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国邮政拟于2023年9月3日发行《太行山》邮票,全套6枚。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境内的白陉古道。在巜太行山》邮票发行倒计时100天之际,为了新邮首发积累素材,决定当天组织会员徒步白陉古道,寻找邮票原地,彰显太行集邮特色。</b></p>  <p class="ql-block"><b>本次活动被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刊《中国集邮报》新闻部选用并在第二版刊登。</b></p>  <p class="ql-block">当天陵川电视台陵川新闻进行了报道。</p>  <p class="ql-block">点开可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b>陵川融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太行山另外一枚邮票原地王莽岭也举办了活动。</b></p>  <p class="ql-block"><b>之后,太行晚报,晋城新闻网也进行了报道。</b></p>  <p class="ql-block"><b>本次活动详细过程开始:</b></p>  <p class="ql-block"><b>前期的筹备还是必须做的,联系原地邮局(因为星期天休息),向省公司申请报备刻制风景戳,设计、印制纪念邮简,刻制纪念戳,联系景区,联系大巴,活动音箱等等,并在活动前一天专门前往黄围山景区查看活动举办场地,注意事项等等,这次活动得到黄围山景区丁利方总经理的大力支持,免去了门票和景区小交通,再次感谢。</b></p>  <p class="ql-block"><b>前期工作这么充分,本应该拥有一次愉快的活动,但是天公不作美,活动前一天晚上就下起了蒙蒙细雨,看预报当天还可能有中到大雨,在出发前半小时,还在讨论是否更改时间,经过商量决定顺其自然,既然确定了,就尽量把活动完美进行下去,即是阴沉沉的天空也阻挡不了我们对太行山的向往。</b></p>  <p class="ql-block"><b>出乎预料的是大家还是很给力的(一直担心天气情况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退出),虽然下着雨,可是没有一个人缺席,大巴车开到泽州路营业厅门口时,大家已经在等待了。7点,大家一起乘车前往陵川县黄围山。</b></p>  <p class="ql-block"><b>一路上,心里不断的祈祷,愿天气可以好转。车快到黄围山,不知道是我的祈祷应验了,还是老天爷被我们的诚意感动了,雨竟然停止了。车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沿途可领略连绵起伏的山峦风光,雾逐渐散去了许多,一眼望去,雾和人在同一高度,云雾飘渺,层峦叠嶂,仿佛身在天外,人在云中。</b></p>  <p class="ql-block"><b>车刚到景区,就看到丁利方总经理已经在门口等候,下车简单问候之后,让已经先期抵达的高平邮友登上大巴一起来到活动现场,雨后清新的空气,弥漫了整个景区。我贪婪的呼吸着雨后的空气。放眼望去,眼前的黄围山这就像一幅幅巨大的画卷,那么宁静,那么安逸。</b></p>  <p class="ql-block"><b>9点半,仪式正式开始:</b></p><p class="ql-block"><b>黄围山秦家磨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办侯亚萍担任活动主持人。</b></p><p class="ql-block"><b>春未尽,夏初临,风与晨辉,五月已归。在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相聚在“太行明珠、百里画廊、仙境黄围”,举办大美太行  仙境黄围《太行山》邮票发行倒计时100天暨“白陉古道风景戳”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由晋城市集邮协会、太行集邮研究会、陵川黄围山秦家磨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b></p>  <p class="ql-block"><b>她首先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领导和嘉宾:</b></p><p class="ql-block"><b>山西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晋城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太行集邮研究会会长孔启军</b></p><p class="ql-block"><b>陵川黄围山秦家磨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利方</b></p><p class="ql-block"><b>中国邮政集体陵川县分公司副总经理宋琳琳</b></p><p class="ql-block"><b>晋城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太行集邮研究会副会长李建民</b></p><p class="ql-block"><b>山西省集邮协会理事、太行集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晋保</b></p><p class="ql-block"><b>高平市集邮协会秘书长、太行集邮研究会副会长马继青</b></p>  <p class="ql-block"><b>之后:陵川黄围山秦家磨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利方先生致欢迎辞。