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书

刘玉军--德州一根草

<p class="ql-block">去读书,读书要自信</p><p class="ql-block">一只站在树上的小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读书,读书到底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漫谈》53页提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才接这届初三时,我让孩子们共读《绿野仙踪》,说实在的当时也没有过多地考虑什么问题,只是觉得看看孩子们理解力怎么样,同时,也是为了展示一下我的理解(因为我在网师里跟着刘丽赏老师学过这一本书的解读,只是想领着学生来展现我的理解罢了。)另外,这本书很薄,对应初三的孩子来说,读完不困难,并且童话这类书,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孩子们后来的表现也是只是有兴趣地读了读,读完后,有的连情节也弄不懂,别说解读了。当然,也发现了几个好孩子。只不过孩子们解读完毕就再也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读书?只是童话好玩简单,还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解读比学生厉害?还是体现这本书的意义:团结友爱互助、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当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想读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觉(最起码跟原来的语文老师相比,因为我是半路接班)。</p><p class="ql-block">读书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梳理情节,还是提出问题?提出消费性问题还是生产性问题?解决班级涣散问题不团结问题还是解决只是让孩子们知道有这么一本童书呢?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吗?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胆小狮想克服胆小、铁皮人渴望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稻草人希望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好像解决了点,又好像没有解决。但最重要的一点,我又读了一遍甚至又做了笔记,可是没有感觉自我增长来!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仍然在原地踏步?魏智渊老师的书中继续解决我的困惑。</p><p class="ql-block">他说,教育领域,盛行的是“悦读”。往往是教育故事,教师的灵机一动变成教育机智。这种阅读触及不到真正的问题,更善于寻找自身教育闪光点,化为一个个美妙的教育故事。我当时写《哭泣的鼻涕》,只是展现了一个教育失误(考试误以为学生作弊,其实是学生感冒搽鼻涕的一团纸),然后放下尊严,给学生认错,达成和解,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当然,当事人我与学生内心的波澜是不简单的)。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让我自己得意了这么多年,可是……</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高手往往是在于问题搏斗的。真正的专业书籍,应该是挑战我们智力的,而不应该是愉悦我们情绪的,那恰恰是对我们的智力的羞辱。</p><p class="ql-block">一番话,让我浑身汗涔涔。</p><p class="ql-block">《绿野仙踪》堪称美国的《西游记》,那么我怎么没有拿它与《西游记》比较阅读呢?都反映成长,都反映在成长中交往,它们之间有相同又有不同。我失去了一次让孩子们锻炼思辨思维的机会。</p><p class="ql-block">魏老师在文章中说,去读书,而不要表现出我在读书。去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而不要试图用阅读来愉悦自己。我们最终的高度,取决于我们所能够得着的经典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去读书,去研究读书深度阅读,而不是我在读书,我只是摆个样子读书,悦读。</p><p class="ql-block">拿起书来,行动吧!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p>

读书

解决

孩子

问题

阅读

只是

学生

老师

解读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