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来客的美篇

黄山来客

话说烔纺——曹万胜 <p class="ql-block">  曹万胜是我的学长.师兄.邻居。年轻的时候,1.75米左右的身高,标标准准的身材,浓眉大眼,温文尔雅,大帅哥一个。</p><p class="ql-block"> 他是当时巢县一中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生,与大学仅一步之遥。</p> <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程桂宝,刘德明</p><p class="ql-block"> 中间左起洪求文,曹万胜,汤文强</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刘守炎,刘纯成,黄书志,</p><p class="ql-block"> 郁正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九月于合肥)</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下半年开始,工矿企业开始从社会招收工人,主要对象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曹万胜和我先后招工到巢县染织厂,分配到烔炀纺纱车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烔纺,人才荟萃。招收的青年工人大部分是知识青年,还分来了一批大学生。青年工人中有许多高中生,巢县一中的就有黄长安,王大真,班蓓,黄蔚霞,晏明霞,黄世金等。还有上海的知青王振明,胡俊芬也是高中生。一批有文化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成了烔炀镇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烔炀纺纱车间,是一个分厂的架构,内有清花车间,梳棉车间,粗纱车间,细纱车间,还有摇纱,打包。</p> <p class="ql-block">  分到烔纺车间的青年工人,女同志基本上都是挡车工,男同志大部分都从事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俗称保全工。曹万胜和我都分到梳棉车间,分到我们一个车间还有刘守炎,罗长征,江传全,郭文年,汪永和等。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宣一清",是无锡轻工学院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烔纺车间当时刚刚上马,机器设备没有完全到位。梳棉车间只有四台英国产"道勃生"式梳棉机,直到1972年从安纺二厂调入八台青岛产1181C型梳棉机,才形成了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工人,都是新手,不懂技术。厂里从安纺二厂请来了工程技术人员帮助、指导我们安装机器,调试设备。</p><p class="ql-block"> 我们梳棉车间来了俩位师傅,一位是王子璋,一位是俞锡根,是王的助手。王子璋,四川人,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曾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过。他的理论功底深厚,实际操作技术出类拔萃,是全能型人材。平时他戴着一付厚厚镜片的眼镜,很少说话。但在工作中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一副凶巴巴的样子。我们对他既敬畏又害怕,背后有人喊他‘’太君‘’。</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安纺师傅的指导下,给机器零件除锈,涂漆,再进行组装。</p><p class="ql-block"> 棉纺机器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梳棉机更是如此。在做好地平的基础上,首先要较正整个机框水平。</p><p class="ql-block"> 锡林是整个机器的核心,它是铸铁件,直径通常在1280——1300m/m之间,幅宽也1000m/m左右,是个庞然大物。虽然它的转速每分钟只有350转左右,可是表面速度惊人,惯性大,产生的离心力也很大。所以要在静态条件校好平衡,再在动态条件校好平衡,使其在运转过程中不偏心,确保机器安全有效地运转。</p><p class="ql-block"> 校好平衡以后,在动态过程中用机器把锡林的表面磨光磨平,再包好针布。整个过程非常严格复杂。</p><p class="ql-block"> 梳棉机的隔距校正,也是安装中的重要环节。锡林与道夫、刺毛辊、盖板、大漏底、前后罩板之间的隔距都是在1"/16——1"/32之间(1"/32约等约公制0.08m/m),准确地校好这些隔距,才能保证机器安全运转,保证产品质量。这项工作在大型工厂如安纺二厂通常都是由负责机器安装的一号工(队长)和二号工来负责完成,可见其重要性和难度。</p><p class="ql-block"> 在安装机器过程中,曹万胜脱颖而出。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基本能看懂图纸,并很快地掌握了工艺标准。</p><p class="ql-block"> 安装机器是很辛苦的,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要有耐心,轫性。曹万胜做事的耐心和轫性比我们都好,同时每做一件事,他都注意观察,在那里思考,想好了再做,用心去做。好象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技术人员的潜质,什么东西都比我们学得快,做得好。</p><p class="ql-block"> 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师傅的信任,开始把部分重要的工作交给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于昆明市云南陆军讲武学校)</p><p class="ql-block"> 锡林的前后二个部位都有罩板,一个叫后罩板,一个叫前罩板,前罩板又分为上、下二部分。罩板和锡林的隔距校正,在所有的隔距校正中难度最大,堪比细纱的敲罗拉。师傅经常将一处罩板交给曹万胜校隔距。</p><p class="ql-block"> 曹万胜不急不燥,耐心在那里做。罩板的隔距往往是左边校好了,右边又走动了,上口校好了,下口又发生变化,反反复复。为了调整好隔距,在锡林和罩板结合部有时需要靠垫东西或纸片来调节,纸片的长短大小厚薄都有影响,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达到标准。遇到罩板变形时,还要敲,用刮刀刮。</p><p class="ql-block"> 校好一块罩板的隔距有时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是对人的耐心和意志的极大考验。</p><p class="ql-block"> 刮步司又是梳棉机安装另一个重要环节。锡林轴下面的步司是铜的,它承载着锡林。锡林不仅要自身运转,还要将其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整个机器所有需要运转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按照工艺要求,锡林轴与步司的接触面呈‘’工"字形,成点状组成。