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草长莺飞季, 研修正当时……</p><p class="ql-block">5月27日下午,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迎来了第二次研修活动。</p> <p class="ql-block"> 此次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学员论坛活动--汇报《“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心得。</p><p class="ql-block"> “学员论坛”的内容和要求是:①汇报《“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研读心得。对全书研读过程的简述;对书中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评述;对书中的理念、观点、方法、做法的理解和领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提出受启发而产生的新见,提出“走心语文”继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②答辩。每人汇报20分钟,制作成课件;汇报后答辩,回答主持人以及聘请的其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提问,10分钟。</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研修更有效度,使“汇报”和“答辩”活动能更好地发挥磨砺和提升作用,主持人马文科老师特意邀请了银川市“凤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来自银川九中的陈超君老师光临指导。马老师说,《“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书一出,就引起了陈老师的高度关注,也有幸获得了陈老师的青睐,陈老师对“走心语文”有深刻的领会和独到见解,是我们“走心语文”的“知心人”,上届“领航工作室”活动的时候,她的指导和点评深受学员喜爱,这次邀请她参加,她欣然答应,我很感动。陈老师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不仅教“文”而且写“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学习的榜样。“语言建构与运用”也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进入工作室研修的“核心素养”目标,文学性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陈老师是我们的导师,今后大家要搞一点文学创作,我们还会邀请陈老师光临指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首先向我们工作室的每个成员赠送了她的散文集《凤凰于飞》。<br></p> <p class="ql-block"> 接着,活动进入到“学员论坛”环节。学员们汇报研读《“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心得,两位导师倾听并随机提问和点评。<br><br> 刘晓宇老师汇报的题目是《让语文“走心”,让精神远游》,择要概述如下:<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她从“走心语文”的概念入手,走入“走心语文”的理论体系,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走心语文”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主要路径实施语文教学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热爱的感情、出现专注投入状态从而进行语言构建的语文教学理念。她说:“我从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学主导(教师)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两者最终都指向了'语言建构。但显然,学习主体(学生)是语言建构的主体,而且主要路径是情感体验,而教师是辅助性质的 ,是促使学生进行语言建构的。论述中,马老师用了一个使动词'使',含蓄又精准地定位了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热爱的感情、出现专注投入状态,老师的功夫要用在这里,这里才是'走心语文'中教师的发力点。'从而进行语言构建',是说语言建构是学生的事,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一个概念说清了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四个要素:学习主体、教学主导、主要路径、最终目标"。图示如下:</p> <p class="ql-block">其次,“走心语文”的基本策略。“走心语文”倡导五个“注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注重培养语文情怀,注重语言“习得”,注重作文修改训练。