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6.2、6.5</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宋晓东、崔欣钰、王万豪、郭佳辉、韩雨萌</p><p class="ql-block">观察地点:语言区</p><p class="ql-block">观察教师:闫文玲</p> <p class="ql-block">缘起:自制绘本《我喜欢的颜色》缘起于绘本故事《帽子先生和他的独木舟》。这是一本关于色彩之旅的绘本。主人公通过游历不同颜色的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色彩对于幼儿并不陌生,但扩大到生活中是另一种体验,“蓝色不仅是天空一样的蓝还可以是蓝色的衣服鞋子,绿色不仅是森林还可以是绿灯、垃圾桶……”来自郭佳辉的阅读感受。为此产生主题我最喜欢的颜色,找一找这些脱离 现实事物的原本色彩,在生活中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感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天</span></p> <p class="ql-block">只是对颜色的简单认知,在说与画中只流露出颜色在生活中的代表,画面简单且语言组织简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师介入:对比语言区绘本,观察自己的自制绘本有什么缺点。</p><p class="ql-block">绘本讲述中加入自己对某一场景的感受,体验不同色彩在不同场景中带来的不同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开始孩子们先讨论自制绘本的元素,封面如何设计,“我最喜欢的是绿色,我的封面要画上绿色”郭佳辉小朋友的建议。“封面有书名,还有作者名字,我要画上轮廓”来自万豪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绘本制作过程:“你喜欢什么颜色”雨萌小朋友。“绿色还有大树、大山”来自郭佳辉小朋友。“还有红日,老师我想不起来了”来自万豪小朋友。教师介入“你画的这是什么”“小鸟啊”“想一想小鸟会飞到哪里”“树林”“什么树林会是红色的呢”“枫叶,对是枫叶林”</p> <p class="ql-block">绘本讲述</p> <p class="ql-block">万豪小朋友:“红色可以是红色的国旗,我看到国旗时感觉国家很伟大”“红色可以是红色的小西红柿,我感觉放到嘴巴里酸酸的”“红色可以是红色的枫林,我可以去观赏,感觉很壮观……”</p> <p class="ql-block">欣钰小朋友:“蓝色可以是小河,我想去里面游泳,感觉很凉快”“蓝色可以是一张蓝色的小床,躺在上面很舒服”“可以是蓝色的天空,我想跳上跳下,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佳辉小朋友:“绿色可以是红绿灯,那时人很多,很吵闹”“可以是可回收垃圾桶,让我们的地球变干净”“可以是一棵大树,让我感觉很凉快”……</p> <p class="ql-block">雨萌小朋友:“蓝色可以是一些鲜花,一条裙子,让我感到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发现问题:1.自制绘本的页码位置不规范</p><p class="ql-block">2.绘画布局不集中导致订制时将内容覆盖</p> <p class="ql-block">幼儿行为分析:1.在老师介入之后,在绘制中有了有了思考,边画边想,同时嘴中说着“我已经知道怎么讲了”第二次绘制中加入了思考,与第一次对比有了进步。</p><p class="ql-block">2.部分幼儿在绘制中出现过“卡壳”现象,说明对生活的观察较少,颜色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感不足。</p> <p class="ql-block">教师介入支持:1.引导幼儿回忆图书的元素</p><p class="ql-block">2.通过回忆《帽子先生和他的独木舟》探讨主人公看到不同颜色的感受引导幼儿在讲述中增加不同颜色不同情景所带给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3.后期多带幼儿在生活中认知颜色,将现实生活与色彩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1.此次制作目的是利用孩子对色彩敏感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色彩,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带来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观察力和习惯,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和美,但在第一次制作中,幼儿只是发现生活的颜色,生活与颜色认知的联系不深入,所以第一次的制作是浅显的并没有达到设计目的。</p><p class="ql-block">2.第二次制作中幼儿并不是一气呵成的,绘画中有了思考,老师的介入有了成效,幼儿会考虑我在哪看见过这个颜色,给我的体验是什么。有的幼儿则出现了画不下去的情况,这说明虽然幼儿经常接触色彩,但平常接触的都是脱离现实事物的原本色彩,真正联系生活,还是会卡壳,对生活中的颜色认知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编辑:闫文玲</p><p class="ql-block">审核:王亚茹、王婷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