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行为疗法”第一阶学习小结 万年一中 倪建伟

倪建伟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学习,转瞬即逝,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位学员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及发言,现场气氛融洽,学习气氛浓厚。</p><p class="ql-block">感谢局领导给予我学习的机会,希望能用专业的技术去发现孩子们更多的资源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最为触动我的是德式行为疗法的人性观!</p><p class="ql-block"> 墙缝里长出的一棵小树和参天大树比,它似乎没有成才,它似乎不符合社会评价的好和优秀。但是,我们结合它的生长环境,可以看出这棵小树生命的灿烂、美丽和顽强,它是足够让我们赞叹的!</p><p class="ql-block"> 方新老师由此引出德式行为疗法的人性观:来访者身上有着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经验,每一个生命都是灿烂的,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身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资源,独特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资源,而不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待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而言,面对所谓的“差生”,如果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父母、家庭养育方式、个人成长史等情况,可能会发现“他们能长成现在的样子,或许是很了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  最为惊讶的是“任何行为都有功能”!</p><p class="ql-block"> 任何行为都有功能,有他的生存意义和趋利避害的功能。所谓功能,并非指社会评价中的“功能“,而是生存意义上的趋利避害。</p><p class="ql-block"> 当众发言越说越快,就可以快速地结束紧张的压力体验;反复划伤手臂,可以令妈妈闭嘴,不再施加学习压力。这些行为与结果的关联让我们理解:任何行为都是人们适应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一个孩子不上学,说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原因是换了数学老师,她不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方式。不上学,逃避,短期能获得自由、轻松、没有压力。</p><p class="ql-block"> 在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学生处于一种叛逆或早恋的状态,大多数人把这种行为看成非正常行为,要去纠正它,其实不然,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说明这个孩子正在成长,作为教师应该高兴孩子正在成长。</p> <p class="ql-block">  德式行为强调人的行为反应有认知、情绪、躯体、行为四个层面,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躯体反应,助教来源老师用安抚自己幼儿园孩子的例子让学员们意识到躯体反应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比如幼儿哭着不肯进幼儿园,直接询问或者训斥效果往往都不好,这时候应该先做躯体和情绪的稳定化:1.可以从上往下轻抚幼儿背部,激活背侧的副交感神经,帮助缓解紧张情绪;2、从肩膀慢慢捏到胳膊,最后捏捏孩子小手,帮助孩子放松紧张的肌肉;3、反复操作前两步孩子的情绪和躯体就会趋于稳定平复,待幼儿情绪稳定了,再询问“你怎么啦,你想要什么?”这可真是应对情绪激动的学生的法宝呀!</p> <p class="ql-block">  德式行为治疗的评估包括行为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p><p class="ql-block"> 宏观分析通过问题行为发展史、个人成长史及家庭背景,产生连续性假设:问题行为背后的真相;背后若干年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的你;收集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传承下来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微观分析包括刺激、个体、反应、结果四个方面(S-O-R-C),其中反应包括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四个层面的评估:最早一次发生是在什么时候?最近一次发生是什么样的情况?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怎样的?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在什么情境下不发生?躯体感受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德式行为不但关注外部刺激(S+外)是什么,还非常关注内部刺激(S+内),也就是人的态度和价值观:那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p><p class="ql-block"> 来访者特别需要我们的肯定、认可,认可她的想法和感受,肯定具体的内容,先理解、再指导,这就是跟和领的技术。在足够的理解和共情下,我们就会知道,问题行为是面对困难情境产生的很有智慧的解决方案,所有的行为都有功能。</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某个人或某件事,这时候许多问题便会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家长重视学习,学习好,考好大学,有好工作,家长在意的是生存和成功;孩子喜欢玩游戏,在意的是放松、快乐、自由;也有可能来自反抗,你管我,我就不想学,我不想听你管。孩子想要的是自主、自由、尊重。所以,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共情孩子的价值观,看到孩子的努力,在建立良好信任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想办法把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p>

行为

德式

孩子

躯体

学习

情绪

生存

功能

我们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