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的“大江东去”和婉约的“晓风残月”

杨纯

<p class="ql-block"> 杨纯/文</p> <p class="ql-block">“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黄金时期,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当时会作词的人特别多,因此一大批有名的作家如百花齐放。其中北宋的苏轼可以喻为一颗闪烁的明星,当时耀眼于文坛长空。</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与文友人在闲谈中,提到精于作词的柳永,问道:“苏轼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你有什么看法?”文友回答说:“柳永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少女,就如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就应该像关西大汉,敲铁锤板,弹铜琵琶唱'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这个评论的比喻是非常的认肯!苏轼和柳永的词,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派别,一个是豪放不羁,一个是柔情婉转,在词坛上各有千秋,钢柔并进,相互辉映。</p><p class="ql-block">宋初的词,继承晚唐五代“花间派”的遗风,多为描写闺阁生活的作品,讲究简炼含蓄,以轻盈婉约、典雅华丽为正宗,大多是短短的小令。而柳永首先突破了这一传统的形式创作了许多长调,用铺叙的手法描写景物,抒发复杂曲折的感情,使词的规模有了显著的变化,促进了词风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可是到了苏轼,他采用柳永所创的调子,但是在题材上却冲破了以男女恋情为限的框架,增加了一些吊古伤今的内容,在形式上冲破音乐格律的束缚。把诗赋散文的句法引进了词,使词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唐五代的词精美,北宋的词博大,南宋的词深刻。苏轼的词可说是以博大著称,成为北宋词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指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这两首词传诵千古,一直被推为绝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词的风貌和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大家知道,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人们习惯地叫他苏东坡,他是四川眉山人。他出生于一个极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都是有名的文人;母亲程太夫人和妹妹苏小妹,也都很有才情学问。</p> <p class="ql-block">苏轼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奋发好学,不但诗词古文写得特别好,而且极有办事能力。可是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从反对改良主义的新法开始,一生中几度遭到贬谪,做着地方官。这种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近人民,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汲取文学艺术营养。他为什么号叫“东坡居士”?原来,元丰二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差点送了性命,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州市,地处长江之滨。到黄州的第二年,他在城外东坡上所领的官地里造了几间茅屋,造房时适巧下大雪,他便在屋里的四壁上画了雪景,题了“雪堂”二字作屋名。雪堂造好后,他在堂前栽了几棵杨柳,旁边栽了枣、栗、桔、桃等果树,并开辟了桑园、菜圃,亲自带着儿子在地里耕作,有终老黄州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重新接受拥向生活的思想。元丰五年七月十六,东坡和朋友月夜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想起了一段历史故事。汉献帝建安13年冬天,东吴的孙权遣部将周瑜,联合刘备,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东北,长江南岸,采用火攻战术,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的军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仗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苏轼把自己所游的地方误当作真正的赤壁,于是,以他的雄心豪气,博学卓识,面对这历史上龙争虎斗的遗迹,当然是回肠荡气,吊古伤今,感慨无穷了。</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为我们勾画出了奔腾东去的长江的雄姿,并从空间联想到时间,指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叱咤一时的杰出人物都已成为过去,被无情的浪花冲洗干净了。</p> <p class="ql-block">在古诗词里歌咏长江的佳句很多,如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江水的源远流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江水流量的丰富,用以比喻哀愁的无穷。而“大江东去”中的“去”字,乃是奔腾而去的意思,形容水流之急,正因为水流之急,才具有淘尽英雄之力,意境不同,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这一句点明了赤壁怀古的主题。</p><p class="ql-block">“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作者的所闻与所见。江岸上山石突兀,被巨浪冲击,发出惊人的轰响;层层浪花,在明月映照下,犹如一堆堆白雪。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特别是用雪来比喻浪花,非常贴切,在炼字上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美丽如画的山河依旧,可是,当初为之角逐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处呢?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深沉的慨叹。</p><p class="ql-block">再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公谨是周瑜的字,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汉太尉乔玄有两个女儿,长得都很美,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雄姿英发,意思是英雄姿态,生气勃勃,用以赞美周瑜的仪容和气度。这句是说,想当年,小乔嫁了周瑜,英雄美人,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手摇鹅毛扇,头戴青丝巾,是汉魏六朝时代儒将的装束,这里是指周瑜。樯橹都是船上的设备,这里是指曹军的战船。这一句着墨不多,但活画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和曹军战船被烧,一败涂地的狼狈相,写得非常生动。</p> <p class="ql-block">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看准了曹军人心不齐和不习于水战等弱点,把握了刮东南风的有利条件,用十艘满载干柴的战船应敌,乘风纵火,向上游的曹军冲去,顷刻之间,把对方无数的战船一举烧毁,取得了出奇制胜的辉煌战绩。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东吴一方。