</b></p>  <p class="ql-block"><b>接着:晋城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太行集邮研究会副会长李建民对活动做介绍</b></p>  <p class="ql-block"><b>第四项:山西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晋城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太行集邮研究会会长孔启军介绍了《太行山》邮票申报过程及太行山邮票发行将对晋城产生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第五项,由中国邮政集体陵川县分公司副总经理宋琳琳发言</b></p>  <p class="ql-block"><b>仪式现场展示了当天启用的“白陉古道”风景戳和配合为这次活动印制的纪念邮简和纪念戳,这些戳记的启用,不仅丰富了集邮爱好者的收藏新途径,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白陉古道的知名度,将助推扩大仙境黄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仪式最后,嘉宾及会员到背景墙签字留念。</b></p>  <p class="ql-block"><b>集体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b></p>  <p class="ql-block"><b>仪式结束后,大家步入景气参观。</b></p>  <p class="ql-block"><b>黄围山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南25公里处。大起大落的地形造就了其雄浑、奇异的风光。</b></p>  <p class="ql-block"><b>黄围山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陵川县古八景之首的“黄围灵湫”即指这里,同时也是陵川县古代八大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赏价值的风景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b>步入景区,抬头仰望,一片庙宇依山傍崖,身居山腰;远观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彩旗飘舞,红灯高挂。循石阶而上,穿庙门而入,眼前甚为开阔,外观狭小的庙内竟别有乾坤。</b></p>  <p class="ql-block"><b>灵湫古洞从唐代就开始开发,建寺筑宫,形成了长达1400年的洞庙开发模式,这在我国北方极其罕见。洞前建筑由上下宫院组成,下宫院已残,上宫院高五层,二者通过石拱梁通道相连,基本保存完好。该寺院因山就势,高低错落,善于利用地形和空间,建筑很有特色。五层建筑不多见,雕刻精细,建筑标准高,气势恢宏。</b></p>  <p class="ql-block"><b>洞内面积5000平方米,洞内石笋、石钟乳栩栩如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天然溶洞之一。特别是洞内的石笋唐雕,是迄今为止,国内洞穴中唯一的古代石笋造像。</b></p>  <p class="ql-block"><b>网红秋千的出现让大家找到了小时候荡秋千的美好回忆,大家站成两排双手拉着绳子,“1、2、1、2....”随着口号一起往前用力,秋千在大家的共同使力下越荡越高。感受着风再次吹拂在脸上的感觉,听着旁边的喧闹,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心中蔓延。童年的回忆让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回到那个能放肆的笑大声尖叫的无忧无虑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b>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相互交流沟通,游山玩水,不仅愉乐了心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色美景,更重要的是联络了感情,增长了邮识,增进了邮谊。</b></p>  <p class="ql-block"><b>11点半,大家统一坐车前往景区饭店用餐,之后来到会议室,在给所有会员赠送的纪念邮简上加盖风景戳,纪念戳,日戳,一个都不少。本纪念邮简是提前写好地址,贴好邮票,盖上今天启用的风景戳、纪念戳和白陉古道原地邮局横水河日戳,最后,贴平信条后免费实寄给所有会员。</b></p>  <p class="ql-block"><b>中午1点多,此时天气阴霾,怕天气有变,敦促会友们尽快做完封片,抓紧时间出发,下一个目的地,也是今天的重头戏,白陉古道的七十二拐。</b></p>  <p class="ql-block"><b>去年,因邮票图案顺序问题,我曾经专门拜访过晋城民进副主席王国亮老师,当天,他专门介绍给我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论证他专门写的关于“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这首曹操的诗句主要描述的就是太行八陉。