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三字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子不教父之过原文摘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p><p class="ql-block">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p><p class="ql-block">子不教父之过原文的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就是养不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就像是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仅仅是物质上供养子女衣食住行,而不从精神领域施加教育,是做父亲的过错;在学校里,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世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身与心应是并行不悖的,二者缺一不可。也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关键和影响。家庭是学生永远毕不了业的学校,父母是学生永远不会下岗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启示我们世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更要坚持慎独和自律。</p> <p class="ql-block">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这两句出自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主要告诉人们,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儿童幼小的心灵纯洁的像一张白纸。而父母的言行时时刻刻都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有的父母自私傲慢,不能尊老爱幼;孩子亦是刁钻蛮横,不能以礼待人。有的父母节俭持家,德行高尚;孩子 也是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岳母给岳飞刺字“精忠报国”,岳飞终成一代良臣名将;欧阳修的母亲自小教欧阳修在沙土上写字,欧阳修终成为一代文豪名家。贤 人志士都是因为有好的家教,而邪恶之徒、恶棍地痞,大多都是因为父母家教不好而 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人成才与否除了与父母关系重大外,与授业恩师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严师出高徒。老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就越出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教不严父之过”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坏事做尽,天怒人怨时,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饶恕的罪,所以县太爷只能判他为死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于是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小时候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每次都会夸你儿子有本事。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正是你身为人母,为老不尊,善恶不辩,是非不分。才把你儿子一步步逼下了地狱的深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当娘的虽然忍着剧痛,可心里无比的谴责和悔恨。儿子的话犹如犹芜湖灌顶、让人后悔莫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父母的要从小教会孩子怎么做人。家庭是孩子的起点,这个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和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教不严,师之惰”也广泛流传着一个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一位名叫鲁班的木匠,他是当时的顶尖工匠,制作的家具和建筑工程无人能及。他的徒弟们也都非常优秀,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门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鲁班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小白的年轻人,生平爱耍小聪明,爱偷奸耍滑,经常偷懒打瞌睡。鲁班虽然知道他的问题,但一直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反而纵容他的懒惰。时间一长,小白的技艺迟迟无法提高,成为鲁班门下的一块短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鲁班要出门办事,交给小白一份制作任务,嘱咐他认真完成。小白心想这是个轻松的任务,就没有认真对待。结果,他制作的家具品质低劣,被客户投诉,鲁班也因此丢了一个大订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班回来后,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不够严厉,才导致了小白的懒惰成性和技艺不佳。于是,他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让小白每天都要认真学习,不能再偷懒。在鲁班的严格要求下,小白的技艺逐渐提高,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严师之惰。如果老师纵容学生的懒惰,不及时纠正错误,就会导致学生的技艺无法提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老师要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让学生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中的“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甚至是长辈,包括爷爷奶奶我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意思也是说:孩子教不好,是家庭长辈的过错,而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过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子不教父之过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告诉我们父母应该对于子女的教育负主要责任。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懂,跟着谁就学谁。父母生养孩子,跟孩子相处时间最多,所以跟父母学的也最多。如果父母教育缺失,或者教育不当,对孩子影响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让孩子学会做事,必先学会做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好的德性,不是自然形成,很大程度是受家庭的影响,需要从小到大逐渐养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些家长总是把品德培养寄托于学校教育,希望通过学校的课程就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上变成熟。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学校所能教授的大多数是文化知识,比如语文、数学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对孩子的影响也很有限,老师不可能一个个的对孩子进行辅导。真正影响孩子品德的是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父母在重视子女搞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品德的养成,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道德品行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首先搞好自身的修养,一言一行都要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越是功成名就之人,往往都十分尊师重道,即使有了名气之后依然会常去看望恩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一事无成,不学无术之人,提起自己老师往往是一脸鄙夷,毫无感激之心。这可能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在格局上的区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很不尊敬,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不会很好,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上学的时间几乎多半都是跟老师同学在一起;若家长们不尊重老师,或者家长对自己的恩师不尊重,那么当孩子被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时,孩子们又怎么会尊重自己的老师。