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军垦岁月</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结束哪天,三百多名新兵集中在操场上,新兵们一波一波的被各连干部带走,最后才点到分到二营高机二连的22名新兵。我是其中的一名,让我们留下吃过晚饭后,就用一辆军用卡车把我们送到郑州火车站,乘座郑州开往武汉的火车到明港火车站下车。明港火车站不大,是座县级火车站,下火车后是深夜,连队来接我们的车子还没有赶到,我们就在候车大厅等待了两个小时车才到。我们上了一辆前接我们的军用解放牌汽车。一路拉到正阳县,路过正阳县城时天已经大亮了。在县城停下来,前来接我们的指导员,在县城买了什么东西后才继续开发。又走了三四十公里路才到连队住地。连队住地是河南省正阳县兰靑乡五三劳改农埸。我们住的营房是看守范人的部队住过的营房,四面是一望无边的麦地,只有我营房是四合大院,四合院周围种了两排杨树,杨树外是围城护城河,有五六米宽,三米多深。北面距离我们营房两公里处,就是劳改农场犯人们的驻地。东边距离三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西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营房四合院旁边是车炮埸,篮球场,排球场,有一片小树林,接着是连队养猪圈。</p><p class="ql-block"> 到连后连队把新兵分成两个班,集中在连部两间房里,继续学习《三大条令》,进行政治教育,纪律教育,队列训练,和武器装备14.5四管高谢机枪单兵训练和武器知识学习。当时连队正在进行1974年度老兵复原工作,不让刚入伍的新兵同混到老兵一起,怕受影响。不过只是没有分到排班。吃饭,早上出操,晚上点名,重大集体活抱括看电影都在一起。我是训练的14.5高射机枪二机枪手,主要是搬航向,定飞机速度。每挺机枪有五个机枪手,一枪手是负责瞄准飞机,就是打高底机与方向机,三、四机抢手负责装弹,枪的左右有各有四个弹仓,每个弹仓装满弹后有45公斤重。五枪手主要是负责压弹到弹链里。还有一名班长,主要是负责指挥。正常情况下需要六人机枪才能打得响。我们连长是朱国顺,1964年入伍,是福建泉州人。指导员是兰石养,1963入伍,是广东人。副连长宋永家,1968入伍,湖北宜昌人。副指导员候雪山,1969年入伍,河南省临县人。一排有三个排长,陈长友,谢宗生,屈克生。二排长孙庆海,1970年入伍,河北保定人。三排长龚高喜,1968年入伍,湖北郧西人,司务长廖汉文,湖北省襄樊人,1970年入伍。连队共有九挺机枪,九个机枪班,一个驾驶班,一个指挥班,一个炊事班。驾驶班有十二台汽车(九辆苏联卡斯)用于迀引高射机枪,三辆解放牌卡车用于拉炊事班和指挥班连部人员。老兵复原完后,也就过了春节,我们新兵才被分配到各自的班,我分配到了二排六班。班长是黄经国,河南南阳新野人,1973年参军。父母都是新野县商业局职工。他是知青参军的。副班长邓怀玉是河南省邓洲市人,1973年参军。还有两名老兵,老兵渠永光,1973年参军,广东三水县人。还有一名老兵谢正有1974年参军,湖北枣阳县人。有我们一起入伍的老乡,曾广杰。全班共计6人。分到班后就是春耕备种季节,连队就转移到兰青乡政府附近63师农埸厂部去住,距离我们种的水稻田近,我们连共计种了500多亩水稻田,2000亩汉地(主要种小麦,黄豆)。3月份就开始育秧苗,连队有专门培育秧苗的埸地,一块有两个蓝球场大的水泥地面,下面有升火加热灶,主要就是用于给稻种升温,让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最开始就是从水沟里将淤泥挖起来,薄薄的铺在水泥地面上,淤泥要铺一寸厚,在用木条打成一箱一箱的格式,撒上稻种,在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下面用火升温,两个星期秧苗就可以插了。好在水田不用人功平整耕耘,全部是机械化,农埸厂部有专业机耕队,翻地,平整水田全部是农厂机耕班负责。真正的人功是育秧苗,插秧,收割,脱粒,装袋和入库。我们连队种了500多亩水田,三、四、五这三个月要下地育秧苗,插秧。插秧时节每天上早5:30起床,吃过早饭,6点钟就下地,中午饭送到田间吃,晚餐也是在田间吃,吃过晚饭后还要劳动两个小时,晚上8点钟才收工。一天要劳作12个时。每天一个人要插一亩水田,我们班六人,每天分六亩地,因为班里有两个北方兵,没有插过秧苗,开始时动作慢,我们南方的兵,就要帮助战友完成插秧任务,一天要插一亩多田,由于赶季节,两个月没有休息星期天。累的大家腰酸背痛,没有一个人叫苦。秧苗插上后就是田间管理。接着又要忙汉地里的夏收,就要收割汉地里的麦子,收割机收割,我们主要任务就是装袋,装车。收完小麦后又马上要播种黄豆,也是机械化,人工主要就是给播种机装种子,倒撒化肥。说实话,虽说汉地种了两千亩,比500亩水田轻松多了。在收麦子时,大型收割机(叫糠伯英)很多边角边框里都收不到,当地老佰姓就等在旁边捡机械收不起来的麦穗。我们也不管,感觉这么多粮食,收不起来乱在地里可惜,不如让老佰姓捡去。可以说我们夏粮小麦收到80%就不错了。粮田面积大,跟着收割机跑,装麻袋,打包,每袋有150斤重,将一百多斤的麻袋一袋一袋装上车也很累的。夏收夏种好在只用了十几天就结束了。连队又搬回四合院老住地,部队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可是天有不策风云。