这五个“注重”正是被长期的“应试语文”所漠视和淡化的,可谓切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它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与新课改理念非常吻合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最让人感到可亲、可敬、可知、可感的部分就是“走心语文”的实践部分。全书读完,脑海里呈现了一种美好的意境:在明镜般的湖面上,丢进了一粒石子,然后一圈圈涟漪逐渐荡开。美好的文本就是“石子”,学生的内心就是明镜般的湖面。“走心语文”从一篇能“攫住心神”的文本开始,然后“像涟漪一样推展开来”,然后“激活真情”“真情回应”“认识自我”“亲近伟大的灵魂”“找回自我”“对话文豪”“对话诗圣”“对话经典”,然后“生活观察”“活动观察”“时事观察”,“让学生心灵的触角伸向天地”(岳维鹏《“走心语文”书序》。马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一句点透其中的奥妙: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阅读的自觉,观察思考的自觉,语言建构的自觉。</p> 陈超君老师点评择要: <p class="ql-block"><br></p> 刘晓宇老师,以“筋骨”提炼的方式,借助清晰简明又富有创意的图示,从“走心语文”理念的提出,到“走心语文”的概念,梳理了“走心语文”的基本策略,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展示了“走心语文”呼唤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理念。刘老师潜心读,用心悟,精心提炼的汇报,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陈老师提出建议:概念中的内容丰富,需要在实践中将学生材料以渐入佳境的方式积累生成性资料,避免实际工作中粗枝大叶。将个人在实践中的探索不断进行理论丰富,形成个人对师傅理论的个性化理解。 <p class="ql-block"><br></p> 马老师认真聆听着陈老师的点评,不停地点头称许,共鸣处忍不住插话,很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两位导师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马老师说,晓宇老师以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的视角对“走心语文”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解读,让我感觉既陌生又熟悉,让我感到了另一种具有青春气息的“走心语文”。这本书是以感性的表述呈现的,将结构与框架融汇在口语化的叙述中,年轻的晓宇老师读出了脉络与筋骨,并用形象生动的示意图呈现了出来,说明她“从书中走了个来回”,这让人欣慰,让人感动。她抓住了“走心语文”的灵魂,从语文教学“起心动念”处即“攫住心神”入手,顺藤摸瓜,画出了“走心语文”的全貌,而且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生动,动态感十足的词——涟漪。<br> 在这一点上,两位导师产生了共鸣,陈老师说她阅读《“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当时想到的是孟子的“推恩”理念,今天被年轻的晓宇老师用“涟漪”一词点透,感到非常开心。 活动间歇,晓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经心准备的“茶歇”——很多可口的小零食,志敏备了今年的春茶,沏茶,晓宇招呼大家品鉴茶歇,其乐融融,我们谈兴正浓。 <p class="ql-block"> 王志敏老师汇报的题目是《“走心语文”走我心》,择要概述如下:<br></p><p class="ql-block">1、研读过程。(1)重逢不止如初见。2023年,有幸成为工作室的一员,重新阅读久违的感动。通读之后,进行了批注式阅读。相比第一次阅读,更为系统地了解了“走心语文”的理念,思想。在语文学习、生命活动的系统下重新认识了“走心语文”的语言建构。感受到语文情怀它不是一招一式的模仿,是敞开式、蕴藏无限可能的知行合一。是将“人”作为中心的生命活动。在语言的品味中进行有血有肉的生命对话。 (2)真阅读, 认真读。“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尴尬的套路,语文老师在分数之下的机械操作,真实再现。现实的困境让语文距离人心越来越远。感慨唏嘘, 看到学生“情动辞发”的写作,互评互赏的交流…… 读得热泪盈眶,愿教书永远热泪盈眶。<br></p><p class="ql-block"> </p> 2 理论学习内容心得。 沉浸体验理论指导我们对全神贯注的阅读状态有所感悟:当下,碎片化阅读、短视频充斥生活空间的所谓“阅读” ,网课之后,学生学习现状带给我们对“后疫情”时代的冷思考。而专注而安静的阅读状态,本身就是对人心灵再次发出回归的呼唤。语言建构理论下,“走心语文”始终要紧紧贴在读写上。“就像农民紧紧地贴在土地上虔诚的耕耘一样,直接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使学生的语言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达出来”。 3、实践内容部分学习感悟。(1)用心选文,攫住心神。实践在留心、细心、用心。用心做事胜过声情并茂地“打鸡血”,精神的洗涤、崇高的审美活动和感人的教育活动。如果我是家长,我会庆幸孩子的生命中遇到这样的文章,遇到这样的老师,因为这是生命的活动。(2)课堂的观察者,课堂的引导者,生命成长中的 陪伴者。应试教育的内卷,越来越多的抑郁、自杀事件频发,生命的张力和韧性在哪里,抓住孩子的那双温暖的大手在哪里?