不尊重老师,谦虚学习,又怎么会有出息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社会上流传着一句打油诗: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这句老话表达的意思是儿孙自有他们自己的福气,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也不必为他们过多操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年轻的父母对孩子培养教育不管不问。觉得带孩子不自由、太辛苦,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管,当起了“甩手掌柜”。尤其是一些当父亲的,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对孩子漠不关心,回到家高兴了抱一抱,不高兴就躺床上睡大觉,把照顾孩子的责任全部扔给妻子,或者扔给长辈,而自己却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有一部分父亲,打着闯天下、外出赚钱的幌子。孤身一人去外地,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留下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在家,没尽到照顾家庭的责任,让孩子根本得不到父爱。很多男人喜欢玩游戏,每当有空闲时间,总会把手机拿出来玩几把游戏。孩子与其说话提出问题时,以“我不知道,找你妈去;你等我玩完了,别吵我”来搪塞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种父亲,“在家是龙,在外是虫”,每天在家找事,不是总与妻子吵架,就是与父母死磕,对孩子没事就呵斥指责,这种父亲是对孩子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应当引以为戒,痛下决心加以改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每个家庭都应注重家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p> <p class="ql-block"> 都说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当我们生了孩子,走向父母的重要岗位,扪心自问“我们都是子女选对的父母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在学校或社会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撒谎、骂人、打架时,谁的责任?当然是父母的责任。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过马路,红灯亮了,孩子说:“妈妈,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对孩子说:“没关系,由妈妈牵着你,不会被撞”。孩子打防疫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一点也不疼”,结果孩子哇哇大哭说“妈妈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个新闻:在火车上,一对夫妻,为该给孩子买全票还是半票和列车员胡搅蛮缠,而旁边站着尴尬的孩子;孩子出生了,我们交给老人照顾;孩子上幼儿园,我们交给幼儿园;孩子上小学,我们告诉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就这样逃避着照顾孩子,然而当有一天,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被批评没有家教时,我们却又把矛头指向孩子。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像我们。也经常会被熟悉的人评价“像妈妈”或者“像爸爸”。孩子的行为,也处处映射了父母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原本的天性是善良的、纯真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强,他的第一个老师,也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把父母比作原件,那孩子就是复印件,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从父母身上找问题,当父母的问题得以修正,孩子自然就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于“教不严,师之惰”,古语有云:“严师出高徒。”这句话讲的是如果老师严格要求学生,那么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期许。老师的这一“严”字指的是严格要求,严肃对待,并不是靠一味地责罚来约束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如今,现代教育出现了问题。有的时候,即便是训斥,就算没造成严重后果,也会归结为教师的过错。以至于很多教师裹足不前,不敢管学生,更不敢训学生,在许多问题上放任自流,这特是当今教育界特别头疼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严格管理学生,还是必要的,只要是违反校规的,就完全可以管,不必承担所谓的责任。尽量别让教育变成了一种形式和嘲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父母那里学会哭学会笑,学会了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但在老师那里,我们学会了借助知识的翅膀飞翔。盲女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富裕人家,自幼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爱,无忧无虑。但若不是她的家教安妮沙利文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她成长,教会她读书写字,海伦凯勒很有可能只是一位幸福的盲女,而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大都是有家人小心开采后送到老师手中,经过细细雕琢后褪去黯淡污浊的外壳,最后展露出了耀眼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家庭与老师给予孩子们的教育确实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受欺负,一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或惩罚了,就急匆匆找老师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长的关心可以理解,但家长的宠溺与纵容,只会让孩子胆大妄为、是非不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优秀孩子是“管”出来的,而不是惯”出来的孩子必须有一个管得住他的人,他的天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老师把学生当孩子来对待,才如此费心费力、苦口婆心地教育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妈妈说得很好:“一味的迁就和让步,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无法培养出出参天的大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部分父母是既“养”,也“教”的。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让孩子少走弯路,身体、心理都健康成长,更是我们当父母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养”得不错,但是缺乏“教”,只充当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保护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致为:对孩子的错误,不加以指出,一味赏识,一味包容,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对孩子的要求,不加选择地一味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的欲望过盛;对孩子的事情,不加以指导训练,一味包办,导致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孩子的品行,不加约束,任其随心所欲,导致孩子在作恶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自己的言行,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导致三观不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此种种,看似父母爱子心切,希望孩子过得幸福美好,但实际上是等于亲手害了自己的孩子:要么品行差,要么学习成绩差;要么长大后因为性格、习惯、人品、修养等等原因不能融入社会;要么干脆直接培养成了“啃老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之前老师基本都能做到“严”的。