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念君时如初见,君可思我若当年?</p><p class="ql-block">昔日青丝今似雪,弹指一挥六十年。</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我是在几年前写的,主要是用在分别数十年后的朋友再重逢之时,心中有感而发,随性而为,今天我拿来再用,因为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句,或许我已经到了才思枯竭,江郎才尽的地步。我很久没有写美编了,只是偶尔有所触动才会略写一二,而今天的巧合机缘下的重逢,再次令我有感而发,都说人生可以有三大喜事,那就是: 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我这次可算是故乡遇故知了。</p><p class="ql-block"> 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街上见不到有庆祝的氛围,或许对当今的儿童来说,每天都是节日,根本不在乎,只有网上的老翁老妪们纷纷自嗨,努力回味和寻找着早已逝去的快乐。我那久已木然的童心也被再次触动,不是被网上的老顽童们的各种萌动而有感,相反,我是很不情愿看到那些苍苍白发的老翁们带着红领巾,围着餐桌团团地行举手礼的画面的,更不忍看那些燕瘦环肥的银发老妪们身穿鲜艳裙子用中气不足的嗓音唱着那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的视频,虽然当下时兴怀旧,但怀旧也不需要这种表面夸张的形式,不能这么折腾自己的,看到这些我头皮会发麻,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许我是另类吧。多年来的内心沉静早已使我波澜不起,我崇尚无为。然而,今天与一位老朋友的邂逅,使我脑海回到了六十年前的那些童年岁月,心底里那根久已荒废的童弦再次被弹起,重新唤醒了我那沉睡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对于童年,我既有着开心淳朴的回味,也有历经蹉跎浅尝人间冷暖的不堪回首,所以,我是既怀念又怕回忆的,在这么一种矛盾的心态下,我选择了忘记,我是用一种逃避的心态来对待它。可是,在前些日子里,当我读到了一个美编时,它令我在心底里产生了对往事的阵阵涟漪。</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五月初的一天晚上,我的小学同学梁健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了一个美编,说这个美编内提到了你,你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这个名为《德坭西小学时期那些人那些事》的美编,这编美文以浓厚的怀旧情怀描述了作者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德坭西小学的那些人和事,顺带也描写了西村一带的风土人情以及彭城路的故事,随着美编的叙说,我的思绪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也回到了当年,由于我不是就读于德坭西小学,所以美文对该校的描述尽管写得详细生动,文采飞扬,我还是漫不经心,忽然,我看到了作者说他居住在彭城路,而且还是在太昌轧钢厂内的说法,我来了兴趣,因为我当年也居住在那里,我继续专注地往下看,有一段话映入了我的眼帘,“<b>都在红旗(曾名太昌)轧钢厂内居住,其弟广芹十分喜爱打乒乓球,每逢寒暑假期或节假日,我们便相约到厂里只设有一张球台的活动室打球,若遇不开放,就爬窗而入,打完后再从窗户翻出来,玩得不亦乐乎。尽管有时还被人驱赶,灰溜溜地逃走,但事后仍锲而不舍,久而久之还和厂里打球的工人混熟,并不时与厂球队好手计分比赛,也不在下风”。</b>看到这,我按耐不住了,难道是他?我脑海里呈现一个人的身影,这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我和家人是在一九六二年搬到西村彭城路的,此前因一些遭遇令我不能在七岁的最佳年龄时读书,儿时更别奢望入幼儿园了,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了。我入读广雅后街小学一年级时已经八岁,而我的哥姐更被耽搁了几年,后来只能采取插班的方式解决读书问题,我在二年级时被拨转到增埗小学,在那直至毕业上初中,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O年,我在彭城路居住了八年,我对那里非常熟悉,基本上整个少年时代都在此度过,这里见证着我成长起步的一段历程。</p><p class="ql-block"> 当时整条彭城路上有五栋洋楼加一座小木屋,这些洋楼是早年的华侨回来建造的,建筑风格是欧式,布局错落有致,可以想象建造完毕时的环境应该非常优美,日军侵华时期,这些洋楼被侵占用作军事用途,我居住的洋楼旁边还建有监仓,后被我们改为厨房,解放后这些楼房的主人不敢回国,有些委托亲友代管,有些被国家征收给各个企业分配给工人们做宿舍,我家就是被安排到这里的,虽然住在洋楼,外表气派,但由于住户较多,每家的面积都非常窄小,普遍都用搭阁楼的方式来解决不够住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可能是大炼钢铁的缘故吧,这些洋楼的四周及一些空地被围起来建造了一间名为太昌的轧钢厂,文革时期改名为红旗轧钢厂,主要是用轧钢的形式生产各种钢材,在轧钢车间内,把钢胚条烧成高温后,经过层层的辊压,最终变成了一条条的各种类型的钢材,这个辊压过程也非常壮观,那一条条被烧得通红的钢材在辊压机下来回飞舞,不时会绽出火花,犹如火龙在舞动,经过几个来回,这条火龙就越来越长,最终就变为各种可用之材,偶然我也会在旁边看得入神,由于我们在厂内居住,工人们也认得我们,一般不会驱赶,只有当他们认为有危险时,才挥手示意我们离开。