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记述历史和现状/讲说史实与过程</i></b></p> <p class="ql-block"> 原太平庄乡不愧为“文化之乡”。因而也造就了两个文艺演出团体。一个是集贤村的业余晋剧团,别看集贤村子小,可是村里的文娱活动搞的很活跃。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人民公社期间,村里成立过一个在呼市东郊小有名气的晋剧团,一批农民演员热爱晋剧(山西绑子),虽说是业余水平,但演唱的“有板有眼”,他(她)们是王存厚(须生演员,俗称“碰红”)、樊德明、乔素琴、孙钱焕、贾秀秀、大忠贵等。这个晋剧团经常在东郊一带巡回演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晋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晋剧传统剧目禁演后就排练一些现代的、结合当前形势的小戏,老调新词继续宣传演出。在该村居住的王锦龙(乡干部)爱好文艺也参加了宣传队。他编写创作了一出《养猪场上》的现代小戏(小歌剧),村文艺宣传队排练后在参加原郊区文化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自编自演),被推选为代表郊区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农民汇演并获奖。一个小村庄,一支“小队伍”,居然代表郊区农民走上城市里的大舞台参加演出,属实不易。</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业余文艺团体就是前面讲过的太平庄村二人台文艺宣传队。这个文艺团体至今还有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 要说原太平庄乡的文化(文艺)人才真还不少,可能好多人还不知道,原郊区的文艺团体“乌兰牧骑”二十多名演职人员中,太平庄乡藉的就有七八名,他(她)们是“太平庄村"的<b>段喜全、张俊、张瑞</b>(兄弟二人)<b>;“</b>黑沙图村”的<b>顺来、化元、二香;“</b>保素村”的<b>宽宽</b>;“五路村”的<b>全旺;</b>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名演唱演奏文艺人才被外盟市旗县“乌兰牧骑”录用为“队员”<b>。段喜全老师</b>是一位“二人台”老艺术家,曾任过原郊区“乌兰牧骑”的队长,太平庄村藉人士,一生从事文化(文艺)工作,既是领导,又是队员;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演唱编导,样样精通。他在原部区文化馆工作期间陪养出不少的文艺人才。</p> <p class="ql-block"> 原太平庄乡不仅为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文艺人才,而且在文学创作、文史写作等方面也有不少的文学作者和文化学者。</p><p class="ql-block"> <b>著书立说</b>的有<b>刘文秀</b>(太平庄人),<b>潘有仓</b>(太平庄人)、<b>尚丽清</b>(舍必崖人)等。</p><p class="ql-block"><b> 刘文秀</b>一直研究内蒙古西部方言,曾著有《呼和浩特方言辩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书,马国凡老师作序,此书很受读者喜爱;</p><p class="ql-block"><b> 潘有仓</b>先生一直爱好文学作创,曾在赛罕区记者站从事新闻写作,之后又在赛罕区<b>党委宣传部</b>和<b>文联</b>工作,个人著有《俊采星驰》和《群贤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书藉;</p><p class="ql-block"> <b>尚丽清</b>(女)的诗歌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和《送一个月亮给知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还有<b>段文秀</b>(太平庄人)、<b>王锦龙</b>(集贤人)、<b>秦亮</b>(辛庄子人)等善于创作小戏编本,为本乡业余文艺宣传队提供演出剧本;</p><p class="ql-block"> <b>席仲玉</b>、<b>武忠贵</b>编修史志,善长文史写作和编辑工作,他们二位是近年出版发行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常务副主编。席仲玉先生前些年还撰写主编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育志》。</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