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18]。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p> <p class="ql-block"> 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p><p class="ql-block">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p> <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p><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的棂星门内有一湾水池与一座白玉拱桥, 池为泮池,桥名拌桥,两者是每座文庙内必设的。平遥文庙的泮池主要为砖砌,泮桥则是下部为砖,上部是汉白玉石,桥身拱起,轮廓曲线优美,与池形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据《新唐书·礼乐五》载:“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对孔子的尊号、孔庙规格、祭孑礼制、配飨者名单等制定了统一规范,尊孔崇儒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国各县按人口、税赋、物产、地理位置等分为七个等级,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平遥属“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应当率先奉诏修建孔庙。</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曾经历过三移其址的风雨。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知县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庙后说,文庙隔街背对着“太子寺”,太子贵为储君,而孔子再高贵也属臣僚之列,臣庙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礼制,大不敬也!便强令互换,文庙改做太子寺。”其实,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而得名,与儒教之文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位王知县是云南昆明人,赐进士出身.可谓孔子的“高徒”,却如此迂腐。县士绅虽明知荒唐,却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哭笑不得。“荒诞鄙俚最为不经,侮圣亵贤,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数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县柏乡魏裔悫至,询得其由,按图考察,慨然兴作,祥具各宪,仍以故寺为寺,而建新庙于旧所,阖邑称快。”(《平遥县志-学校志》)这样,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县魏裔悫(直隶柏乡县举人)移改。平遥的一件“糊涂官办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结。</p> <p class="ql-block"> 而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汾州府志》载:“平遥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准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载:“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复以文庙与太子寺互更。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悫,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说明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前,文庙址上本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因而现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应当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墙上现存的后壁中门檩及门形仍存,似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历史上“文庙三迁”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主要奉祀“孔子”、“四配”、“十哲”,主像为孔子,头戴十二琉球冠冕,身着十二章服,手执圭板,面部温和而严厉,神态威而猛,恭而安。从汉武帝开始,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他被尊奉为“文宣王”、“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从殿内悬挂的匾额“德齐帱载、圣协时中、圣集大成……”均为历代帝王为孔子御题,孔子地位之崇高足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历代统治者在尊孔祭孔的同时,对孔门弟子也加以尊崇,在不同的朝代分别请进了文庙,给以从祀和配享的待遇。即孔子像左右分别为“四配”,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孟轲;东西供台上为“十哲”,分别为仲由、卜商、冉雍、冉耕、冉求、宰予、端木赐、闵损、言偃、颛孙师均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此院的配殿东庑、西庑供奉七十二贤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一代宗师孔子立像古今皆有之,而再现其弟子彩塑群像在国内孔庙中亦为规模大的一处。这些塑像的后墙上还绘有孔子圣迹图,从颜母祷尼山开始,到孔子去世后弟子庐墓为止,把孔子一生主要活动以壁画形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游客面前。</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大成门面阔3间,两侧有更衣厅、斋宿所,两厢是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前东西庑,面阔各9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前插廊,柱头斗拱3踩单昂,补间1朵。