和孩子,三三两两的坐在树下打发时光。</p><p class="ql-block">我想,这美丽的小山村,在平常时下,一定是静逸的,有点像日本电影《啊,野麦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随父亲回老家,老家的亲人们热情接待,可到了下午点,我们还是要赶回家里。因为,住在那里,上个厕所确实是让人窝心。</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村,厕所每户都有,就在离自家不远处,挖个大坑,用泥土筑起围墙,用篱笆扎个顶,几块木板支上,就是一个简易的厕所了。上个厕所,就是受罪,黑咕隆咚的,不注意就会踩中“地雷”,还要忍受把人熏得够呛的臭味。所以,以前的厕所闻着味就能找着!</p><p class="ql-block">有的厕所,建得不高,进去总是要低头哈腰,有时候还要清清嗓子,问一声:咯有人?有时候,或者咳嗽一声,确认一下有人没人,避免误打误撞,相互尴尬。</p><p class="ql-block">现在比那时真是好了很多,厕所革命了,户厕用的化粪池是用塑料或者玻璃钢制成,政府补助每户600元,余下的农户自筹。</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公厕也建得高大上,外观漂亮,设施齐全,不走近仔细看看,闻不着那特有的气味,还真不知道是公厕呢!</p><p class="ql-block">但也有少部分的公厕,外面看着不错,进去以后是污秽不堪,让人进也不是,出也不是,只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p><p class="ql-block">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拉撒无小事,要提升个人的健康素养,把厕所管理好,厕所卫生好了,乡村是美丽的,人们的心情也是美丽的!</p> <p class="ql-block">身在疾控,下乡挺多,每个季度督导,半年考核,全年考核,这些都是常规动作。如果市里、省里来检查、督导,要下乡;遇着创建工作,要下乡。算来算去,到乡村的机会真的很多。</p><p class="ql-block">下乡其实也挺累的,别的不说,把睡午觉这个习惯,硬生生的撕扯开,就很大的不适。于是,我一上车就要眯上一会儿,下车才能精神抖擞的干活。日晒雨淋,风尘仆仆,有时候一脸懵逼疲态,也要紧跟大家的步伐,要忙着拍照、记录,专家发问,要赶紧及时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一次下乡,一天跑了五个乡镇,从北到南,打了鸡血似的,走了两万多步,工作时精神集中不觉得累,回到家歇下来,才感觉头是“嗡嗡嗡”的,腿是酸溜溜的,葛优躺似的歇息好大一阵,才洗个澡,睡觉!</p><p class="ql-block">累并快乐着吧!不下乡,真不知道中国是如此之大,就连我在的这一方山水,我还有很多地方是第一次去到,看着今日农村,路通、水通、电通,生活水平提高,“富裕看厨房,文明看厕所”,城乡差距是越来越小。像河湾村、麦地冲村,已经是出了名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我很欣慰,欣慰之余,我也在思考,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健康意识是不是也应该提高。就像老师和学生,不是老师逼着学习,而是自己想要学习。所以,创建不是目的,而是我们自己要创建,达到这样的标准,并保持下去。那美丽乡村,美丽县城,美丽城市,美丽中国,是完全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0年6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