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娜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典型她纯洁善良,诚实端庄,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女性。安娜是个带有资应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p><p class="ql-block">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泠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況感到不满,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渥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p><p class="ql-block">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奔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她一方面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面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毀灭的内在原因。安娜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特征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她企图通过追求爱情摆脱虛伪的上流社会,但最后就连爱人伏伦斯基也用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虛伪冷酷无情,无力承受的安娜选择自杀。应该说,安娜的悲剧从根本来说是这个罪恶的社会造成。而安娜的死,是在用生命向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中有着进步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