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情不变, 往事历历印心间, 风采恰似光照耀, 驱我行修至晚年!

留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 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 语 文 老 师 的 风 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俊芳</span></p> <p class="ql-block"> 高山难移, 碧水永流,</p><p class="ql-block"> 师之风采, 驱我行修,</p><p class="ql-block"> 师之表率, 心中永留!</p> <p class="ql-block"> 我爱语文,以及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也选择了语文,与我的语文老师对文章分析,讲解所折射出诱导之风彩,是有着直接关联的。</p><p class="ql-block"><b> 一,严求预习</b></p><p class="ql-block"><b> (老师的教学理念)</b></p><p class="ql-block"> 于一九六二年九月考入平遥中学初八十六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初一下半学期,班主任及语文课由杨汝铭老师担任,直至毕业。</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身材中等偏高,浓眉大眼,眉宇间透着一股清隽,眼珠黑黑的,看着,就觉智慧满满,脸微方圆,一搭话总微笑,笑起来很覚得憨实,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可近!</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已初中,仍然带着不少稚气,只要杨老师一上课,就给教室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肃穆。记得老师上第一课时,先讲了些基本要求,又简单讲了个高年级大哥哥自觉学习的故事,导入课文。课文下面的注释挨个儿提问,有时抽答,有时举手答,也有混声答的,(这是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是可以打开书看着回答的)。由提问进入难点讲解。所谓难点,即课文中生辟的字词。这节课,很紧张,也挺活跃的。结尾,老师告诉我们,这,只是示范,以后,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最基本内容都预习好,即字词的读音,意思等,然后郑重其事说"老师可是要提问的喔,这叫‘预学′,预学,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每位学生的′记忆,理解,自立′能力的考察,也是为学好语文扫除障碍的首要一步,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以后的学习顺势而行,会轻松许多!"最后提了几条命令式的求:"凡是课文下面注释里有的,一定要预学解决,还不懂的可提前求助,老师只负责查问,解释。"然后是发号施令:"老师在分析课文以前,可先要提问的喔"语气很亲切,言辞却特别强硬。紧接着,老师便开始了他的心理攻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从小学会自己把控自己,当祖国需要时能拿得出……学生期一定要打好基础!同时还告诉我们,学语文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调位,不能等、靠、要,应主动抢(抢着学知识),夺(争分夺秒),钻(深钻细研),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杜甫早就告诫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痳,就是要在这“破"字上下功的。</p><p class="ql-block"> 老师是这样说的,以后的教学中也是这样恪守着。</p><p class="ql-block">一段时日,那些常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人基本过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二,一节课 </b></p><p class="ql-block"><b> ( 忘不了的课堂分析)</b></p><p class="ql-block">  那次,讲到了《春》。 </p><p class="ql-block"> 遵循先道,程序到了分析课文。</p><p class="ql-block"> 老师先请一位男同学诵读第一段,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但,语速如流水,语气很平淡,一口气下来了,老师平平的问:“读完了?“</p><p class="ql-block"> "完了”此时,满教室是诧异的目光。</p><p class="ql-block">看到学生们如此不解,老师则示范性地将原段重读了一次。老师虽用的是平遥普通话,但那种声音,那种情调,感染了全教室,同学们静静地,静静地听着,眼睛盯着老师,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有何感老师象是自问自答“读课文,特别是这诗一样的散文,一定要走进文章里……”诚然,从第一次上语文课开始,老师总强调,要用心读课文,边读边思,要思之为什么这么安排,这样的安排起到怎样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类型多了,无论是记叙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无论纯记述还是夹叙夹抒夹议,都得置身于文里。只有对文章内函深深理解,才可嗅到文中之味,学到文章的真缔,才可到达理想的高度!学,是为了写,写要写出理,如闻其声,如見其形;表,要表出情,应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p><p class="ql-block"> 接着,老师开言了:"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三个盼望着,语音,要一个比一个高;语调,要一个比一个重;语气,要一个比一个强!这样,才可把对美好的春的盼望之情表现出来,感同身受嘛!接着抬高声音说“同学们,仿读一下,体会体会”</p><p class="ql-block"> 霎时,教室里,许多蜜蜂嗡嗡嗡的,响作一团!</p><p class="ql-block"> 此间,老师还在点拨,要充分展开想向的翅膀,表达"急切盼望的心情与语调!</p><p class="ql-block"> 倾刻,声停音静,老师又启发“这是在写什么呀”</p><p class="ql-block"> "“盼望春天一一”</p><p class="ql-block"> “对,盼春”老师板书“盼”字,然后在盼字后面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边问“为什么会这么急切地盼春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春天美!"</p><p class="ql-block"> "对,春天一派生机,给人以心情舒服,敞亮。"