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奶奶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得端庄清秀,温婉贤淑,很有才华。她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年轻时生活在南京,后跟父母辗转到北京,镇江,北大荒。按现在算差不多是123岁吧。奶奶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曾当过私塾先生,文书之类的工作。在我父亲11岁时爷爷去世。奶奶艰难地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逃难时丢失了一个孩子一直没找到。她的一生,活着艰难。</p> <p class="ql-block"> 奶奶有一手好厨艺。常在我身边诉说什么菜怎么好吃。我听都没听过。那时的北大荒哪有这些食材!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我印象最深的是:抄肉松,那年月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父母平反后带着弟弟去游览大好河山。我和姐姐在家。奶奶用攒的肉票为我们买的肉,抄肉松。这是我第一次吃肉松,捏一点送入嘴中,慢慢品尝,美味啊!</p><p class="ql-block"> 奶奶爱干净总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挽着的发髻总是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她是1974年在北大荒离世。离世的最后一个月,她常在我耳边说南京的桂花鸭、夫子庙的糕点……我知道她想故乡了。可那年月无法满足她的要求。那时我刚好毕业。17岁的我没去工作,一直在家陪伴奶奶。母亲在火炉上用大茶缸放些米熬点大米粥。我负责热米粥给睡醒的奶奶吃。那也就是最好的了,大米是父亲到四合屯的朝鲜人家用面换的。平时舍不得给我们吃,只有生病了,能享受这个待遇。每次给奶奶热的绿莹莹泛着油光的米粥,真想尝一口。我侍候奶奶一个多月,直到奶奶离世。</p> <p class="ql-block">这是奶奶和母亲、大姨、我的大姐在北京照的相片。那时母亲就职于外贸部做谈判速记员。大概时间是:1952年之1953年吧</p>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和父亲大姐在北京的合影。大概是1952.到1953年吧</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在镇江拍摄的那时有了我二姐和我。应该是1957年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叔叔来北大荒探亲时拍照的全家福。奶奶在北大荒的最后一张照片了。大概是1963年到1964年拍摄的吧</p> <p class="ql-block"> 奶奶生前习惯记日记,很可惜只是留存了很少的一部分。文革时抄家没收了,后来只还回了小部分。我把它收藏起来。那时读奶奶的日记,很懵懂,很多旧体字也不认识。今整理归纳出来。再次拜读我才有了新的认识。我从奶奶日记中了解到在抗日的战乱时期奶奶逃难的凄苦情景。了解到殤夫之痛,和奶奶对爷爷的一往深情地眷念。了解到奶奶在战乱前的浪漫的情怀。了解到一个寡妇带着孩子在战乱时期的艰难的生存!了解到逃难中丢失孩子的痛!了解到艰苦的日子里雪中送炭对友人的感激心情!了解到对儿郎的期盼——盼望儿郎快点长大,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儿远在千里奶奶收到家书的喜悦狂。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殤夫之痛</p> <p class="ql-block">艰难的度日</p> <p class="ql-block"> 思君</p> <p class="ql-block"> 战乱</p> <p class="ql-block"> 掂儿期待</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整理奶奶残存的日记一直没动手。直到前些天看到为黄埔军校证名的短视频讲述黄埔军校在抗日时期牺牲了380万国军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默默付出,不愧是中华好男儿。只要是抗日都是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父亲泉下有知该有多高兴。身为黄埔军校的军人的他,抗战中他奔跑在滇缅路上顶着枪林弹雨运输物资为抗战尽了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奶奶在家里艰难度日,盼儿平安,为儿担忧。于是再次翻看奶奶的日记。动手整理。</p><p class="ql-block"> 奶奶,父亲、母亲您们在天堂相聚了。奶奶再也不用担忧您儿子的安危了。</p><p class="ql-block"> 祝您们安康.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 孙女:小青</p><p class="ql-block"> 2023.6.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