可是近些年架不住家长的投诉;对迟到的学生处以罚站,要被投诉;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把作业补上再上课,要被投诉;对上课讲话的学生在办公室批评教育,要被投诉;对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处以收缴手机代管,然后期末按时归还,要被投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一劝世警语,虽然大家听起来还是那么有道理,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变了味。以前是家里父母管不了的孩子,学校老师还能管教过来。现在是父母管不了的孩子,老师唯恐躲之不及。现行的教学改革趋势下,家长们更要严格管教孩子了。如果家里管不了,指望学校能让孩子德才兼备,估计真有点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作为家长,不一定事必躬亲。但是一定要尽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孝亲尊师,尊师重道;身为老师,尽量要恩威并施,诲人不倦。而不能只是哗众取宠,纸上谈兵。</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者。两者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父母需要侧重于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传授生活的经验和技能,树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而老师则侧重于系统地教授文化知识,科学技能等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中,一相当部分的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人格上的培养,而学校又注重于教授文化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三观缺失,误入歧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甚者,作为父母,自己管教不好孩子,老师严管,还不买账,这种“护短”的行为会加速孩子偏离正常轨道,是一种不理智,不道德的行为,值得警惕。因此,“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非常有道理的,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家风就是“爸爸爱妈妈,”这样妈妈一定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也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从小在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会拥有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性格也会更加活泼和开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之,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一个家庭缺席、自私自利的爸爸;一个怨声载道、满腹牢骚妈妈,最后养育了一个脾气暴躁,孤僻冷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起着决定的作用。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也充分显示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有多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最终自食恶果,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就拿现在玩手机来说:孩子放学回家要写学校作业,有的家长就陪坐在孩子身旁,但他不关心如何写作业,而是拿着手机看抖音刷视频;换位思考:孩子看到家长还在玩手机,他还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吗?这些对孩子影响是负面的,没有丝毫正能量。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长陪护下,最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信大家都会发现:那些在班里特别受欢迎学习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是是平易近人、品行端正、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很高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教育中,妈妈的作用非常大,但是爸爸的教育也不能少。“子不教父之过”也说明了爸爸的教育是很重要的。爸爸不像妈妈那样有耐心,有时候教育孩子是很极端的。爸爸是孩家里的参天大树,生平的言行举止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爸爸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陪孩子。在家里要经常帮忙干家务活,要多关心家人;也要经常带孩子去郊游;更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对孩子不能以暴制暴,尽量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谈股论今“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启示我们世人:家教要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也提醒世人:父母虽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大。然而,父母不能使孩子成才,真正使孩子成才的是学校,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们。那里才有学习成才的氛围,那里才有他们成才的导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敢于担当,尽职尽责倾终身所学,育祖国花朵。方无愧于心,方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作为父母,不是教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做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的一代天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较于家教来说,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有好的品德修养。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对于孩子喜欢的人,他们更愿意去听那个老师讲的课。与此同理,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老师,学生则更愿意听其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了过硬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反之,则是怠惰,是误人子弟;一个孩子的成材更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栽培和授教,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世人:成年人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到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孩子健康的身心。所以,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是重大的。我们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蝴蝶效应,不断的传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教与师教其实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家教与师教具有互补性,有些教导适合于家长进 行,有些教诲适合于老师传授。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扎根教育。 师教是更高层次的系统性的教育,是对家教的发展和升华,没有老师的“传道, 授业,解惑”,即使家教再成功,子女也只是一个胸无点墨的无知之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家 教与师教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偏颇了哪一方,幼苗都长不 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好好引领我们的孩子尊师重教,孝亲尊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天下的老师都能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在注重孩子成绩的基础上师道尊严、诲人不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够慎独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孝子贤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