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夏之交,我从阜城县王海公社被借调到衡水地委党校,从事青年干部班的辅助管理工作。那期间,在党校校园里看过几场露天电影。记得每次放映正片之前,都要放映新闻纪录片。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新影制片厂出品的《红旗渠》。当时的新闻记录片都是黑白片,这是电影的片头。 跟随电影镜头的推进,观影者对红旗渠基本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英雄的林县人民经过10年苦战,在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开凿出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 电影主题曲开头四句歌词为: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要把山河重安排。气势磅礴的歌词,铿锵有力的旋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对红旗渠的记忆基本停留在这首电影插曲上。 1977年三月下旬,为期一年的青年干部班结业之前,党校组织全体学员到河南林县(现在的林州市)参观红旗渠,我对红旗渠的印象从银幕画面和歌曲转变为劈山引水、绝壁造河的大工程。 参观中得知,历史上由于林县境内水源不足,遇到干旱年份河水断流、井水干涸,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严重时连生活用水也无法保证。敢想敢干的林县人民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决定修建红旗渠工程,将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河水引到林县的分水岭,再由分水岭修建三条总长度为203华里的干渠,把水送到林县的乡村农田。总干渠和三条干渠修成后,还修建了481条、总长度为1896华里的支渠配套工程。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的干旱状态,把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旧林县改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社会主义新景象。 红旗渠工程量之浩大,远远超过电影纪录片和后来有一部名为《红旗渠》的电视剧所展示场面。据有关资料介绍,工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堆成高度宽度各1米的土堤坝,其长度相当于京广高铁长度的10倍。在当时没有现代施工机械的环境下,完全靠手工开凿、打眼放炮,垒石砌坡,完成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其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开凿在太行山悬崖陡壁上的青年洞隧道是总干渠最长的隧道,也是红旗渠的枢纽工程。如果青年洞打不通,整个红旗渠就无法通水。因为参加该隧道开凿的施工人员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故该隧道被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的石质坚硬异常,青年们胸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一锤一钎的奋战了1年零5个月,终于凿通了长616米、宽6米、高5米的青年洞,取得了红旗渠工程关键项目的胜利。这是电影中介绍开凿青年洞的镜头截图。 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在青年洞的开凿爆破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参观时,看到青年洞口外的平台上有一座简陋的砖砌墓碑,墓碑上写着施工事故中牺牲者的姓名。因为当时没有相机,也没有留下照片。记得牺牲人数约二十位,都是非常朴实的农村孩子小名,好像有黑蛋、二妮等;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牺牲者的年龄,最大的二十三岁,最小的才十七岁。看到这座墓碑,我的眼眶湿润了。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这些朴实的农村娃,他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红旗渠的建设,将自己的生命与太行山融为一体,他们的精神随着的汩汩清流传扬到四面八方、千村万户,为林县带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丰收景象。 据有关资料介绍,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施工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林县人在红旗渠建设中体现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当年回到衡水以后,写了一首参观青年洞有感的小诗,抒发我的感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峰峦叠嶂涌春潮,红旗飞扬过九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峭壁引水入地洞,悬崖借路架云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披星戴月斩顽石,栉风沐雨铸英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鏖战勇夺青年洞,再为林县增妖娆。</p> 后来,我的朋友去红旗渠旅游。他回来之后告诉我,青年洞是红旗渠景区中的重要景点,洞口外的岩壁上刻有李先念和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下图来自网络),但是他没有看到我说的那座墓碑。不知是被拆除掉还是异地重建了。 桃源是林县山区里一条陡峭的山谷。在修建红旗渠之前,旱季沟深坡陡,道路崎岖难行;雨季洪水裹挟砂石横冲直撞,两岸交通被彻底隔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旗渠的建设者为桃源设计了“桥下走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行车走人”的三用渡桥。由于桃源两岸山高坡陡,桃源渡桥是红旗渠所有工程中高差最大的建筑。这是建设中的桃源渡桥工程(电影《红旗渠》截图。) 我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关于桃源渡桥的解说词:“在刚开始建桥的时候,有人说,我在书本上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桥。社员们自豪的说,咱们把桥建成后写到书里去,书上就有了。”经过103天的紧张施工,高24米、长100米、宽6米的桃源三用桥竣工通车,实现了“漳河穿山来、天堑变通途”的宏伟愿望。 现在的桃源桥也是红旗渠风景区中一个重要景点。(下图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当年曾写过一首表达参观桃源桥感想的小诗。现在看来文字非常粗糙,对仗和平仄都很不工整,但毕竟是当时真实感想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艳阳旭照桃源春,长虹飞架映彤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顺流寻来汩无迹,沿桥复去涛有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手巧缚苍龙来,红心喜迎凤凰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战渡桥新愚公,高歌猛进又耕耘。</p> 在离开林县返回衡水的火车上,与我邻座的两位旅客是北京肿瘤医院的医生。他们出差林县是为了考察该县食道癌发病的分布状态和发病诱因。 他们告诉我,河南林县是中国食道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几乎每村都有食道癌患者,家族性集中发病的情况很常见,甚至有的人家祖孙三代都有食道癌患者。而且,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几乎是不治之症。当时林县食道癌的发病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好几倍。他们经过考察之后初步认为,林县食道癌高发与当地的水土环境和生活习惯不无关系。 因为林县历史上长期缺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蔬菜严重不足,只得用酸菜弥补蔬菜缺乏的不足。长久以来形成了吃酸菜的习惯。每年从七八月份开始腌制酸菜,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麦熟时节。有研究数据证明,酸菜中富含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转化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由此他们推断,林县人常年食用酸菜,导致亚硝酸盐摄入量过高,应该是食道癌高发的主要病因之一。 时间过去四十多年。大概是前年,偶然看到一条关于林县食道癌发病率显著降低的好消息。该消息说,过去,林县居民有大量食用酸菜的饮食习俗,从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这种饮食习惯与食道癌高发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食用新鲜蔬菜对食物中携带的亚硝酸盐有抑制和清除作用。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C、类黄酮、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可以抵消、中和食物中的亚硝酸盐,阻断亚硝胺合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士新先生用15年的时间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数年坚守在林县食道癌高发地区,采集样本和数据,为当地居民制定5项防癌措施,其中包括每周吃必要数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林县的食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50%之多! 联想到1977年参观红旗渠的经历,我对建设红旗渠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红旗渠对降低林县的食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功不可没。因为,红旗渠的建成通水,有效的提高了农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也使得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新鲜蔬菜的供给量成为可能,从而为林县居民改进饮食结构、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量、降低食道癌发病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红旗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子孙。对提高粮食产量是如此,对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