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知青的淬火历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作者 马永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魂牵梦萦的昔日山寨</span></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岁月啊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p><p class="ql-block"> 歌声荡气回肠,提笔泪眼朦胧。跨跃了半个多世纪前知青下乡的场景在脑海里萦绕盘旋。</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知青上山下乡,那年我17岁,稚气未退青葱年少,为响应党和祖国的召喚,选择了到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公社龙湾大队胡家生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分配在胡家村寨的集体户有七位男知青,他们是:魏和平、金红根、吴少华、袁义鸣、瞿云蔚、孔宪民、马永清。那年的我们年少气盛,懵懂无知,出生牛犊不怕虎,哪里都敢闯。把背包打成四四方方,再插双解放胶鞋,要是有顶军帽,身穿草绿色军衣那才叫神气活现,“扎台型”(沪语)。</p><p class="ql-block"> 在1969年4月18日,这是一生中难忘的时刻,我们从上海的彭浦车站出发,乘坐知青专列,三天二夜火车,又辗转坐上解放牌敞蓬车,一路上风尘仆仆来到龙湾大屯。由山寨村民接送我们七人,打着火把挑着行李,走三四里崎岖不平的山道,摸黑到了目的地~胡家生产队。</p><p class="ql-block">进村寨,直接到知青再教育组长吴德兴大叔家,他家热情招待吃晚饭,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上了一桌黄澄澄白花花,热气腾腾的米饭,我们心中不禁一阵窃喜,有蛋炒饭吃了。饥腸轱辘,迫不急待往嘴里扒,一吃硌牙,仔细一看,原来是苞谷(玉米)掺稻米蒸的杂粮饭。青菜是由米湯熬制的,很辣,饥不择食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难忘的第一餐原生态的山寨农家饭。</p><p class="ql-block"> 我们七人分住在村寨一处吊脚楼的两间木房,房间四面透风六面见光。一开始,知青们每人一天,集体开伙一星期一轮換,七人一锅摸勺,和乡人一起干活,大家度过了一段美好而温馨的集体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在于春”,来到后正值春季农业生产繁忙季节,知青们马上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劳动中。每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原始的耕作方式,全靠肩挑人抬,牛耕锄挖。村寨的壮劳力一天十个工分,知青只能和妇女一样一天七个工分,虽然生活劳累,清贫,本着“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经过锤炼,身体强壮了,各种农活都能胜任。知青们上山砍柴,在寨子后的格力坡、燕子崖,从刺蓬里选青杠,麻栗柴是最好的柴。劳动之余,知青伙伴们一起谈笑风声,谈劳动生活趣事,议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浪花的片断,至今还深刻留在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着装一律黑,灰,蓝三色,不允许穿着鲜艳的服饰,文艺生活极度缺乏,唱歌只能唱伟人的语录歌和八个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我因为唱了《送别歌》、《深深的海洋》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上海慰问团的老师傅指责为唱“黄色歌曲”。</p><p class="ql-block"> 在1970年下半年,由于粮食紧张,担心知青挨饿,胡家生产队就把知青分到村寨乡民的家庭中搭伙吃饭,不再集体开伙。我被安排到了寨民吴国元、王兰花夫妇家里,和他们一起同吃同劳动,他们夫妇俩待我如亲兄弟一样。每到吃饭时,打发大女儿仙菊来到知青点喊叫“马叔叔,马叔叔,上我家吃饭啰。”</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只身去山林采挖竹笋,不小心,穿的解放鞋被尖竹刺穿透鞋底,左脚掌鲜血直流并感染化脓,是兰花嫂子,在火塘边用烧红的铁条蘸着桐油烙烧着伤口数次,才得以痊愈。当时我的胸中涌起一股暖流,我何德何能,凭什么寨民来伺候我。此情此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还记着上农校前,迁移户口,办粮油关系,要交100多斤稻谷上羊桥粮管所,国元哥家倾其所有,凑上了百十斤,他家里只剩下红苕和洋芋(马铃薯)了,他挑着担,领着我,翻山越岭过了羊桥坳五里路,临行前,嘱咐我:“以后不论到了什么岗位,都要堂堂正正做人,競競业业做事”,我饱含热泪,笨拙得连感谢的话都没说一句,真是难舍难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户七人,我是最后一个走的,在胡家山寨整整待了五年。