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茨山居士

<p class="ql-block"> 素材源生活 一梦成佳篇</p><p class="ql-block"> 月当厅(史达祖体)</p><p class="ql-block"> 2023.9.2</p><p class="ql-block"> 李保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子霁月光如水,轻风薄幕,凉晚如泠。夜已过分,斜射卧室犹明。时值露珠自照,又更深、万物具安宁。趁清静,单衣披体,触摸机屏。 心泉笔下清溪涌,半篇成,再寻甜梦馨酲。衣袂鼓飘,翩似北雁临庭。银发鹤容气场盛,嗓宏音壮压群英。惊醒后,余文就,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后记:农历十五、十六月亮圆, 今夜已经是十七,虽然过了望期,月亮又缺失了一些边缘,大致相当于四分之一弱。但依然很明亮,因此也叫做凸月。其升起的时间和落下的时间都有所推迟和提前。但仍然悬在夜空,朗朗如柔和的水,把大地静谧万分,不到三点,醒来,看着月光透窗落在住室地上,露水业已凝珠,更深夜赖,单衣披身,起坐点机屏,思如泉涌,瞬时上半阕草成。复又瞌睡,倒头入梦乡。梦见仙家翩来,猛醒,思及情景,词的下半阕已经有内容了。</p><p class="ql-block"> 中元以后,暑气退去,天气渐凉,晚上轧马路亦不再溽熱。人们也能够睡个好觉。半夜以后,万籁俱寂。诗人已经休息了几个小时,一觉醒来,披衣下床,一气写下词的上半阙,然后重新倒头睡觉,很快进入梦境,等再次醒来时,有关下半阙的稿子设想腹稿也已经走了,便顺利赞成诗作,全词就写了一个秋季晚上一气写成一阕词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自述。说明,无论浪漫现实,都离不开生活真实。</p> <p class="ql-block">  上半阕:光风霁月,更深夜阑写秋情。</p><p class="ql-block"> 第一小层,月夜轻风。“丙子霁月光如水,轻风薄幕,凉晚如泠。”描绘室外夜景。“甲子”,七月十七的天干地支癸卯年庚申月甲辰日甲子时,具体时间是十六晚上十一点至十七日的泠夜一点。称为午夜。午夜时分月色明亮,柔软似水,风也很轻,吹拂着薄薄的一层轻微如淡纱一般的薄幕,清净凉爽的晚上犹如泠水浸过一样。</p><p class="ql-block"> 第二小层,卧室月明。“夜已过分,斜射卧室犹明。”夜,已经过午夜,皎洁的朗朗的凸月斜挂在南偏西的浩瀚的夜空,似水月光斜照进卧室,把卧室照得犹如白天。更像清泠秋水洒落在人身上。透着几分神秘,犹如一幅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第三小层,露珠清泠。“时值露珠自照,又更深、万物具安宁。”冷空气凝结成的露珠晶莹透亮,在月光的映照下越发剔透,又恰值更深夜阑,万籁俱寂,显得是那样恬淡如水,安泰宁静。</p><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层,机屏轻点。“趁清静,单衣披体,触摸机屏。”诗人睡意已消,精力恢复,干脆披衣起床,拿起手机,点开屏幕。</p> <p class="ql-block">  下半阕:清秋晶露,仙境泠夜梦成诗。</p><p class="ql-block"> 第一小层,自然过渡。“心泉笔下清溪涌,半篇成,再寻甜梦馨酲。”既是对上半阕总结,也是对下半阕的开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心泉笔下清溪涌”,更深夜静,万籁俱寂,经过休息,头脑清醒,正是运笔的好时候。因此思如泉涌。所以一挥而就“半篇成”,当此兴浓之时,睡意又再次袭来,不得不“再寻甜梦馨酲”。过渡自然妥帖。</p><p class="ql-block"> 第二小层,梦境初现。“衣袂鼓飘,翩似北雁临庭。”衣袂飘飘,仙风道骨,轻如游龙,翩若惊鸿,缓缓从天而降,给人一种仙体飘忽,仙姿优美的感觉,似乎到了神仙世界。 </p><p class="ql-block"> 第三小层,梦境发展。“银发鹤容气场盛,嗓宏音壮压群英。”忽然一位满头白发,长着一副仙鹤样慈祥面容的长者,声音宏亮地向我说:“小仙这厢有礼了。”然后双手合十作揖。礼貌问我:“您有什么吩咐的?小仙一定照办就是。”</p><p class="ql-block"> 第四小层,诗梦已成。“惊醒后,余文就,仄仄仄平平。”“我”吃了一惊,睡意全消,一摸身上汗津津的。简单回忆了一下梦中景况,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下半阕干脆就写梦中情景吧!</p> <p class="ql-block">  写作特点:</p><p class="ql-block"> 1.描绘形象、逼真、生动、合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水”字,说明月光之柔和,符合秋天月光情形。一个“泠”,说明秋夜之凉爽可人,也为作者能够较早休息埋下伏笔。一个“照”字,说明露珠之晶莹剔透,符合秋鹿的特点。一个“宁”字,说明半夜之后万籁俱寂,整个环境进入了异常宁静的时候,诗人白天的疲劳消初大半,重新焕发了旺盛的精力,更是没有干扰的时候。但由于时间是深夜,睡意并不会全消。一个“再”字,成为引出梦境的条件,如果不是再次入睡,就不会做梦,也就没有这阕词。一个合成词“鼓飘”,则描绘了仙家从天而降的样子,很符合传说中神仙飞行的状态。一个“惊”字,也符合正常做梦人初醒时的瞬间反应。</p><p class="ql-block"> 2.符合逻辑,结构紧密。</p><p class="ql-block"> 说明了诗词源于生活真实这个根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