在分数里吗?心灵枯竭,灵魂的脚步赶不上物质的奔袭。“走心语文“耕耘的是心灵,播撒的是情感,依托的是阅读活动。自由的思考和表达何其珍贵。<div> 4、对书中的理念、观点、方法、做法的理解和领悟。目标带来行动的改变。选择,是一种勇气;放弃,也需要勇气。使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语文教学的“桃花源”关乎心灵。而取舍,选好切口,用不断的理解和思考指导语文学习的活动,摸索前行中,终会豁然开朗。</div>5、困惑与疑问。(1)镣铐:课时限制下的评价机制。(2)高三复习中“走心”的具体做法。(3)从心出发,立德树人与思政一体化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4)文言文教学中“走心”言语的建构。(5)论述类阅读中的“走心”做法。<br>陈超君老师点评择要:<br>王老师以《“走心语文”走我心》为题,动情地从研读过程、对书中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评说,对“走心语文”理念、观念、方法、做法的理解和领悟及个人的思考与困惑四个方面进行了研修汇报。娓娓道来中浸润着语文教育者的情愫,结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网课后学生学习现状的思考,重新认识了“走心语文”耕耘的是心灵,播种生命的力量,塑造健康的灵魂的超越功利性的价值和意义。<br> <p class="ql-block"><br></p> 马老师补充道,志敏老师沉浸在书中,用心灵触摸了文字,以自己的丰厚的教学阅历和沉淀的人生智慧,最大限度地感知和领悟了“走心语文”的说法和做法,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走心语文”的理论和实践。 她说“愿教书永远热泪盈眶”,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永远保持“初心”,语文老师的“初心”就是不被世俗和功利熏染的“童心”“赤子之心”,因为一颗硬化和僵化的心不会使人“热泪盈眶”的。她感悟阅读走心的“磁场”,也非常有见地。怎么形成教学的“磁场”?怎么形成语文课堂的“场效应”?无他,就是“走心”,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研讨活动来说,就是很好的“场效应”的例子。那么我们的“磁场”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两位学员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的“走心”阅读,其次是陈老师的“走心”点评。再其次是主持人的“走心”设计。大家都在“走心”准备,然后才产生了交流时的感动、共鸣、浮想联翩、脑洞大开,相互激荡,互相启迪,新见频现……大家沉浸在其中,茶过数巡而滋味犹存,红日西沉却浑然不觉,这就是“磁场”,这就是“场效应”,这就是“走心”,这就是“沉浸”。研讨是这样,课堂更应该如此。<br>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让她想起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一段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的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话,我们的课堂还是研讨,要形成“场效应”或“磁场”,也需要“志”“力”“物”三者齐备,而“走心”以待则是前提。<br>陈老师真诚客观地评价了两位老师的汇报,刘老师是筋骨式提纲挈领,攫取精华,扼其要领,研读极富智慧。王老师“血肉丰满”的研读,走进书中体悟,走出书外思考,耐心细心的精读,在经历中不断增长见识,人生智慧无止境。两位老师的汇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br>陈老师鼓励学员深入读书,用心,耐心学习马老师的“走心”理论。她说,好书不厌百回读,《“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这本书 “望之可敬”“观之可亲”“读之可感”,它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沉浸式阅读很重要,让情感沉浸生命,从心而发出。因为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一颗心在。 “望之可敬”“观之可亲”“读之可感”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马老师在肯定了两位学员努力的同时,指出了不足,指明方向。<div> 语文教学要“走心”,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学习中读出自己,诚如优美的“涟漪”,那是投入湖心的一枚石子,荡起层层心灵的震动,“情动于衷发于声”,让真实的阅读发生;“披文以入情”将平面的文字建构成了立体动态的“涟漪”……让阅读的思考和延展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走心语文”理论需要不断进行丰富,马老师以“言语的建构”为目标,具体指导两位学员深入体会,进一步明确了实践的方向。其中“留白”之处,希望大家能在互相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去丰富理论。<br> 导师甘当“垫脚石”、“磨刀石”、“绊脚石”,三石为“磊”助学员登顶!铮铮话语,动人心,鼓士气 !