在这环境居住,莫说舒适了,用恶劣来形容也不为过,轧钢的噪音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轰鸣,空气中弥漫着轧钢的铁锈味,道路上满是煤渣和铁屑,一不小心就会扎破鞋底,由于我们这些楼房被轧钢厂包围,亲友同学来访必须要经厂门卫允许才能进入,在这种环境下居住实是很不方便,但我们毫不介意,也很知足了,总比居无定所好的多。</p><p class="ql-block"> 读书期间,由于我比较喜欢看图书和其他课外书籍,所以功课对我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从而我就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要打发这些时光,无非是看书和玩,那时由于贫穷,连吃饱都不能保证,更遑论有钱买书买玩具了,当时4路公共汽车总站对面有一新华书店,店内有图书出租,一分钱租一本,厚一些的书要两分,为保护书籍也为了防盗,店家在图书的底部钉上了一块木板,店内专门辟了一角给租书的人坐,而坐的不是椅子或凳子,而是一些条状的木板架在砖头上。我在看书时只能托着木板上的图书一页一页地翻看,店里规定所租图书不能带出外,也不能私下交换阅读,违者会被缴回书籍并被赶出书店,我和一些小朋友为了省钱多看书,在看完手上图书后双方示意了一下,我们就用看书的余光观察店员的动静,待店员转身的一瞬间立即交换,并低下头来装作看书入神的样子,这招居然屡试不爽,还自鸣得意,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我们做得巧妙的因素,但也并非是我们做得多聪明,而是店员有时故意放一码罢了,都是穷人出身,而且并非偷财盗物,只为看书增长知识而已,何必做得太绝。但如果有些人做得太过出格,也会出现有人被赶出书店的情景。我有时看书过于入迷,以至耽误了回家煮饭(那时我们几姐弟早已学会当家,父亲发薪水时会交给我姐一些钱,我姐就计划开支,统筹柴米油盐按需购买,我和我哥则负责买和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像现在的孩子,都读初中了,吃饭还要家长哄),一到这种情况,我只好不舍的放下书籍,飞奔回去洗菜煮饭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也贪玩,彭城路洋楼群居住了许多户人家,除个别外其他基本是底层人士,因而也有了一大帮年龄相仿的小孩,我和这些孩子们很快混熟,玩的东西不外是跳飞机、推铁线圈、拍公仔纸、捡香烟包装纸叠纸角、弹玻璃珠,还有弹叉和啪啪枪,因弹叉和啪啪枪容易伤人,我父亲是严禁我们玩的。我对那些东西很快乏味,因而瞄上了学校里的乒乓球枱,玩乒乓球可有意思多了,由于枱少人多,谁都想多玩一会,但等候的人不乐意,就产生了一种打擂台的方法,用三分制,谁赢了,就守擂,输了走人,我为了能攻擂成功守擂稳固从而达到多玩一会的目的,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和家务后,拿一块小木板对着一幅墙就练起了推挡,父亲见我这么着迷,就千方百计地为我弄到了一对正式的球拍,只是光身的,也就是白板,这在当时来说,我还是非常开心的,练得更起劲了,这样,我的推挡技术有了进步,攻擂也不困难了,而长时间守擂还不行,我又想了办法,把那打坏了的乒乓球用医用胶布粘上一根小麻绳,挂在门樑上来练习扣杀,慢慢的,我的球技有了进步,守擂的机会就多了,只可惜没有胶板,练不了发球,只有在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时才有机会用上胶板,直到好几年后我才买了一块胶面自己用胶水粘在球拍的一面,这样我才拥有了自己的一块胶面球拍,再往后的一些年,我好不容易靠着积蓄零花钱买了一块上海牌的海绵胶面球拍,在质量来说,上海牌比双喜牌差多了,但因为便宜,我才买得起,也感到非常满意了,毕竟这是一块正规球拍,有了这球拍,我就有机会提升我的球技,直至后来可以征战四方。</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小伙伴中,我与杨汉奇来往较多,我们都称呼他为阿奇,他年长我一些,乒乓球技术十分了得,技术也比我强,我们有时相约一起打球,有时用床板来做球枱,而更多时我们偷偷跑去红旗轧钢厂的乒乓球室玩上一回,经常会被工人们赶了出来,有时工人们会拿我们做练手,谁知也经常出现被我们打败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阿奇除了乒乓球技术好以外,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可以说是心灵手巧,依靠着图书里面的图画他就可以在木板上画出枪械图案,并动手做成木手枪、步枪和轻机枪,他做的驳壳枪仿真度很高,枪身用砂纸打磨后上黑漆,枪柄下还系上红布,这些枪拿出来一摆,看得我们这些小伙伴两眼放光,直吞口水,羡慕的神情无法掩饰,他制作的红缨枪和大刀,可以直接用于舞台道具。受他的影响,我也开始学着做木枪来玩,当然,我的手艺就差远了,根本拿不出手。