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繪本閱讀理解☞

敏感人生

<p class="ql-block">相信很多大人都有过这样一个想法,面向低龄宝宝推出的基础概念认知书,往往十分“基础”,内容形式都过于简单,在大人眼里都是很“小儿科”的书籍。但也许这是一个“偏见”,不信的话,快来翻开《草莓下面是个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莓下面是个圆》是一本独特的基础概念认知书,看似可爱简单,却意蕴丰富,结构巧妙。不同于单一概念的认知读本,身为图书馆员的作者<b>卡特·希金斯</b>将形状、颜色、位置——这些数学思维中的属性概念,以动态的方式串联起来,在朗读、游戏和思考的互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语言力、思考力、认知力和创意思维能力。这本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低幼图画书,令金蕾在做书过程中表示:<b>被它烧掉了CPU</b>,究竟这本书藏着什么小秘密,也许读完这篇编辑手记,你会对《草莓下面是个圆》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草莓下面是个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概念串联、动态认知,体会动脑的乐趣!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属性,带宝贝开启多维思考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适读年龄:0-3岁</b></p> </h3></br><h3>【美】卡特·希金斯 著/绘</h3></br><h3>代冬梅 译</h3></br><h3> <p class="ql-block">刚拿到circle under berry项目文件时,翻译已经完成,加上扉页字数也不够1000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容易把它看作一本关于方位、形状和颜色的低幼概念认知书。英文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流连往复,是可爱的童谣形式。中文翻译最开始的一版,语言风格也偏向于幼童化,比如刚开始的书名译为《头顶草莓脚下圆》,十分形象生动,流露出天真可爱的顽皮。我怀着一些对低幼概念认知图画书的常规认知,抱着挖掘本书的特色和妙趣的目的开始审稿,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难点:如何准确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原文里的方位词。对于同一个介词的翻译,应当在中文里维持一致,这样才能起到概念认知的中英文对应的作用吧。其中尤其难解决的,是by和next to这两个中文含义相似的方位词。中文里,by和next to都可理解为“在……旁边”,若非要细论,那就是“挨着”和“紧挨着”的区别,不过,这完全是体感差别,而“紧挨着”又会容易误解为紧紧贴靠在一起的状态。看原书里对应的图片,分别用by和用next to的时候,元素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很明显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这说明,作者用by还是用next to,全凭语感,两者之间用next to,三者之间用by,并非在刻意体现这两个介词意义上的差别。可是,中文翻译里要怎么体现这一点呢?(而且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们如此强调“挨着”和“紧挨着”的区别啊,这又不是讲边界感的书!)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还去查了幼儿园课程大纲、教学要求,中国的外国的全看了一遍,想搞懂低幼阶段的孩子,对方位词的认知要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我发现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如果circle under berry是要讲对于方位词概念的认知,或者在强调希望英文语境的孩子能够精准使用介词的话,为什么一些极其基本的方位词,比如on/in/in front of/behind这些,完全没有呈现呢?</p> <p class="ql-block">这些分析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或许根本不是一本要教孩子理解方位词概念的书。是我天真了。对方位词英翻中必须一一对应,力求呈现差异的执念先放放。怀着更多的疑问和好奇,我继续挖掘这本书本身的创作逻辑和特点。显而易见的,它第二个亮点在于变化的图形,比如一个圆变成了一个狮子,一个菱形变成了一个草莓,一个玫红色的正方形变成了一朵玫瑰……图形可以是单一的部分,又可以是组合成图案的一部分,局部与整体,这样的逻辑变化,引领想象力的飞扬,好像看出一些特色来了,这本书是动态的、变化的、启发示的,同时也是有趣的。与此同时,稿件加工过程中的第二个问题也随即出现,很多名词,英文原文用这个词是为了押韵,而翻译成中文,具体翻译成什么词,是不是要按照词本身的意义来翻,符合意义的不押韵,押韵的可能不准确——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以这一页举例来说:</p> 注意guppy这个单词,中文意思为古比鱼。但三个字的翻译,会破坏掉译文的节奏韵律。或可翻译为“鳉鱼”,可这对孩子们来说又十分陌生。于是我们曾考虑过把这里译为“金鱼”。而复审老师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建议说,金鱼不是图里那个样子的,还是应该根据原文的意思翻译为古比鱼。原文此处用这个单词,很明显是为了和green相呼应,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在语言的韵律、节奏和词汇意义准确度的抉择中,我再次陷入两难。这仅仅是举了一个例子,整本书中的名词,很多都会面临这样的难点,难以在押韵、用词准确与通俗易懂之中取得平衡。而纵观作者选择用这个单词的原因,好像还是为了更为押韵,读起来更为朗朗上口(当然是基于英文原文韵律而言)。于是我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莫非这个形象是什么,也没那么重要?某个位置必须出现某个单词发音,才比较重要?也就是说,选择这个词,音律原因排第一,至于说是什么形象——玫瑰花也好、狮子也好、古比鱼也好,并非作者想强调的重点。我又一次天真了。怀着更大的疑惑,继续去探索书里的独特,很明显,这本书是有颜色认知的功能的。当然啦,教颜色认知绘本也非常多,可circle under berry对颜色认知的侧重点却在于,它颜强调了“色系”这个概念,比如不同种类的红、不同状态的蓝,选用的颜色词也不止步于简单的红黄蓝绿等等基本词汇,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颜色词——不会有哪个低幼概念认知图画书会用出来那么复杂的词汇来认知颜色吧?