</div>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随后,马文科老师结合学员的汇报,进行专题讲座《构建:有追求、有品位、有灵魂、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讲座。</p> <div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second-head"><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can-edit edit-container center medium"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font color="#333333">摘要如下:<br>1.关于“素读”的要求。我们工作室共同精读研读的书除了《“走心语文”的说法与做法》还有《论语》《庄子》,这两本书我们要求“素读”。我们的阅读跟准学者学术研究型的阅读不是一回事,因此,建议只阅读本书,不必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资料,也不必阅读历代名人相关的阅读心得。尽可能抖落掉漫长岁月积淀在其上的历史尘埃,以本真的心读本真的文,读出《论语》《庄子》原初的真切与鲜活,记录下阅读过程中从自己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感悟和心得即可。这次研修的成功是建立在两位学员走心的“素读”的基础上的</font></div></div> 2.关于“蓄积、释放、建构”。这是我们工作室成员研修的课程结构。研修活动前的“蓄积”,研修活动中的“释放”,我们的“学员论坛”就是“释放”的一个平台,我们的口号是:“你说,我们听!”然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的建构。完成蓄积、释放、建构“三部曲”。 (蓄积——教学、读书、思考、整理。释放——交流、碰撞、激活、点燃。建构——想法、说法、做法、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提升目标。紧扣读说写的蓄积 、释放、 建构,既是大循环,也是小循环。每个项目活动都是一个蓄积 、释放、 建构的过程。 <p class="ql-block"> 3 关于工作室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银川市教科所原所长芦苇老师曾说:“备课组能做的,我不做;教研组能做的,我不做;教研室能做的,我不做。”,我觉得有道理。仅从形式看,我们所做避不开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所做的,但是工作室可以做到这些组织想做而做不到的。主持人还是工作室的灵魂,主持人首先是“走心”的,才可能产生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效应。让大家都做同一件事,聚焦同一个问题,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往深里做,往细里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员,这是工作室教学研讨的优势。</p> 4 关于工作室美篇。我们注重用美篇讲好我们工作室的故事,我们追求有“温度”的美篇。学员自己是作者、编者和读者。最大的价值不是为了交流和宣传,而是学员研修行为的对象化。也就是说,自己在研修,知道自己在研修,“看见”自己在研修。 我们主张细微处见精神。“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我们的理念是:实践即方法,细节即收获,过程即成果。研修培训最主要的收获是传承和培育了一种精神。<br> 听着马老师的讲座,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想起了陈老师的话: “望之可敬、观之可亲、读之可感”! <p class="ql-block">最后,马老师语重心长寄语学员们,在繁重的工作中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做一名有情怀的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走心语文”重视情感体验。语文情怀是一种稳定的情感,不是兴趣。语文教师从小我走向大我,“铁肩担道义-----塑造人为主。”疫情之下的思考,语文的阅读始终走向心灵,唤醒灵魂,蕴藉着生命的张力。以心打动心,找准文章的动心点,使学生见多识广,走出眼界低矮化,心灵的脆弱化,缺乏用伟大人物的精神和人格影响年轻的心灵,强健他们的意志。语文人,教书的道义,使命的担当。语文如何走进心灵。是压力也是动力。</p> 马老师告诫学员们,要力戒浮躁,努力“落地行走”,扎根一线做学问,做“根”的事业,要如蚯蚓一样沉浸泥土里,感知惊蛰、春雷。寻找“语文是谁”。语文教学是“桥梁”,是借种子,要到土地中播种,而泥土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形象。 <br> 将近7点,我们结束了研修,抢着收拾茶具,抢着擦桌子,拖地,整理桌案……一个下午,慢下来,沉下来,研修如斯,时空和心境刚刚好,每一次研修都走心,都深入人心。交流中碰撞的火花,激荡着彼此,我们在导师带领下不断深入思考,感受着困惑中不断探寻的欣喜……<div> 走心,在真实地发生……<br> 愿作为学员的我们在“走心语文”的带领下,做有情怀的语文人。<br></div>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