之后,更让我对太行八陉充满了向往。</b></p>  <p class="ql-block"><b>白陉古道是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到河南辉县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走白陉古道必经“七十二拐”。</b></p>  <p class="ql-block"><b>七十二拐是通往双底村的“之”字行盘山道路,是白陉古道风景的精华所在。七十二拐是在山顶通往山下双底村的陡峭山崖或山坡上,凿就一道“之”字形古道,每走十多米就呈“之”字形拐弯,坡度很缓,无论是人担马驮到山顶都不至于感到十分的疲惫。从崖底到山巅,共有七十二拐,全程2.5公里,相对高度达到400多米。在1972年十里河公路修建之前,白径古道的七十二拐是这一带进出山西的唯一道路。</b></p>  <p class="ql-block"><b>白陉古道荟萃了太行山水精华,集奇、险、俊、秀、幽于一谷,号称“太行之魂”。</b></p>  <p class="ql-block"><b>高高的、长长的石阶不能阻挡邮友们的脚步</b></p>  <p class="ql-block"><b>大家结伴,行走在山间丛林之中,愉悦畅谈,欣赏山清水秀,畅谈邮中趣事</b></p>  <p class="ql-block"><b>一条汩汩流淌的水渠与古道并行,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小红旗渠”</b></p>  <p class="ql-block"><b>远处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此起彼伏</b></p>  <p class="ql-block"><b>远眺烟氲笼罩,近瞧绿波荡漾,好一幅烟雨画卷</b></p>  <p class="ql-block"><b>天已飘起零星的小雨点,雨后的草木更加清新苍翠,茂密的绿植与人体有机结合为一体,显得那样和谐美丽。</b></p>  <p class="ql-block"><b>大约半个多小时后,走到这次的目的地七十二拐,开始了古道徒步穿越之旅,沿坚硬的石头路绕山而行。此时已是小雨淅沥沥。</b></p>  <p class="ql-block"><b>陡峭山崖或山坡上,凿就一道“之”字形古道,每走十多米就呈“之”字形</b></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气喘吁吁,上到半山腰时,放眼望去,到处是绿郁葱葱的森林植被,和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看到这样的景色,不由想起了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b>我们沿着白陉古道,踏着幽光发亮的石头路,一路欣赏变幻万千的秀美风光。</b></p>  <p class="ql-block"><b>看着一块块被来往行人磨得溜光的青石,有的青石上还留有马蹄踩踏形成的印迹,透过脚下石板上深深的马蹄状窝坑,仿佛听到了远古骡马驮队的铃声,愈感白陉古道历史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雨时小时大,时下时停。脚下流光的青石经过雨水的湿润,洁净如洗,绿色的植被与会友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因为下雨的原因,脚下的石头比较滑,使得团队中的几位年龄偏大的会员体力不支,汗流浃背,走路明显吃力,几位年轻会员看到主动搀扶着,歇歇走走,不让一人掉队,此情此景,这温暖的场面让我从心里感激大家的相互帮助,让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进一步升华。</b></p>  <p class="ql-block"><b>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勇往直前</b></p>  <p class="ql-block"><b>雨中穿越,别有情趣</b></p>  <p class="ql-block"><b>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徒步穿越,我们走下七十二拐,出了“晋门”到达了山脚下的双底村。</b></p>  <p class="ql-block"><b>白陉古道,景仰她,敬畏她。这是因为,这条在历史长河中穿行了2500多年的白陉古道,是路的先驱,路的精髓,路的灵魂,也是自然禀赋与太行人文精神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一次难忘的活动,可能给人生留下些难忘的络印。也许途中的经历几秒钟就能让你怀念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感谢我们的活动记录秦晋江老师,全程把我们这次黄围山美好的自然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留下了精彩的爽间。</b></p>  <p class="ql-block"><b>因为照片原因,导致总结有点晚了,望谅解,希望所有会员继续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一起让太行集邮研究会走的更长、更久。邮友们下一次,洛阳,再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