更何况这些颜色怎么翻译合适呢?<h3> 所以作者是想通过不同的红色、不同的蓝色、不同的绿色来阐述一个更为重要的,关于颜色的概念?<br></br>看到这里,我确信我天真了。<strong>我根本没有看懂这本书。</strong>于是我立马停止审稿,也先放下了快要背过的原文(这个原文为啥这么容易让人上头好背呢?)去找资料,看看作者创作本书的核心目标和设置安排。我找到了作者的创作手记。然后我惊呆了,敬佩作者严密的逻辑、伟大的尝试以及对妙趣横生的动态学习法的完美示范。作者对这本书的创作手记标题就写明了理解这本书的两个关键点<strong>“图画和韵律”</strong>。创作本书的逻辑就基于“图画与韵律、规则与限制”。整个一本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认知系统,严密到,其中的每一个单词都无法被替换。所以中文里最关键要确保的,是这个词翻译时的<strong>属性正确</strong>。以这一页为例: 为什么两个正方形一个要译为红色,另一个要译为正方形。那就得看这个元素在这一页呈现的是什么属性。翻译成红色是因为前面一页这个元素是“正方形”,后面这个元素再出现,译为“玫瑰”,所以这一页,它的翻译按规律必须呈现颜色属性。另一个棕色的正方形,在前面出现的时候是“小熊”,再后面出现时则呈现了颜色属性棕色,所以这里,它的属性必须是形状。中文版翻译里最不能更改的,就是这个“属性”。不仅仅是很容易认知到的,内容呈现在按照“事物—形状—颜色”的规律在变化。就是“颜色”这个单个的维度,也在随着页面的翻动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的色系规律。不仅如此,原文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形成回环往复的洗脑模式,也都是源于作者基于语言发音规律的设置和巧思,是作者尝试了千百次选出来的图形、颜色、变化规律与单词。每一组词语都遵循着相同的音节和重音节拍模式。一个单音节的“形状”词,将会与一个单音节的“颜色”词和单音节的“事物”词构成同一个集合。因此,黄色(yellow [ˈjeləʊ])的圆形(circle [ˈsɜːkl])可以变成狮子(lion[ˈlaɪən]),但不可以变成太阳(sun [sʌn])、月亮(moon [mun])或蒲公英(dandelion[ˈdænd(ə)lˌaɪən] ),因为音节数或者重音位置不统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规则,书中没有出现绿色(green)的圆形(circle)、蓝色(blue)的三角形(triangle)或紫色(purple)的正方形(square)这样的组合。但有一点我以前竟然从来没有注意到:构成彩虹的七种基本颜色中没有一个是三音节词。(不信的话,可以试着想想看。)可是,没有“三角形(triangle)”或“长方形(rectangle)”,怎么写一本关于形状的书?!所以我也用了几个三个音节的颜色词:金黄色(goldenrod)、翠绿色(emerald)、紫红色(magenta)、靛蓝色(indigo)。——摘自作者创作手记作者卡特的创作手记清晰地解答了我对这本书的所有疑惑。作者在书里建构的“规则和限制”属于“道”的层面。相比于之前侧重于概念认知本身“术”的呈现,这本书的有机性和格局都远远超过一般幼儿益智图画书的范畴。它的乐趣在于动脑,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甚至是成人,都能够在和本书的互动里找到思考、探索的乐趣。这种精妙的思考和设置,得益于卡特·希金斯十多年的图书馆员经验。她将形状、颜色、图案这些数学概念,以动态的方式串联起来,并融合语音韵律规则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成了完整的规律变化。孩子们在朗读、分辨、思考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仅认知了方位、颜色、形状这些知识,更是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思维力,提升了观察力、语言能力、创意思维的能力,真正能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探索的无穷。贴心的卡特还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置了游戏引导手册,对认知能力不一样的孩子,这本书的玩法不同。可以简单的认图形、数图案、分辨颜色,也可以探索内在的逻辑,开放思考属于自己的规则。分级指导的游戏册也为幼儿园老师、绘本馆工作者、图书馆员和家长们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引导是开放的,卡特随时随地都在鼓励小读者进一步思考,并能自己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游戏或作品。<h3> <p class="ql-block">所以为了鼓励有能力,喜欢探索、动脑、思考的小伙伴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中文版附加了英文原版的内文,以及作者这篇详细的创作手记。无论你多少岁,能在这一本书里收获多少,都能够有一瞬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思考的精妙和创造的欢乐。鸣谢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徐德荣 朴思蒙本文作者:孙金蕾</p> <p data-mid="" mpa-is-content="t">草莓下面是个圆</h3></br><strong>概念串联、动态认知,体会动脑的乐趣!</strong><strong>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属性,带宝贝开启多维思考的大门</strong><br></br><strong>适读年龄:0-3岁</strong><h3><a data-miniprogram-appid="wx3fc9671963892930" data-miniprogram-imageurl="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68jxbars2tCzV6qicSTZSHUtRgxlKvemDCzxotfGTQ6AOjWzHBREibpjftCHes7HMAzUaibsYJXicMIMoV93HSiaTNQ/640?wx_fmt=png" data-miniprogram-nickname="京东图书" data-miniprogram-path="pages/product/product?wareId=13725247"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p class="ql-block">【美】卡特·希金斯 著/绘</p><p class="ql-block">代冬梅 译</p>

认知

颜色

本书

作者

概念

方位词

原文

思考

翻译

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