庑内供先贤先儒,大成殿两侧腋门各3间,进深四椽,硬山造;明伦堂面阔5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后廊式,硬山顶,堂之东西耳殿各3间,有贤侯祠、忠孝祠;东西厢房各7间,额曰“时习斋”、“日新斋”。东学院内有崇圣祠、节孝祠。以上建筑均属明清时代遗物。东学、西学与文庙联为一体。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p> <p class="ql-block"> 影壁,为磨砖对缝砌筑,上雕有檐、脊、斗拱,下雕有须弥座,所以称为砖雕影壁。一般的砖雕影壁都是在壁心当中雕刻一幅主体图案,而平遥文庙的这面砖雕影壁却是将壁心做成可以穿通的月洞门式。</p> <p class="ql-block"> 棂星又叫天田星,也可称为灵星。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是一座斗拱牌楼式的木结构门。这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是在重大祭祀活动或贵宾莅临时才开放,平时出入走两侧的便门,东边的便门。为“广大门”,西边的便门,为“高明门”。北宋时,棂星门作为仪门的一种被移用于孔庙, 意思就是说要以尊天的规格尊重孔夫子,这样一来,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穿过明伦堂,就到了文庙的第四进院落,即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一个院落,正面为敬一亭。敬一亭初建于嘉靖二十年(1541),是嘉靖皇帝下诏专门修建的,名称也是由皇帝亲自命名的。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版的《汾州府志》记载:“敬一亭内设世宗肃皇帝敬一箴及御制五箴注,州县俱同。”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把四面敞开的带瓦顶建筑称做亭,敬一亭应属“堂”式建筑,嘉靖皇帝却偏偏为其取名曰“亭”,究竟是这位皇帝一时糊涂,还是别有深意,已不得而知,成为了永远的历史之谜。现复建后的敬一亭内,摆有一个特大的祭天巨鼎,两旁立祭天签名榜,供人们祭拜及签名。</p><p class="ql-block"> 敬一亭是超山书院的核心建筑,檐下挂超山书院匾额,亭前有徐继畲塑像,塑像基座前壁镌刻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名牌。徐继畲与徐向前同为五台人,是同族同祖的本家。徐继畲于道光六年考中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前后为官30余年。自咸丰六年(1857)徐继畲在超山书院做院长前后长达十年。他于教业之余,潜心研究学术写诗作文、撰写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等著作。徐继畬是中国近代介绍西方诸国和世界地理的先驱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东方伽利略。</p> <p class="ql-block"> 敬一亭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年,主要用作祭天场所。原亭在1943年被日寇焚毁,现在的敬一亭是后来从晋南移建过来的。亭内北屋檐正中挂“敬一亭”匾额,亭中有一尊用于古代祭天用的大方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整个保护区包括“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以及位于城郊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平遥古城城墙以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19]平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p> <p class="ql-block"> 平遥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中段,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明清均有重修。平遥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寝宫,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财神庙、灶君庙等,“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平遥古城建置布局、道教发展以及民俗风情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 平遥城隍庙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火灾烧毁,进行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知县王绶带头捐俸,对平遥城隍庙做过局部维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平遥城隍庙遭火焚,只存寝殿,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开工。清同治三年—清同治八年(1864年―1869年),续修平遥城隍庙,并塑像160余尊。</p> <p class="ql-block"> 平遥城隍庙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庙外东西两旁竖立木构过街牌坊各1座,庙前有牌坊,山门两侧筑有砖雕八字影壁墙,各配石狮和拴马柱,围合成庙前广场。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戏台、钟鼓楼、献殿、正殿、寝宫。前院正面是戏台和钟鼓楼,东西两侧是游廊。中院正面是献殿和城隍殿,东配殿设有六曹府,六曹府南端紧邻钟楼建有钟馗殿。西配殿设土地祠,土地祠南端紧邻鼓楼有转生堂。后院正面是寝宫,寝宫门外东西两旁各建有一座小殿,分别是石神庙与冀公祠。后院东西两边分别是灶君庙与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 献殿面阔五间,硬山卷棚屋顶,前出歇山抱厦,四壁通透。献殿前建有石柱栏板月台,月台正面为单出陛踏跺。</p> <p class="ql-block"> 正殿即城隍殿,面阔五开间,中间带一间歇山抱厦,正殿顶覆黄琉璃瓦带绿剪边,檐下为和玺彩画。正殿内供有城隍爷像,两侧立有小鬼和判官。