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八宅堂的来历

诗吟北塔

<p class="ql-block">  要说清平坝八宅堂的来历,还要从平坝的历史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 平坝历史悠久,五六十万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尧舜时代平坝属庳国,春秋以前属濮人(仡佬族先民)建立的鳖国,后被夜郎国统一,改为鄨县。东汉时期,卢人(彝族先民)勿阿纳率部入黔西北,逐渐取代濮人的主体地位,开始长达一千多年彝族土司统治,平坝属水西宣慰府(治所今大方)与永宁宣慰府(治所今古蔺)的交界(交界点即今西洛水库抵西关),距今平坝集镇两公里远的则溪为水西宣慰府十三则溪之一的雄所则溪,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土司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冷水河与油杉河交汇的两岔河处的将军殿,为元朝时期彝族首领奢节反元两军对垒此处,彝军阿毡部下一将军(佚名)为解决部队缺盐问题,只身穿越敌军营地到平坝购盐平安返回,首领疑其有通敌之嫌,其为表心迹而剖腹悬心,后人为纪念其而在此处建殿祭之。明朝时期,朝廷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实行流官制,在平坝今西洛水库官衙坝处设沙溪巡检司,并在离官衙坝约两公里远的牧厂饲养朝廷贡马,但民间事务仍归雄所则溪管辖,其时因永宁府奢香嫁入水西府而将岩上岩下划归水西。但到了清初,吴三桂因引清军入关而被封为平西王,势逼水西府安坤反清,朝廷下令清剿,水西十三则溪四十八目百二十骂衣杀来只剩两家,平坝成为十里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只留下则溪、官衙坝、抵西关、牧厂、悬心殿等一个个地名,依稀保留着彝族土司文化的点点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时期,中原地区也是杀戮不断。元末陈友谅乱造成湖广地区广无人烟,朝廷为开发湖广而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移民“江西填湖广”。明末张献忠乱四川三百一十万人杀剩三万人,朝廷又移民“湖广填四川”。吴王剿水西,朝廷实行改土归流,移民“四川填贵州”。时平坝荒无人烟,张、毛、阳、刘、邢、马、周、姬八姓人就在朝廷一系列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四川填贵州的政策号召下一次次背井离乡,来到平坝的。最先到达平坝的是张登高及其子张子昌,随后阳、刘、邢、马、周、姬六姓先后到达平坝,与张姓一起将平坝地块分配到户,时毛姓兄弟毛凤阳、毛凤朝、毛凤翊等因避张献忠乱从重庆江津借寓遵义潘公台,因毛凤阳与阳氏是内戚阳氏相邀来平坝,但平坝土地已被七姓分完,阳氏向其他六姓说理,然后划较为贫脊的牛心山给毛凤阳及其子毛永翠耕种(毛凤朝落业西洛坝,毛凤翊落业黔西西门)。八姓人居住在离现平坝集镇约一公里远的洋店子,共同向朝廷申请一个执照,因张登高最初到达平坝,以张姓为首领照落业,因此把八姓人共同居住洋店子叫“张八宅”,居住的房屋叫“八宅堂”,这就是八宅堂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八姓人于清初落业平坝开荒拓土,开创平坝汉文化发展的新纪元。特别是到清朝中晚期八姓人第五至七代,平坝毛姓发展到五百余户人家,张八宅多毛姓,平坝田土多归毛家,因此,人们习惯地将张八宅改名为毛家湾,毛家湾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清末,毛姓第八代孙毛登峰师从号称“贵州第一家”的田坎寨潘家,得赠《潘氏八世诗集》,科考进取恩贡(俗称恩进士),在毛家湾毛氏宗祠开馆授业,其弟毛登魁、其弟子方伯鸾先后进贡,民间有“一朝三进士”之称,又因其学生毛典钦(侄)、方玉鳞、任作舟、田兴邦、贺毓麟、孙永仁、谷南生、刘茂修、石文光、王明星同科考取秀才,获朝廷嘉奖予以“九里十秀才”之誉。毛登峰之子毛典濡在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毕业,历任十七军朱培德部团长、参谋长,毛光翔部军官训练团团长,国民政府要员白烈武机要秘书。毛登峰学生毛继周(其侄曾孙)民国时期先后任仁怀县、赤水县、遵义县、平舟县县长、交通部办公室秘书、江西省交通厅专员、湖南洪江二十五军高级参政。可以说,毛登峰将八宅堂文化推向一个小小的高潮。土地革命毛姓受成份影响,成立初级社时因毛氏宗祠前有三棵松树形似宝塔,将毛家湾临山部分一个队取名松塔队,将临河部分一个队因有一拱桥跨西洛河取名金桥队,成立高级社两队合并各取一字取名金塔大队,后更为金塔村、金塔社区,但毛家湾小地名一直没有变。而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中国大地的每一个乡村村寨,毛家湾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自发成立北塔诗社,自发集资修路开发太平天国战斗遗址风云洞景点(位于毛家湾后山腰),赋予八宅堂文化新的时代底蕴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综之,八宅堂不仅仅是平坝八姓人的文化,八宅堂更是中国历史移民文化的见证,是贵州土司文化与汉文化发展的历史节点诠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洛湖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设中的金沙北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撰文/毛永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小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