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铁人”

单若水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进喜因其钢筋铁骨般坚强意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被称为“铁人”。当时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后来又加了一句“全国学习解放军”。铁人王进喜就是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仅有的几部故事片电影中,就有一部是以王进喜为原型、以我国石油工业为背景而创作的,名《创业》。此电影未公映就引起了一场风波,乃至编剧张天民上书党中央主席。主席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p><p class="ql-block"> 到玉门油矿寻找王进喜的足迹,是我多年的愿望。2023年5月26日,我来到地图上标注为“老君庙”的玉门油田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油田坐落在戈壁腹地,祁连山下,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这里已列为玉门油田红色旅游区。 </p><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只见巍峨的祁连山雪峰下的老君庙油田冲断带采油平台在巍峨的祁连山雪峰映衬下,更显光彩夺目。分布在石油河峡谷两侧的抽油机巍然挺立,油田风采不减当年。一号油井等机械仍在原处得到很好保护。新修复的老君庙和新建的油澜阁,给景区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整个景区呈现出一种壮阔宏大的雄伟场面,震撼心弦。</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陡峭的阶梯下行到谷底岸边,仰望气贯长虹的工业遗迹,想象当年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我国石油工人用最简陋的设备为国家生产石油的战斗场景,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从河谷沿着盘山公路缓步走回景区大门,我边走边拍照,整个过程没见到其他别人。偶尔有各种车辆在山间卷起尘土,像黄龙般从我身边驶过。在我即将走出景区大门时,迎面走来一队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嬉笑着进入景区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走出景区,我回到城区,来到“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这里的主体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同样,这里只有我一个参观者。据工作人员说,刚有一队学生参观完离去。喔,就是我刚才看到的那队学生。</p><p class="ql-block"> 铁人王金喜展览馆有两层,展示有许多实物,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照片、雕塑都精心制作。展览记录了王金喜47年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王进喜15岁到玉门油矿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个普通钻井工成长为钻井队长。 </p><p class="ql-block"> 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国家从玉门油田抽调了1万多名工人和技术骨干参加大庆油田的开发大会战。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来到大庆,直到把全部热血都贡献给了大庆油田,贡献给了共和国的石油事业。 在王铁人纪念馆里,我看到上级命令去大庆的工人必须在3天内启程奔赴东北,不能讲任何条件。足见任务之紧迫,不容计较个人得失。</p><p class="ql-block"> 下了火车,摆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p><p class="ql-block"> 王进喜带领工人把60多吨重的钻机化整为零,人拉肩扛,从火车上卸下,运到井位安装起来。由于水管线还没接通,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开钻。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打个盹……</p><p class="ql-block"> 一次,王进喜被钻杆砸伤了脚,同事们把他送进医院,他又瞒着医生跑到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700米左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决定加水泥压井喷。没有搅拌机,王进喜扔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其他同志也纷纷跳入泥浆池,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p><p class="ql-block"> 井喷被制服了,可是王进喜却累得站不起来。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了。</p><p class="ql-block">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成为当时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王进喜的经历、功绩,各种书籍资料很多,不赘述。展览中记述的几件事,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王进喜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周总理特意安排给王进喜两张票,王进喜说,这张给我老伴吧,他跟我吃了太多苦,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穿过,这个巨大荣誉给他吧。另一件事是1970年王进喜患胃癌在京住院,康世恩等领导送来慰问金。其中康世恩送300元,另一位领导也是300元,还有一位100元(因不许拍照记录,许多重要事件无从记起)。他硬是一分未动用,嘱咐家属:死后全部上交给组织。真是铁人硬汉子。</p><p class="ql-block"> 出纪念馆,走在宽阔的马路上可见市区内及周边还有许多早已停产的工厂遗存。长龙般的管道、巨大的储存罐等虽然锈迹斑斑,依然挺立,显示着曾经的辉煌。昔日的家属住宅区已人去楼空,门窗残破。由于资源枯竭等原因,这里油井工厂大都转产,剩下不多的工人大都住在附近的嘉峪关市酒泉市或玉门新城区,坐班车通勤上班。街道上略显冷清,街旁的商店饭店也有不少关门停业。</p><p class="ql-block"> 来到市区一个路口处,街中央矗立着王进喜巨大雕像。手握刹把的王进喜顶天立地,凝聚着工人阶级的豪情壮志。在巨人面前,我沉思良久: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用近乎原始的工具,忘我拼搏,终于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今天,我们石油化工生产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早已告别了原始笨重的生产方式。当年的做法和口号,今天看来也许不那么科学。但正是他们在极其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忘我拼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开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新局面。“铁人精神”的内核,仍 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 铁人王进喜去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他短暂的一生,在共和国的天空上似流星般闪亮划过。他的言行曾经激励了一代人。2009年王进喜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玉门老城(地图上标注为:老君庙)街道上的王进喜塑像</p> <p class="ql-block">石油河峡谷里的钻井平台</p> <p class="ql-block">旅游景区核心区远眺</p> <p class="ql-block">景区背依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老君庙冲断采油平台</p> <p class="ql-block">1号井原样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个井还在运行,不知是模型展示还是正常工作油井。没有导游介绍,也没有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外行看热闹,对它的地质意义还搞不懂。</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老君庙”</p> <p class="ql-block">这些口号的内涵,至今仍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近年新修复的老君庙</p> <p class="ql-block">玉门老城区街道</p> <p class="ql-block">近年新修建的油城公园</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家属住宅楼已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正厅</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玉门铁人干部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