老天爷不让我们学习训练。1975年8月8日,一场特大暴雨在驻马店地区暴发,包括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在内的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数十座小型水库和两个滞洪区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使河南驻马店地区猝然间沟壑横溢,顿成泽国,数以十万人受灾,2.6人失去了生命。我们就住在灾区正阳县,正阳县有一半的地区被洪水淹没了。我们住地周围几个乡镇地式高一点,没有被淹,距离我8公里路的宋河镇,在淮河边就被水淹了。1975年的8月11日我们连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连队进行了战前动员,准备开发到淹没区救人。后来又接到新的命令,任务是就地给灾民准备干粮。也就是给灾民烙饼。装成一袋一袋的,从飞机上空降到灾民手中。我们连接受任务后,就在营房旁边空地上挖了十几口灶,支起镉台开始烙饼,我们一个班每天要烙一百公斤面粉。全连就这样烙了十几天的烙饼,每天烙完饼就装袋子,50斤一袋,装上汽车送往灾区。灾民们就等着它救命呢?虽说我们没有直接在水中救人,但是我们也是为营救灾民做出了很大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金秋9月份,500多亩稻田金黄金黄稻穗成熟了。我们每人发一把镰刀开始收割稻谷。要经过割倒、打梱、装车、卸车、在到打谷场用脱粒机脱粒后,再晒干后装袋入库。忙了两个月之久。还要抢收汉地里的黄豆(大豆)。一直干到11月份完,才没有什么事了,连队又回到四合院住地。接着就传来高二连要撒销的消息。我们连队撒编了。连队很快就进行老兵复原教育工作。机呼当满两年兵的老兵都走了,只乘下部分技术骨干。我们只当了一年兵没我们的事。我们班一下走了四个战友。有班长黄径国,班长文汉,副班长邓怀玉,老兵渠永光。我们把他一批一批的送到火车站。老兵们流着泪与我们告别。这时候的才真正的感觉到战友情是多么的真。 </p><p class="ql-block"> 1975年12月中旬我们连撒离农埸,回到荥阳市部队营房住地。连队开始整编。我这时被教导员带到二营部当通信员去了。当时我们营住守在黄河大桥。</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里,他让我永远是难忘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挖溏泥育秧苗的第一天,连队把任务分配到各个排。每个排负责一块,大家从早干到天黑,各排才陆陆续续的完成任务。我们排是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和我们排四班新兵高丙权,看到一排没干完就帮助一排去干。帮助一排结束后,看到三排还没有干完,又去帮助三排挖。只等全连整个任务完工后才收拾工具回营地。就在当天晚上,指导员在全连晚点名时。宣布了对我和高丙权两人给予连嘉奖一次,这是我当兵后的三个月就得到的第一个嘉奖。当时的埸景到现在还泣泣在显。二是麦收结束后,跟着司务长廖汉文到正阳县城去出公差,骂驶班长开着一辆大解放牌的卡车,装了一车的小麦,拉到正阳县粮食局粮食仓库。可是到粮库后,将一车小麦过磅秤后,沒有工人装卸入库。我们要等着车在县城购买连队吃的生活物资回去。我一看老等着不行呀!就开始一个人扛着一袋一袋的麦子,〈每袋重150斤)送到30多米远的仓库里。我一个人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将一车货全部装御完了。廖汉文司务长当时就夸奖我能干。御完小麦后我们又去购买物资,也促促买了一车东西。都是我负责搬运上车的。回连队后。可能是司务长廖汉文將我一个人装御一车小麦的事告诉了连长指导员。第二天晚点名时,指导员又宣布了给我连嘉奖一次,只有半年时间我就获得了两个连嘉奖。那时对我的斗志鼓舞不知有多大!总觉得部队真是好,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成绩。坚定了我在部队努力的奋斗的决心。三是在收割稻子时,在打谷场上用脱粒机脱离稻子时,带动脱粒机的12匹马力的柴油机,因为工作时间长飞车了。突然间就听到柴油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排气管喷帽着白烟。整个柴油机一蹦一蹦的跳起来。我从来没有見过这种阵事,不知所错。只見班长黄经国,迅速脱掉身上的军装,把它柔成一团,说是迟,那是快!一下捕捉注柴油机的排气管,并死死的捂住。只見柴油机就好像猛虎扑捉猎物一样凶险,一下被猎人按着颈脖子一样。慢慢的喘着初气。停止了蹦跳。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如果不是班长及时处理。柴油机的飞轮飞出去,满打谷场上都是人。那就不可想象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在农场四合院房后面射击手枪</p> <p class="ql-block">1975.1.在正阳县农场四合院车炮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