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同行 研思共进|德惠市第六小学五年组语文集体备课暨集体研讨活动纪实

德惠市第六小学

立足学情 精研备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5月26日下午,德惠市第六小学五年组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号楼一楼会议室进行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领导有,宣世梅副校长及李论主任。此次集体备课主备人是张丽伟老师,她对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详细叙述备课思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关注单元整体,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为课堂教学奠定敦实的基础,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张老师的专心和用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级组的各位老师随后围绕主备人张老师的设计思路进行互动研讨,指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与值得彼此借鉴之处,并对值得商榷的内容进行补充,提出各自见解达成课堂共识,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宣世梅副校长与李论主任发表了对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感受。她们肯定了张老师备课的专业与用心以及组内老师的认真参与。备课中大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期待精研精磨的《杨氏之子》走进真实发生的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名师引领 课堂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张丽伟老师在课堂中演绎了集体研讨后优秀成果,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理解文言文,采用创设情境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br></p> 教以共进 研以致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月2日下午,五年组全体语文教师及相关业务领导再次齐聚一号楼一楼会议室,进行语文组集体研讨活动。老师们就课例《杨氏之子》,交流了观摩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就张老师带来的课例《杨氏之子》交流了观摩感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牟翠萍:这节课教师设计得巧妙,学生学得轻松。我觉得可以用以下三点来概括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注重朗读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上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在这个环节中,张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插图等。尤其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加入动作,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还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老师创设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 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意会,实现既使情感朗读也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难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的教学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拓展环节,教师出示了《世说新语》的另外两篇小古文,让学生和杨氏之子进行对比,“谁更聪明?”离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这样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文字的就领悟得就更加深切了。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张老师提出问题“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让学生思考交流,通过精心指导,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聪慧礼貌和语言的风趣,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难能可贵的是这节课上孩子们能结合不同的字体朗诵时,多数学生已经能将课文全部背诵下来,让我们感到课堂的高效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综观张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素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是一堂高效扎实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建波:下面,我就张老师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篇课文张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文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更好地突破了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张老师教态亲切大方,语言表达流畅,有感染力,普通话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字体规范。能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教学,同时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课堂调控能力强,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活跃,教学灵活、机智,能够激励学生超越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雅宁:细读课文发现,本文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养、礼貌。因此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张老师抓住“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学生马上找到了地方:“甚聪惠”直接点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智慧;“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巧妙,也拿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学生体会准确。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学习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理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有杨梅想到姓杨,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体会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通过师生读句子,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学生读好两句对话,张老师设计了“说说你觉得杨氏子会怎样应声答?”学生回答:“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地、飞快地、大声地、自信地、机灵地;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地……,接着张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进一步走进文本,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感受到杨氏之子思维的机智,敏捷,读出了对杨氏子喜欢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笠娇:《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欣:下面,我就张老师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注重学法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文言文时代久远,其中的一些字词在读音和语义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及表达的高度凝练,就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少困难。因此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最困难的莫过于正确朗读和文意理解。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时,关注了“为”和“应”这两个多音字,以及“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中的停顿指导。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感知、理解字义、句意,从而正确判定读音、停顿,学会“据义定音”“据义断句”,既学会了本文的朗读,也为今后自己学习指导了方法,体现了生本思想。尤其是“应声答曰”,张老师用即时的师生问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应声答曰”的“随声相和”,既表现在回答的速度上,更表现在应答的内容和语气语调的随之应和,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这也正是“深度备课”在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设计的深度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深研难点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篇幅短小,共五句话,55个字,因此文意理解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言语智慧的风趣幽默之妙,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本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张老师抓住文眼“甚聪惠”,以此切入,引导学生去探寻文本的言语密码,重点关注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答。课上,通过寻找“杨氏”与“杨梅”、“孔君平”与“孔雀”的谐音之妙、以及“未闻”的委婉含蓄之妙(“惠”),“君家”与“夫子家”的称呼之对等,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聪”的善听善解,更深刻理解了“惠”之深意,从而真切地感受了古人在言语交际应对中的风趣幽默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迪:《杨氏之子》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张老师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开始,张老师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指名读、齐读这几种形式,让孩子们充分读书。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读文之后,从课题“杨氏之子(姓杨这户人家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借助课文下边的注释理解课文、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孩子们释文之后,让孩子们反复品句、揣摩,在个别优秀生的带动下,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基本能够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超:纵观张老师这节课,从导课到教学环节再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得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魅力”,张老师从课堂伊始到结束都紧紧围绕此要素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不陌生了,今早和张老师交流,这已经是第十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积累了很多,所以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及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针对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促感悟,尤其在理解“甚聪慧”上,“甚”在哪里?张丽伟老师循循善诱,借用课外的两篇小古文里的人物与杨氏之子进行比较,同学们感受到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而且有礼貌,对于孔君平的刁难,回击得十分巧妙,而且委婉,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在整节课的表现情绪高涨,课堂参与度极高,体现了寓教于乐。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精神,这也是我应该学习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本次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既是一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又是一次思维的碰撞。相信全体语文教师将会继续发扬“务实”、“勤恳”作风,加强团队建设,对点滴的进步不断的积累,用心的为有效教学而探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创造佳绩!</p> <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宣世梅&nbsp;李论</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石迪</p>

学生

张老师

杨氏

教学

之子

文言文

课堂

孔君平

备课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