唐杜牧的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得简炼深刻,还特别强调了天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起,作者的语气突然一转,从历史回到了现实:笑自己何必如此多情善感,为古人唏嘘,因而早白了头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酹,是以酒奠地的意思。全句是说,人生犹如一场春梦,还是倒杯美酒,奉献给江上的明月吧。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佛家出世思想的影响,使得作者看不到前途何在,于是发出了这一声无可奈何的更为深沉的叹息!这首词和下面要讲的柳永的《雨霖铃》都带有感伤的色彩,这种忧郁的倾向是因为作者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苏词艺术风格的特点在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他主张:“我诗写我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的作品给我们的总的印象,就是如同一匹不受笼络的野马,气势雄伟,左冲右突,随心所欲。《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样,“大江东去”,奇语劈空而起,以下行文象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波浪滚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戛然而止,全词充沛饱满,一结犹有余味之可寻。</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再说一下柳永的《雨霖铃》。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出生大约比苏轼早十多年。他才情横溢,风流自赏,生活上不拘小节。同时,他又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因而厌倦官场,经常出入于歌楼妓馆,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求寄托。他对歌妓怀有真情实感,这就无怪乎在他病亡异乡后,歌妓们要合资安葬他。</p><p class="ql-block">柳永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于,他敢于用通俗字句来写他漂泊的诗人生活,脱尽了“花间”以来习用的填词术语、腔调和内容,向民众化、音乐化“里巷之曲”的路上发展。我们说,文人词从“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建立以来,到了柳永手里才大为解放。柳词中一些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男女恋情的作品写得最为出色。《雨霖铃》就是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这首词描写作者与心爱女子离别时的情景和想象中离别后的景况,铺叙充畅,感情真挚,写景、抒情紧密结合,使人感动。</p><p class="ql-block">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只是寥寥数笔,点出了与爱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用意在于比兴。寒蝉是指秋天的蝉,长亭是送别的地方。秋蝉哀鸣,长亭薄暮,一阵急雨过后,萧瑟的景物如洗,气氛是何等的凄凉,烘托出离人的心情是多么沉重。</p><p class="ql-block">“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城门,北宋的京都是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帐饮,古代给人送行,临时搭起帐篷请他喝酒。兰舟,木兰木刻成的船,这里是对船的美称。这句说,在京都城外的帐篷里喝着爱人为我送行的酒,心中充满了忧伤,当然很不是滋味。正当双方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家却催着要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两人握手相对,眼泪模糊了视线,难过得连话也说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重叠词,表示走了一程又一程。烟波,雾气笼罩着水面。暮霭,晚间的云气。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全句的意思是,想到这一去,水上的路程有千里之远;傍晚的云气越来越浓,南方的天空一望无边。从遥望去路,想到别后的愁绪离衷,并由此过渡到以抒情为主的下阕。</p><p class="ql-block">“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来重感情的人必定惜别离,而别离在凄清冷落的秋季,怎么不更加使人难堪呢?作者用风流蕴藉的笔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写出了沉郁潦倒的心情,读来怎不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说今夜我酒醒以后,船已走了很远,那时我能见到的,将是岸边的垂杨,习习晨风和西沉明月,而心爱的人儿呢,却再也见不着了。这一千古名句,究竟好在哪里?好就好在情在景中,意在言外。</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杨柳和风月,都是美好的自然景物,不少文人常寄情其中。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的“绿杨陌上多离别”,说明杨柳和古人送别的习惯、送别的地点的关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风而想到故国;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月而思念亲人。这一句把杨柳岸、晓风、残月随便地排在一起,表面完全是写景,而深情自然寓于其中,妙在不着痕迹。这是一方面。</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在章法上,酒醒和上阕中的帐饮相呼应,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上阕中的寒蝉、长亭、骤雨相呼应。昨晚,当我和爱人相聚时,景色是那样萧瑟、凄凉,而今夜,与爱人分别后,却见到如此美好的景物,岂不是徒然增添我的空虚寂寞之感么?</p> <p class="ql-block">“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想到与爱人分别以后的岁月,诗人禁不住叹息起来:从今以后。过了一年又一年,相爱的人儿不在一起,即使有像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样的好日子、好风景,那又有什么用呢?料想起来还不是等于虚设一般么!就算我有着满腔情思,将向谁去诉说呢?</p><p class="ql-block">柳永通晓音律,写的词虽然平铺直叙但同时又婉转清扬,音乐性强。传说他的作品一写出来,马上就被歌妓要去,配着音乐,到处歌唱。当时就有人说:“凡是喝得到井水的地方,就有人能够歌唱柳词。”由此可见他的词流传之广。我们读这首《雨霖铃》词,就能体会到它声调的和谐,叙事的充畅,状况贴切和抒情深刻,从而理解到,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决不是偶然的。</p> <p class="ql-block">宋词在我国文学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苏轼和柳永,同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都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题材和风格迥然不同,显示了宋词的丰富多彩。提倡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无疑会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从“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中,确实得到了可靠的印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