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童年

西藏老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老子的童年</i></b></p><p class="ql-block">从一张照片说起</p> <p class="ql-block">60多年前,在一栋土坯房前,在一面高高垒起的“干打垒”墙前,几个灰头土脸的孩子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所在地址:西藏交通局驻青海省格尔木汽车四队家属院。</p><p class="ql-block">照片由照片中那个有些“傻乎乎”的小姑娘保留下来。而我,照片中那个高个的男孩,在照片拍摄的五十多后,终于和这相片相见。</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风烟在我们的童年,迅猛地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潮。我们的父辈,从朝鲜战场归来。整建制援助西藏,来到戈壁滩上的格尔木。那是他们风驰电掣的年华,他们驾双翼的神马,奔驰在漫漫青藏公路。他们是援助西藏支援边疆建设的一代枭雄。他们昼夜不停地从青海风尘仆仆赶往西藏班戈硼砂矿,装车后,马不停蹄地返程,最快起速度地赶到甘肃柳园火车站。这一车车硼砂,是国家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偿还给那个大国的物质。</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有志气,父辈们继续着昂扬斗志。为国分担,为国分忧。在抢运硼砂的大会战中,他们几个月不回家,甚至来不及看看妻儿老小。我们这些童年时光就这般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氛,一俟有谁的父亲出车归来,我们都会万分惊喜。</p><p class="ql-block"> 家属院位于河西一片凄凉荒野,几乎每夜都有狼来拜访。为此,才修建了高高的干打垒墙,一是春季防滚滚而来的风沙,戈壁滩上,风沙起时,漫天灰暗,呼啸而过。二是防野狼伤人,有时会有狼结伴而来,伺机而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和小伙伴,常常用灰白色的土块,在墙上画上一道道的绳索状,据说,这可以吓唬🐺狼不敢造次。</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父母初到戈壁滩时,住在⛺️帐篷里。风沙凶猛,半夜风急,竟能吹翻⛺️帐篷。入住干打垒土坯房,就是幸福的大事件了。</p><p class="ql-block"> 到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反击战打响。父辈们又上战场,运送战事物质。我们在昆仑河边,第一次见到威猛的坦克车。父辈们又开始了人停车不停的抢运,俩人一台车,轮流开,轮流在车上稍事休息。这时,为了车辆的正常运转。车辆修理也搬到了路上,更难见父辈们身影。</p><p class="ql-block"> 当年,硼砂运输大战时,父亲千里奔波。我的母亲临产,她一个人顶着漫天飞雪,前往基地职工医院。路上,三弟出生了,出生在戈壁滩上。三个月后,父亲归来。宣为三弟起名:王昆。生在昆仑山下的小子。</p><p class="ql-block">在艰难困苦的童年时光,我们经历了风霜雨雪之四季。在食物缺乏的日子里,吃过戈壁滩的野驴肉、野马肉、狗🐻熊肉。有叔叔伯伯出车带回一棵白菜,几个土豆,豆角茄子,都令人惊喜万分。而且会分享给左邻右舍。开春后,西大滩冒出了野菜,也就是蒲公英嫩叶。家属们便踏露采摘,洗干净了,用盐桥挖回的大块盐巴化的盐水沾沾,已经很满足了。就在那时,我们依然走进了基地子弟校,度过没有“小船儿荡起双桨”的求学时光。当格尔木的街头,有了一家餐馆时,我们伙伴们相约,傻傻地在那餐馆前张望。兴奋地、小声地说,这飘来的香味,肯定是红烧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风沙漫漫,铁血年代。我们由此继承了这铁血精神,骨子里渗透着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超赞地“藏二代”的历史存照。</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有此存照,幸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照片上那个傻乎乎的小姑娘和我在成都街子古镇,穿开档裤长大的发小聚会时合影。</p><p class="ql-block">不用解释,这已经是多少多少年以后了。我不曾想到过有这一天,这是怎样的机缘巧合呢?不得不有命中注定和命运使然的大大的感叹惊讶!这一生,当然注定了“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一番豪猛和悲伧。自打那河西戈壁荒野,那简易的干打垒土坯房始,伴随着共和国西藏交通建设,成为新的西藏交通人,站立到“藏二代”的行列中。这几十年风云际会,这般从儿时少年来的激情,依旧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儿子的童年</i></p> <p class="ql-block">儿子的童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汹涌。从那时始,有了“八零后”这般称呼。</p><p class="ql-block">立此存照。</p><p class="ql-block">可见那电风扇,尤其是收录机走进百姓家。或因为有母亲的传承,加之收录机的音乐诱惑,他多少有几分歌唱之功。</p><p class="ql-block">儿子出生在跑马溜溜的康定城。童年时在爷爷奶奶身边,还有叔叔们的呵护。那个地方在四川,仍然是西藏驻外省之地。称为:西藏交通厅昌都运输公司驻四川天全汽车二队。儿子成长在一个典型的交通工业运输的家属院。那个院子,座落在离县城不远,一个叫沙坪的村庄。大岗山下,青衣江畔。那就是他们在青衣江岸的留影,转眼也过了三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我从拉萨休假回到天全,兄弟间合影,儿子居中。那一台黑白小电视,尽显时代的光辉。在儿子的童年,《西游记》成为他的第一教科书。只要有《西游记》播出,必看无疑。待他到拉萨上学,也是情有独钟。即使是播出藏语版《西游记》他也热情不减。这大摡也为他后来可流利的使用藏语交流,奠定了一些基础。</p> <p class="ql-block">“八零后”的青春,自有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且不乏“藏三代”的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先后在重庆、成都西藏中学学成,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历经许多折腾至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孙子的童年</i></b></p> <p class="ql-block">孙子年四岁有余,恰逢大疫三年。在拉萨去年的夏日时光里,因防疫所致,禁足在家一百天有余。好在有一小院,几分绿地,楼上楼下亦可释放童真天性。毕竟,疫情的日子,让小小年龄,多了几分沉着。拉萨百日解封,他随母返成都。行前,这一身行头,也许会成为他童年最富特定意义的纪念。</p><p class="ql-block">在机场候机时,竟也是不卑不亢,有沉稳之势。</p><p class="ql-block">这个童年,算非凡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