吴少华第一个被分到贵阳冷冻厂,魏和平被安排岑巩县照相馆,金红根分到国家大三线的工矿企业,其他三位袁义鸣、孔宪民、瞿云蔚自找出路,投亲靠友去了。伙伴们都各奔前程,剩下我一个人孤苦零丁的劳动生活,落寞过,惆怅过,我在内心呐喊着:我的命运向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在劳动之余,我不忘学习,经过努力,我考上了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学校(凯里农校)。告别五年的山寨岁月,我走入了农校学习生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青春献给山寨农科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 在1974年——1976年,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学校(凯里农校)读书学习。在校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农科知识,学习科目有:化学基础、植物生理、农业经济管理、土壤肥料学、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等。在校学习重在理论结合实践,农业学校的课堂在一线的田间地头。第一年理论基础学习,第二年暨安排老师带领学员们下到附近的农村基层,就地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这一屇学员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学,我的同学来自贵州黔东南州各县,有不少苗族、侗族、水族的少数民族同学,校园里趣事多多。老师带着我们到了凯里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等地,走乡串寨巡回实习,在山清水秀苗岭山水间,留下了学员们采集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标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76届农校的上海知青同学有孙孝珍、金正强、盛树喚、王义京和我共5人,羊桥公社地坝大队的蒋绍琨是我上一屇校友。</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我们完整、系统地完成了每门学科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地毕业了。分配的方向哪个县来回那个县,我被分配在岑巩县天马农技站工作,知青同学孙孝珍被安排在岑巩县思旸农技站。在我调到山东工作后,据插队同一大队的知青陈菊英说,同学孙孝珍已去世了。正值青春芳华,不幸香消玉陨,那是个多么纯朴善良的姑娘,至今想起心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在天马工作了三年,当时的站长叫王定容,兽医站雷彤声,农经站吴德斌。我在羊桥时和上海医生倪文浩关系很好,在天马中学又遇见了上海老师陆仁勇,很谈得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以一位农技人员应干的本职工作,熟悉工作环境,召开现场会议,发放技术资料,以高产高效为目标,以试验田、示范田、高产田为课堂,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广良种等,尽力为天马公社农业生产贡献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有一年的八月份,炎夏似火酷暑难耐,天马公社杜麻大队水稻田大面积发生病虫灾害。山区农村交通不方便,只能徒步而行,经调查是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由于情报及时,调查准确,防治到位,我们帮助村民打赢了这场病虫害歼灭战。当看到秋日里稻穗垂弯了腰,田间一片丰收景象,我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赶场,打牙祭,难忘的折耳根(鱼腥草)凉拌菜,至今回忆唇齿生津。 翻阅在贵州的十年的知青生活中,仅留下四、五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其中有两张还是在天马工作期间,由岑巩照相馆工作的魏和平照的。如今我手持跨跃了五十四年的泛黄老照片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年月,山寨的那山那水那人,依依在目,常忆常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临沂老区勤耕耘</span></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调回原籍山东临沂红色的热土,临别时我默默祈祷:感谢贵州山寨十年的知青淬炼,你是我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衷心祝愿山寨早日脱贫奔向小康。</p><p class="ql-block"> 来到沂蒙山区仍然从事我的老本行,从事着农业技术推广,有胡家插队落户经历和天马农推站工作积累打底,一路过来得心应手。在当地组织培养下,1989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4年晋升为农艺师。