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沐恩

<p class="ql-block">①《维摩诘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p><p class="ql-block">因为人习性难移,贪嗔痴之心越来越重,教人止恶扬善与天地人和合,已经很难。必需以“欲”为引子,牵人向上。</p><p class="ql-block">就是说人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喜欢甜蜜就给蜜吃,越吃蜜离佛菩萨越近,吃蜜品佛缘,吃的多了品的多了,人就会慢慢契合佛智了。</p><p class="ql-block">先以种种世俗方便引导众生信受佛法,从而再深入让众生体证佛法。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就要先以种种方便,让孩子愿意接受,在自愿和欢喜中学习,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②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有一个三车的比喻 :羊车,鹿车,牛车。</p><p class="ql-block"> 在三界的火宅里面,有一群孩子在里面嬉戏玩乐,一位长者,他们的父亲,看到房子起火了,不久所有人都要死在里面,想要把孩子们救出去,但孩子们很贪玩,不愿意出去,于是长者就哄孩子们说。 这房子外面啊,有羊车、鹿车、牛车等很好玩的玩具,可以供你们嬉戏玩耍,出来吧,出来这些玩具就给你们,想要啥都满足你们。</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对外面的玩具神往不已,就被长者“勾牵”出火宅了。</p><p class="ql-block">当年佛陀为了帮助一个即将被大火烧死的小孩子,佛陀用玩具吸引他的注意,最后小孩子因为贪爱玩具,自己从火海中走了出来。我们其实就是那个孩子,因为我们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危险,就算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正身在火海当中,我们也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事实。</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佛陀,便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方法之门,用种种方便之法,先让我们去贪求,最后我们不知不觉便走出了火海。前提是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究竟,不能真的永远沉迷于方便之中,六祖坛经上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是告诉我们,福报再大也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我们还需要去学习佛的智慧才行。</p> <p class="ql-block">③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路</p><p class="ql-block">因为世间众生迷的深浅不同,所以佛只能用各种不同的善巧方便法,来引导不同的众生,让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佛的智慧。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我们烧香拜佛,其实也是先以欲钩牵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人因为觉悟较低,迷得较深,如果佛直接跟我们讲佛法的精华,我们根本不会接受,所以佛只先根据我们的欲望来勾引我们。</p><p class="ql-block">这个“勾引”自便说法,其实就是菩萨先根据我们人的欲望来获得想要的。</p><p class="ql-block">虽然菩萨有这样满足众生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究竟之法。</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寺庙烧香,求佛保佑,求这求那,这些只是一便法,我们一定要早点明白过来,后利用这个方便法,先与佛结缘,深入佛法,不断让自己进步,增福增智,最后再通过学习究竟了义的佛法,获得佛智,究竟解脱。</p><p class="ql-block">经典与善巧方便都是指月的手指,月亮是我们的目的。</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那些把我们“劝进佛门、逼近佛门、打进佛门、哄进佛门、骗进佛门、拉近佛门、买进佛门、卖进佛门……”的人,那些为我们提供“布施机会、修行机会、消业机会、念佛机会、诵经机会……”的人,都可能是“潜伏”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菩萨和大善知识,只是肉眼凡胎的我们“问君何所在,对面不相识”而已。</p><p class="ql-block">乐</p> <p class="ql-block">本文首发公众号:娑婆浮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