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形印 十二生肖

亚日君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将一天的时辰和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相搭配,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即按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鼠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一,哺乳动物,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门齿终生持续生长,常借啮物以磨短, 鼠繁殖迅速,种类甚多,(俗称“耗子”);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牛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二,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无上牙,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虎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兔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四,哺乳动物,兔形目全体动物的统称。短尾,长耳,头部略像鼠,上嘴唇中间裂开,尾短而向上翘,后腿比前腿稍长,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蛇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六,爬行动物,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足、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蛇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 <br> 马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七,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体型较大,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 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羊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八,哺乳动物,反刍类,四足,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它是最早被人类驯服为农业用途的动物之一,羊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动物;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此时人称“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九,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鸡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十,鸟纲雉科,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能报晓,雌性能生蛋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狗,亦称“犬”,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十一, 属于犬科的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 猪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十二,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