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横石都,明代就是管辖高要南隅丘陵地带的官府基层管理机构,设在今天活道镇横石村,也是当时人类相对众的聚居地,村中有城头、后街等地名和十多个姓氏,可见当年必定是信息流、物资流集散的兴旺之地。</p> <p class="ql-block"> 因肇庆市高要区有两个横石村,一个在金利镇,一个在活道镇,故笔者在村名前辍镇名,以示区别。</p><p class="ql-block"> 今天笔者(自嘲为“巡村牛”)向大家介绍的横石村,为区西南丘陵中的村庄,其明代就开村,都名横石,很早就出现,是一条古村落。</p> 一、简介 <p class="ql-block">1.1、地理位置与交通</p><p class="ql-block"> 村庄位于高要区南丘陵中,属新兴江流域,槎头水从村中流过,省道S273从村东经过。离活道镇6千米,离新桥镇2.5千米。四至:</p><p class="ql-block">东:省道S273、农田、丘陵</p><p class="ql-block">南:农田、丘陵</p><p class="ql-block">西:荷岗、竹岗、鱼塘</p><p class="ql-block">北:田野</p> <p class="ql-block">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横石村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1.3、人口、民族</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5月末,村庄户籍人口约2380人,主要姓氏有: 李、区、宾、陈、苏、吴、彭、邓、朱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玉米、花生、速生桉树等。养殖四大家鱼。年轻人多外出务工。</p> <p class="ql-block">1.4、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41、明代属横石都一图;</p><p class="ql-block">1.42、清代属迁修乡横石都;</p><p class="ql-block">1.43、民初属二区南十乡;</p><p class="ql-block">1.44、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二区江南乡。</p><p class="ql-block">此后不述。</p><p class="ql-block">民国地图↓</p> <p class="ql-block">接上辑<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qt4yj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高要活道镇横石村(上)</a></p> 五、祠堂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中国人聚族议事、断事之所,是传统根之所在。笔者重点拍摄并展示众多祠堂、祖堂,目的是让村人记住自己的祖根,让游子记住乡愁。祖堂内有祀奉与自己血脉相同的祖先牌位。</p> <p class="ql-block">5.1、李氏宗祠</p> 前兆、明堂 李氏宗祠位于村北,坐西南向东北。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硬山顶,龙船山脊。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木承托。前廊墙眉有彩绘。 正面大门对联书: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门额阴刻:李氏宗祠 前廊侧面 侧巷道 后景 <p class="ql-block">5.2、名标陈公祠</p> 前兆 名标陈公祠位于村中心区,坐西南向东北。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硬山顶,龙船山脊。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木承托及虾公梁。前廊墙眉有彩绘。 前明堂 侧面 正面 大门对联书:祠门喜庆迎雅客,堂上欢亲庆和鸣。 木匾门额阴刻(电脑字):名标陈公祠 仿古门环 前廊木承托 侧面 <p class="ql-block">5.3、富民堂</p> 前兆 富民堂位于村西南,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硬山顶,灰塑博古山脊、山墙。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木承托及虾 公梁。前廊墙眉有彩绘但被涂坏。 正面 前廊 大门对联书嵌名:富而好我,民兴于仁。 侧面 富民社兄弟修路捐资芳名 侧面 前明堂 5.4、区氏宗祠 前兆(水泽) 区氏宗祠位于村西,后倚荷岗,前临水泽。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硬山顶,灰塑博古山脊,马头封火山墙。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木承托。前廊墙眉有彩绘。2005年重建。 明堂 正面,大门对联书:桂兰挺秀,阳运维新。 花岗岩石门额阴刻:區氏宗祠 上款:公元二零零五年,下款:乙酉年仲秋吉日重建 侧面 少见的旗杆夹:区公泰章光宗留念,乙酉年重立 侧面 5.5、祖堂 宾氏祖堂 内景 李氏祖堂 内景 <p class="ql-block">5.6、碉楼</p> 村中李氏有二座碉楼,砖木结构,坐南向北。一座四层高,一座三层高。 5.61、四层高碉楼 顶部 5.62、三层高碉楼 正面 侧面 六、祖源与名人 <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以下资料摘自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仅供参考,一切以本姓族谱为准。</p> <p class="ql-block">6.1、李姓</p><p class="ql-block"> 始祖李石隐,明时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居县南横石都横石村(民国属江南乡)。至今(1947年)凡十八世,丁口约一百八十人,建有宗祠。</p> <p class="ql-block">6.2、陈姓</p><p class="ql-block"> 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6.3、宾姓</p><p class="ql-block"> 其先云:来自南雄珠玑巷。明初宾元荫始居县南横石都横石村(民国属江南乡)为其始祖。迄今(1947年)传二十四世,约有丁口九十人。</p> <p class="ql-block">6.4、区姓</p><p class="ql-block">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6.5、朱姓</p><p class="ql-block">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6.6、苏姓</p><p class="ql-block">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6.7、邓姓</p><p class="ql-block">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5.8、其他(吴、彭等等)</p><p class="ql-block">查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七、巷道、古宅 <p class="ql-block"> 每个时期(或朝代)建筑的屋宇,都是当时村人生活条件的见证,可多可少证明当年的生活水平。村中既有明清时代的青砖屋,又有民国时期及上世纪初建筑的坭砖屋,也有上世纪末期建筑的红砖清水墙屋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多层楼宇。</p> 李氏老宅区巷道 李氏老宅区巷道 李氏老宅区巷道 李氏门楼 李氏老宅区巷道 <p class="ql-block"> 笔者不惜花快门拍摄古宅、古巷道、古迹,目的是留住传统的历史记忆,以免时间对它们的湮灭,让曾经与我们代代一同成长的古屋留在相片里,成为回忆的元素。</p> 八、蔬菜 花生地、芋地 沙葛地 苦瓜地 节瓜地 丝瓜地 采摘丝瓜 青椒 准备出售的青椒 九、杂拍 织竹笪 织竹笪 走地鸡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清宣统,民国《高要县志》</p><p class="ql-block">2、感谢村委会宾先生提供相关情况!</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2023年6月1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p class="ql-block">4、文章归档【乡村行】系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