正殿内的西山墙上,绘有城隍出巡图,绘画彩画采用白描技法[10]。正殿脊刹是当时北派道教的标志仙丹葫芦[8]。</p> <p class="ql-block">城隍文化</p><p class="ql-block"> 城隍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经道教演衍成地方守护神。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加封为王,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县级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轶四品”,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诏令去封号。府、州、县的城隍神官品和当地主官相等,庙宇仿当地衙署规制。城隍的职能也由护佑“城池”延伸到护佑当地百姓,辨人生平善恶,以降赏罚。明代当地主官受命上任前,必须先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一夜,以聆听城隍教诲。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遇有大难或天旱无雨,也常由平遥知县向城隍神祈告。</p> <p class="ql-block"> 财神庙位于献殿西侧,是庙中庙,由财神殿、真武楼、财神庙献殿、财神庙戏台及看楼组成。财神殿内塑有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关羽。真武楼内塑有真武大帝和温琼、马胜、赵玄坛、岳飞四大元帅和水火二将,四周墙上有玄武成神的壁画和周公、桃花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戏台也称乐楼、舞楼,采用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顶楼阁结构,面阔三间,琉璃饰顶。戏台的前后各悬挂有一块匾,北面匾额为“昭格楼”,南面的匾额写的是“敢入”。戏台建造时,利用埋设在舞台方砖下的10口陶制大瓮,形成多腔音响的共鸣区,再将戏台天花板的上方做成木质共鸣音箱,结合对面献殿、正殿的回音处理,构成共鸣系统。</p> <p class="ql-block"> 东配殿为六曹府,塑有六曹判官、黑白无常等地狱众生塑像,是传统彩塑技法。西配殿为土地祠,塑有平遥明清时期40坊中的40个土地神,有的站立、有的端坐。</p> <p class="ql-block"> 寝宫楼顶正中的脊刹采用白底蓝花瓷缸垫底,上置1.7米高的葫芦,葫芦由一蓝一绿两个大小不等的圆球上下叠置而成,是道教标识。寝宫是城隍神休息的卧室,是一座下窑洞上楼阁的建筑。下层窑洞内主供城隍爷,左右为生死判官和善恶判官。上层的楼阁内主要塑像为城隍爷和城隍奶奶,两旁立有童男童女。塑像前方置有一翘头案,上面摆着供器、供品。神龛上部装饰“五福捧寿”的卷草桂落棚子,为青、绿、金三色。</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镖师是一群英勇的职业人士,他们肩负着护送重要物资和财宝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而平遥镖局,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镖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承,是了解中国古代镖师文化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平遥镖局曾经是中国古代财官的指定护送机构,负责护送大量的财宝和重要文件。在历史上,平遥镖局曾多次完成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堪称中国古代镖师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镖局的清规戒律。</p> <p class="ql-block"> 平遥镖局是一家经营长途护送生意的镖局,主要负责护送贵重物品和大宗货物的运输。镖局的镖师需要具备出色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能够保护货物的安全,同时还要面对路上的各种艰险和困难。</p> <p class="ql-block"> 镖师在镖局内有自己的等级制度和规矩。</p><p class="ql-block"> 镖局内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纪律,以确保护送任务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百通川票号旧址模型。</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票号创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是平遥十大票号之一,主要从事异地汇兑及存放款业务。财东为榆次聂店村王家和平遥王智村米家,初期投资仅为3.6万两,是山西各家票号中投资最少的一家,该票号用了短短数年便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票号,前后经营五十余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歇业。</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票号里,有一处最吸引人,就是这里的“地下金库”。入口处有提示牌,上面写着:金库占地面积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地下金库秘密通道。</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票号的院子下面有平遥最大的地下金库,当年储存着数量众多的黄金白银,还有平遥的镇城之宝——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也多次成为影视剧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地下金库的面积是300平方米,两边多个窖室分别存放金银,大厅正中树立一根龙柱,还是比较宽敞的。在平遥古城的票号博物馆的老宅中,一般都会有地下金库,就相当于现在银行的金库。但开放参观的只有这里,难得一见,满足游客对“金山银山”的猎奇心。</p> <p class="ql-block"> 在地下钱库最显要位置,陈列着平遥古城的“镇城之宝”。这是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文物。这根龙柱,是建在整个“龟城”(平遥古城)的正中心,也被称为“定海神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