基层工作了四十余载,实践中我深深感触和体会到:干工作单凭热情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掌握一套胜仼本行业工作的过硬本领,因此学习上一刻也没有放松,我继续因地制宜学习了《作物栽培学》,《山东农业科学》北方本上下册,农业广播学校教材,还自订了”植物保护”,山东科技报等刊物。在担任科委工作期间,我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先后推广了水稻专用肥,棉田助壮素,化学除草,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编写的《临沂市35万亩夏玉米丰产技术》得到推广,并获得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参与了三篇论文,分别获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江苏省农科院杂草研究中心《杂草科学》,《山东蔬菜》,“结球甘蓝冬甘2号露地越冬栽培技术”,等专业刊物刊登。在实践中积累些经验,使当地的农业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而远兮,上下求索”,多年的工作实践,我练就了基层一线农技人员的成熟稳健,吃苦耐劳的精神所具备的素质要求。地区环境和工作中的人和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我的处女作~《大岭镇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让科技在高效农业中唱好主角》的文章诞生了,并得到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5年被山东省农技总站评为先进工作者,《水稻高产竞赛》,获兰山区科委一等奖,所在单位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勤奋努力,笔耕不辍。我在努力干好农技推广的同时,面对领导期盼的目光和重托,毅然挑起了新闻宣传和通讯报道这项事业,参加了人民日报在山东平邑举办的第十三期培训班,提高了写作水平。怀着对这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创作灵感和悟性,结合写作采访技巧,深入基层,捕捉信息,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发表的文学作品近百篇,形成了报纸见字,电视有影,电台有声的全方位立体宣传覆盖,从1990年至2000年,是我创作的鼎盛时期,当地宣传媒体惊呼“他的文稿像雪片似的向我们飞来”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我体会到:要写好一篇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要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感受,去讴歌,去投入,我经常采访时热血沸腾,写作时热泪盈眶。近年来,我先后在省市媒体发表近千篇文章,讴歌时代,歌颂人民,风雨同行,四处奔波,始终在一种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中,心潮澎湃,激情四射。大青山、孟良崮、知青村、茶叶大咖袁春山、好书记周云飞、书香校长朱孔军、沂蒙煎饼姐、草帽姐、蜜宝甜梨厐玉清、警官作家陈淑汉、紫縢大王徐贵进等,这些闪光的形象,仿佛仍在笔者面前萦绕盘旋……</p><p class="ql-block"> 红色老区,田间地头,工厂农村留下了我的足迹,用真诚的话语,辛勤的汗水,活到老,学到老,不服老,用文字编码,给报刊网络广泛投稿,讴歌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 读者文友的认可,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极大地鞭策和鼓舞着我。写沂蒙精神沐浴下的发光发热的平凡人,小人物、草根英雄,我感到活得充实,有意义,有成就感! 情深意长沂蒙魂,我的文集《魂牵沂蒙》,即将面世。此时,特别要感谢《书法报》青岛站副站长,当前十分火爆《大家有约网》主编王昕老师,这次为出版文集,亲笔写令我感动万分的序言,为我文集增光添彩!一并感谢著名警官作家大汉雄风陈淑汉、警官书法家曹际玉、《临沂广播电视报》主编张辉老师、知青战友王金龙、文友张东霞、徐彦彬、王玉兰、庄玉贵等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p><p class="ql-block"> 知青人生,在我们的青春岁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磨难,有心酸,更多的是人生的历练,生命的升华。有了那段经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切苦难都微不足道,积极进取,競競业业,无私奉献,是我们知青人永不褪色的闪亮名片。</p><p class="ql-block"> 我是知青,我骄傲!</p> <p class="ql-block">马永清,上海市上南中学六八届初中生,六九年插队贵州岑巩县羊桥公社,74~76年贵州凱里农校,76~79年岑巩县天马公社农技站,80年调至山东省临沂市兰山街道办事处,2011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文章 马永清</p><p class="ql-block">编辑 魏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