接着又问"美在哪些方面呢?"话题一转"看下文"</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又提示"把自己放到课文里去读,然后回答!"</p><p class="ql-block"> 又是好一阵嗡嗡嗡嗡。音,停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一下呢?"</p><p class="ql-block"> 好几位同学抢着要答,老师指定了一位,</p><p class="ql-block">……通过几位同学互相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p><p class="ql-block"> "春草,</p><p class="ql-block"> 春花,</p><p class="ql-block"> 春风,</p><p class="ql-block"> 春雨“老师边板书边说,“以及春舒,老师总结说,这叫作绘春景"说着,把"绘“字也板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后面是齐读"春天象……"读完,老师领着大家总结了全文:盼一一绘一一赞,作者就是这样,回答问题式的,构思了全文!</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师又引导分析了几处妙:</p><p class="ql-block">如,一,"瞧去与看去,望去在文章情感表达上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二,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想向引导,</p><p class="ql-block">三, 叠词"偷偷的,嫩嫩的"之作用;</p><p class="ql-block">四,比喻短句"红得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的排比作用以及其所用的联想笔法所起的形象,生动,具体之妙处;</p><p class="ql-block">五,"闭了眼……"一笔所表达之意等。</p><p class="ql-block"> 分析几处妙笔后,老师又引回到"春天像……嬰儿,像……小姑娘,像……青年"三小段的表达之妙:</p><p class="ql-block">充分用“想向加联想,使结尾更富有画面感,更能体会到春的活力,加大对春的期望值,从而加深对主题表达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当讲课就要结束时,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把"盼,绘,赞"写在这条线上,说:“这叫一线贯串,看似形散,而紧扣这条线一一春,实则神不散,这就是散文的组材构思一一线索。"</p><p class="ql-block">……总之,老师的教学,别有一番风味,教书,以教方法为主,育人,体现在教书过程中的枝枝节节:学生自己能做到的,引着做,逼着做(软逼);需要提升的,非常用心细致地导你去思,去想,直至总结出来。以达到:认识有提高,学习有味道,从而激发你思想上的向进,思维上的条理,以此增强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以后,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用的是循循尚诱的输导法,相比那生搬硬套的填鸭式,让人越学越爱学,可谓生发情趣无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三,好编导</b></p><p class="ql-block"><b> (多才多艺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才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在我们学校,也是小有名气的好编导。</p><p class="ql-block"> 平遥中学,年年庆祝校庆,在校那几年的庆祝晚会上总能看到杨老师亲自编写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六三年,我班支农下乡是到常村,在和当地联欢会上,就有杨老师和当地返乡青年合编的表演唱"说起俺下乡的收获大"(用的是轰动一时的′李双双‘的乐曲),受到了好评。参加了校庆晚会的演出后,校党委,团委均以创新性节目加以表扬(记得还有一张奖状来者)。</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二年的校庆晚会,表演的节目就更切时势,更鼓舞人心的了。题目是"总统之夜",表演形式一一活報剧(当时很时兴),剧情概况:把六十年代亚非拉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的一连串事件压缩到一个夜晚,由秘书接二连三的向总统报告,而总统则一次次的震惊、无耐、直至无助!到黎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吾尔被亚非拉人民套上了绞索,现投降势,伴奏音乐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来》在民众合唱声中收场。</p><p class="ql-block"> 剧本,是杨老师亲自编写的,场景情节是杨老师请教导处王瑞丽老师一同谋划的。</p><p class="ql-block"> 一天,杨老师把我们几个叫到他的宿舍,给了我一份(记得是三本)画报,说,"这上面有各民族的式样,你们好好研究一下,参照着做些服饰,咱班这次表演的服装由你们承担"转又对我说,"由你来负责!"</p><p class="ql-block">“ 我一一?"有些胆怯。</p><p class="ql-block">“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凡亊要多动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既然老师这么肯定,我就努力吧。心中是这么想的,可谁都没做过针线活呀!还是个你看看我,她看看她的。老师也猜出来了,又鼓励我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况,你们又都是这么上进,这么肯干的聪明孩子……"</p><p class="ql-block">"关于作料,我想法去借,你们跑腿"</p><p class="ql-block"> 老师这么说了,我们也尽心尽力着,终于,十八号踩排时,一切齐备,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十 九号的演出结尾时,总统戴着高高的帽子,可怜巴巴地举起了投降的双手,亚非拉人民斗志昂扬,怒目以对,高唱着"……山摇地动,怒潮湃……,"再加上广播室安老师在灯光,音响上的配合,那场面,那气势,那观众的情绪,真乃是空前的! </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就是这样,教书,精中有细;工作,努力奉献;育人,不失时机!</p><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老师,不仅仅是蜡烛,也不仅仅是春蚕,更象是宇宙中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的心,引导着我的行,永远,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