一只步司要反反复复地刮,反反复复地修,精雕细琢。刮好的步司要用测微片检测,合格后试车,步司不能发烫。</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工作总是师傅亲自操作,并反复教导我们,刮步司是个细活,要有‘’绣花的功夫"。绣花的功夫,可能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吧。</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们跟着师傅做一些辅助工作,慢慢地大家跟着师傅学习刮,每次总是曹万胜先试,在技术的道路上他总是走在我们前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一批刚刚从农村走到工厂的年轻人,思想单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都一门心思想学好技术,个个你追我赶,暗暗较劲。师傅要求我们要学好基本功,掌握一些钳工技能,如锯,锉,铲,刮……,这样才能精准把机器安装好。但是想把一个铁件锯直,锉平,决非易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都找一个废旧铁件在那里练,甚至中午不休息都偷偷摸摸地到车间里练。曹万胜老道得很,总是闷头闷脑在一边锯,在一边锉,他那锯、锉的水平,比他强的人真的很少。</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还在练基本功的时候,曹万胜在车间的角落又悄悄地读起了《梳棉工艺学》,学习起了理论,不声不响地向前走。说实话,我也在读《梳棉工艺学》,但那是囫囵吞枣,对于画图更是一窍不通,与曹万胜相比,只能望其项背。</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一群年轻人在一起经常欢声笑语,有时也互相调侃,打趣插诨,于是就有了许多美丽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宣一清,大腹便便,又是大学生,"锡林"这个梳棉机上的最大的桂冠顺理成章落在他的头,称之为"宣锡林"。</p><p class="ql-block"> 汪永和,走路总是慢达达的,有时还自言自语,三拳都打不出一个慢屁来。蜗牛般爬行的盖板非他莫属,叫他"汪盖板"。</p><p class="ql-block"> 刘守炎,风风火火,精干利索。脸上总是冒出一些不听话,按捺不住寂寞的络腮胡子。锋利的,浑身是刺,转起来寒风索索令人生畏的"刺毛辊"就赠给了他,称之为"刘刺辊"。</p><p class="ql-block"> 黄书志,本人年轻时一头时髦的卷发,盖板上面有一个转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的"螺旋毛刷"就成我美丽的雅号,"螺旋毛刷"。</p><p class="ql-block"> 曹万胜,"曹道夫",名符其实,众望所归。道夫,只要机器一转动,它就不紧不慢地跟着转起来,接受锡林输入的棉网,任凭斩刀吧嗒吧嗒地在它身上狂飞乱舞,硬是眉头不皱,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默默前行。</p> <p class="ql-block">(左起曹万胜,黄书志,王治秀,万群,司有英,温忠华,2012年于巢湖)</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期间,为了提高保全工的业务素质,厂里派出了一批人去外地大厂学习培训。曹万胜曾先后二次去合肥,分别在安纺一厂和安纺二厂接受培训。在安纺二厂学习期间,技术日臻成熟,已经能胜任一号工(平车队长)工作,并学习了整个梳棉平车工作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包针布工作。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了时任安纺二厂的技术员杨锡昌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时它突然还会拐一个弯。我们这一代人就一直走在这条路上。</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底,烔炀纺纱车间停产了。如果烔纺车间生产能一帆风顺,如果当时能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曹万胜完全可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技术人员,因为他天生就是搞技术的料。但是,没有如果,一位优秀的,学了那么多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就此止步。</p><p class="ql-block"> 命运往往提弄人。一九六六年曹万胜高三毕业,正准备参加高考,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现在本来有希望在前进的道路再上一层楼时,又出现了拐点。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p><p class="ql-block"> 曹万胜 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整整八年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烔纺!</p><p class="ql-block"> 烔纺车间下马后人员全部调到总厂(巢县染织厂),陷入了无房住,工作难的境地。我们当中有许多男工竟然被分配到织布车间去挡车,曹万胜也是其中之一。这种安排令人啼笑皆非。纺纱和织布虽然它们有着关联,可毕竟它们有各自的专业属性,就如同医院的内科和外科。</p><p class="ql-block"> 好在时间不长厂里就作出了调整。曹万胜被调整到了漂染车间。一位六六届高中生,一位有着良好的机械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人材,再也没有机会在梳棉车间贡献知识力量,施展拳脚。</p><p class="ql-block"> 就在人们为他扼腕叹息时,不善言辞的曹万胜却神安气定,一脸云淡风轻,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默默地接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看透了人生,看淡了生活。他默默地做好属于他的那份工作,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 垂钓成了他的爱好,没事时就抱着渔杆坐在环城河边,看秋月,看春风,悠然自得。归来之时,有鱼乐乐呵呵,无鱼也不垂头丧气。</p><p class="ql-block"> 不善饮的他,有时也小酒一杯,喝得红光满面。</p><p class="ql-block"> 不喜烟的他,有时也叼上一支,沉醉在云山雾海的仙境里。</p><p class="ql-block"> "人间日月急如风",蓦然回首,我们这些昔日的俊男靓女都满头银丝白发。曹万胜也越过古稀走向耄耋。冬不严寒,夏无酷暑的春城成了他的归宿。含饴弄孙是他的最大乐趣,垂钓还是他保留节目。闲暇的时候,仍约三五好友去湖边坐坐。</p><p class="ql-block"> 平静的生活,平静地过着。青山依旧在,"万胜"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31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