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安堂听室内乐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午听罢维也纳交响乐团在东艺的演出,已经接近下午5时,距晚上新天安堂的音乐会仅有两个多时辰,算了下时间,从东方艺术中心乘地铁到南京东路再步行至新天安堂约半个多小时,途中再吃个快餐时间略有富裕,正好仔细看看这座有着120多年历史的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天安堂座落在苏州河畔的外滩源,往东不远是著名的外白渡桥,河对岸是老上海的地标上海大厦,天安堂始建于1886年,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是一座精美的哥特式建筑,落成后一度是苏州河南岸最高的建筑,1890年和1907年两次做为在华传教士大会的会场,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时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讲。1958年后被政府没收成了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大楼,拆除部分塔尖内部改造的面目前非,2005年灯具厂迁出计划恢复原来部分功能,未曾实施2007年初一场大火把天安堂夷为平地,现在看到的建筑一部分就是拆卸原构件后进行的"落架大修”,整体建筑依原图纸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落成后原计划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近几年被用来做为举办音乐会的场地,常演曲目多为室内乐或宗教音乐。同时,这所场地又有了一个名字,叫做:不止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年在上海,几次在苏州河路过这座教堂,因地理位置特殊,许多时尚男女在这里打卡、拍照,满眼流动的风景,只是教堂大门终日紧闭不曾进过,去年听说这里常举办一些音乐会,网上浏览多次竟是一票难求,昨天早上再次线上察看,见平台有低价转让立刻下单,再次察看已无票源,幸运抢到仅有的一张且价位仅有原价三分之一,呵呵,老克勒也不过如此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苏州河对岸的上海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远远可以望见浦江对岸陆家嘴的地标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音乐会是晚7点开始,提前20分钟进场,打算仔细看看这座有着120多年历史的教堂,步入大厅环顾,整个厅堂已没有任何教堂的色彩和模样,纯粹成了一个演出的场所,正前方是一个舞台,台下摆放着一排排活动座椅,看来也方便举办其它的活动,我忽然明白了改名为"不止空间"的含义,这里不仅可以崇拜圣咏,还可以有人间烟火,用音乐表达人生的爱恨情仇,喜怒哀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教堂大厅的舞台和听众座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晚上音乐会的演奏家来自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的几位年轻人,第一支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三重奏《悲歌》,今年是音乐届的拉赫玛尼诺夫年,全球各地都在纪念这位世界著名钢琴家诞辰150周年,前不久还在上海音乐厅听过他的专场音乐会,他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我是百听不厌,由此,又特别喜欢上了弹这些曲子的阿格里奇和王羽佳。上一次又听他的帕格尼尼变奏曲入了迷,这次上来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一下就有了兴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琴声在空旷的教堂甫一响起,身上便觉得起了鸡皮疙瘩,教堂内的音质很特别,或者是教堂的空间不大顶又很高,似有环绕音响的效果,特别清晰入耳,我曾在教堂听过几次咏唱,一次是在佛罗伦萨的圣百花教堂,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还赶上一次弥撒仪式,在克罗地亚戴克里先宫遗址听过四人无伴奏合唱,在教堂听器乐演奏这还是头一遭,拉赫玛尼的这支曲子依然是拉式的忧郁抒情风格,旋律中蕴含着幻想和悲伤的俄罗斯情调,据说,创作此曲时拉赫玛尼诺夫刚刚失去好友和恩师,这位恩师便是大名鼎鼎的柴可夫斯基,大的环境是俄罗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这首曲子寄托了他所有的哀思和冥想。三位年轻演奏家看来磨合已久,彼此间配合默契,虽是钢琴三重奏,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表现丝毫不弱,小提的倾诉,大提的沉郁伴着琴音的起起落落汇成一条忧伤的河流,凄美而又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支曲子是德沃夏克的第三钢琴三重奏《杜姆卡》,杜姆卡是斯拉夫民族民间的一种叙事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曲子往往伤感忧郁,曲中又穿插着宁静和欢快情绪,德沃夏克这支曲子共六个乐章,每个乐章是典型的杜姆卡,听上去有《自新大陆》中民歌的曲风,总之是很斯拉夫,很德沃夏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半场的曲子是勃拉姆斯的第三钢琴四重奏,因这支曲子涵盖了作曲家对舒曼妻子克拉拉的思慕,对没有结果的爱的消沉,被喻为维特的烦恼,又被人称做《维特四重奏》,这些情节,在勃拉姆斯的传记电影《大师的情人》中有所展现,病态的爱情给这支曲子蒙上一层阴郁的色彩,大师的情感通过演奏家的手指,再去传递给听众仍能感觉到那种无助的烦恼和思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一支曲子是一帮琴童与几位演奏家的合奏,上海习琴学童多,与音乐家直面交流机会也多,一般有这样机会,他们都会加以利用,一面可以学习琴技,也能登台锻练,没准将来从这里冒出一个家来也不一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音乐会结束,走出教堂,听了一场全是忧郁风格的曲子,心里竞然全是喜悦,是感管享受后的满足,这真奇妙,全是迷人的音乐所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