由于有了这个基础,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小组,除了完成图纸上的木头船模及飞机模型外,慢慢的我买来了一些船舰的模型图纸,详细了解了船舱内的龙骨结构,依据这些资料动手做起了鱼雷快艇,还装上了马达和电池,到池塘放了起来,到中学时期,不满足做模型了,开始捣鼓收音机,后来发展到组装功放音响和电视机,参加工作后,除继续我的爱好外,我还系统地读了几年物理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引进了一些微电子计算机,当时称为微机,现在称之为电脑,我利用了一些机会去学习编程技术和组装电脑,这些知识和技术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成为一种职业伴随着我到了退休年龄。回想这些历程,阿奇当初对我的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只可惜,我们家在一九七O年时,我们家搬出了彭城路,离开了轧钢厂,原因是红旗轧钢厂向上级打报告征收我们这几栋洋楼,我父亲的单位把我们这些住户全部迁出另外安置,从那时开始,我便与阿奇失去了联系,而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思绪回到眼前,看着这熟悉的一幕,我似乎觉得作者或许就是阿奇,因为我感觉到了他的信息,我立即中断了阅读,返回到开头部分,找到了作者,作者名字赫然显示“<b>QI</b>”,我断定,这就是他,我半个世纪前的小伙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我的同学梁健在微信告诉我,他哥哥也是阿奇的同学,她可以让她哥哥帮我要到阿奇的电话,然后交给我,我说不用了,我直接在阿奇的美编下留言就行。很快,阿奇看到我在他美编的留言,加了我的微信,我们终于联系上了,他当时在外地,他说待他回广州时会约我见面。</p><p class="ql-block"> 在五月三十日的晚上,阿奇微信约我在六月一号见面,同时他会和胜坚一起来。胜坚也是我哥的同学和好友,他一直和我哥保持联系,我们搬离轧钢厂后去了海珠区的沙溪居住,胜坚在石溪水厂工作,离我家很近,闲暇时经常来我家坐,我们家对他也很熟悉。胜坚是一位厚道热心肠的人,我们每年刷新房间时,没有现在时髦的乳胶漆,只是拿些石灰兑水来刷一下,即使是这样,石灰也很难买到,胜坚知道后,二话不说每年都帮我们找来一些上好的干石灰,兑水后刷墙的效果非常好,后来我们再次搬离了沙溪回到了西村居住,胜坚也调回水公司工作,也曾来过我家坐,以后由于各自成家立室,忙于工作,我也就很少见到他了。所以我一听说可以又见到胜坚,感到十分开心。</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打拼几十年来,我自认为也经历了几许风雨,对于事情,虽然没有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心如古井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于这次会面,我多少有点忐忑,情难自禁,既充满期待,又有几分默然。</p><p class="ql-block"> 见面这天,阿奇和胜坚很细心,怕几十年不见相互认不出,所以比约定时间早来了一小时,在餐厅找了一个僻静的位置才把台号发送给我,我如约走进了大厅,刚想找服务员带领,他们立马就喊出了我的名字,由于事前有思想准备,我立即就认出了阿奇和胜坚,阿奇因为分别的时间太久,感觉变化很多,胜坚分别时间没那么长,模样与以往差别不大,他俩也同样感概,我的变化也很大,如果在街上碰到,很有可能认不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阿奇考虑得很周到,他告诉我,他另邀请了一位他们的女同学来为我们照相,果然,不一会,这位女士就来到了,从外表看出,她温柔婉约,儒雅大方,她也姓梁,或许与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赶忙伸出手去,与这位同宗师姐握了一下表示敬意。席间,我们相谈甚欢,毫无违和感,话音从未断过,一起回忆那段艰苦岁月,那段令人兴奋又令人感叹的金色年华,一起对比当年与当下的天渊之别,唏嘘以往的不易与今天的容易,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在这欢声笑语中一闪而过,可总觉得,话还没说完。可惜,聚会就有聚散时,惜别之时,我们相约,彼此珍重,时时再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步出餐厅,六月的羊城早已骄阳似火,大地似蒸笼,一片闷热,但我此时的心情,比这还要热烈,谁能想到,在毫无音信的情况下六十年前就认识的朋友,竟然在一个美编中找到对方,也幸亏当今有了互联网,有了手机,有了微信,有了美编等等等等,这是六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道别后,我慢慢地往回走,再一次感悟了世事的无常,各种的巧遇和幸运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就看你有无机缘,所以,珍惜当下,用愉快的心态过好每一天,实在是当下最好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b>人生得意须尽欢,愿我的朋友一生平安!</b></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日初稿,6月3日终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