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二天为锻练我特步行到久违了的位于莫干山路和苏州河之间、已营业的“天安千树”一期和初露外形的二期工地。</p><p class="ql-block">“天安千树”一期完工后人们对其独特的建筑外形褒贬不一,但在尚未完工的二期工程外型的烘托下,一幅重峦叠翠的江南山水画卷沿着碧波荡漾的苏州河岸徐徐铺展,与对岸林立的楼群所形成了強力反差,使平时显得抽象的“建筑艺术”或“艺术的建筑”瞬间变得具象了。</p><p class="ql-block">但这并不是我此行关注的重点,“天安千树”虽是第一次近临,却未入内一瞻其奢华时尚的内景。</p> <p class="ql-block">我所关注的是建“天安千树”的这片地块,解放前是由安微寿县的孙家所建的远东地区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阜丰面粉厂和无锡荣家所建的福新面粉二、四、八厂的旧址,当年他们联手共创了一个民族面粉工业的辉煌时代。</p><p class="ql-block">(公私合营时二厂合一,名为阜丰福新面粉厂;文革时改称上海面粉厂。图右为原荣家申新九厂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网上偶見并特截录的原福新面粉二(?)厂的全景(面南)和稍后增建的八厂(局部)图,应是罕見的历史资料了。</p> <p class="ql-block">因苏州河在此拐了个S形弯,至使这片地块形成了半岛之状,故当年有“面粉半岛”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但是我父母过去工作的地方,更是我和弟妹们从面粉厂的幼儿园到职工子弟小弟、中学读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说子弟学校解放前就举办了,历由厂方提供校舍和师资,学费全免,书杂费也可分月从父母的工资中扣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在面粉厂工作;母亲在紧靠莫干山路昌化路的寅丰毛纺厂工作,也是我回沪顶替上班的单位。其厂房原属福新面粉厂,据说原老板与荣家有亲,便租借了几幢库房开的厂。)</p> <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65年中学毕业前全班师生的珍贵合影。其中二位老师和好几位同学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图中顶部呈半圆状的是我们的校门。横跨马路的过街楼中设有机械传送带,可将一袋袋的面粉源源不断通过滑梯卸到停泊在图左苏州河中的驳船上。)</p> <p class="ql-block">而我中学毕业后便直接报考了面粉厂新办的中专技校,以希与父亲在同单位工作,作为長子能早日为父母分担重责。然随后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此这里有我太多的回忆和追思,也有我太多的遗憾和感慨。</p><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摄于技校二位同学光荣参军的前夕,后排左一即当年的我。</p><p class="ql-block">(前背景是原阜丰面粉厂的办公大楼,据说现在还保留着;后面圆柱形的建筑即是直至六、七十年代仍为亚洲第一的储麦仓,俗称园筒仓,惜己拆除。)</p> <p class="ql-block">经修缮仍留存的原福新面粉厂的办公楼,俗称“帐房间”,曾作为面粉厂单身女职工和技校女生的寝室。</p><p class="ql-block">(地处“天安千树”二期工程的工地内,无法拍摄,夲图系转载。)</p> <p class="ql-block">后荣家又在莫干山路南边开设了当年上海最大的申新纺织九厂,用电量大增,故特在靠昌化路旁新建并现在仍在使用的大型配电房,同时也将面粉厂的供电一起作了大幅提增。</p><p class="ql-block">(见图右红色的建筑。图拐角处原是申新九厂的煱炉房,左边是生产车间。)</p> <p class="ql-block">因此这幢位于莫干山路(北边)与昌化路交界处的原清水砖墙混凝土楼层的福新面粉厂的配电房(俗称方棚间)便改成了职工住宅(部分面积仍为寅丰厂所用)。</p><p class="ql-block">虽当初入住职工大多为未婚青年和家属在老家的单身职工,但年長月久,随着入住职工的结婚生子和分门立户,以及投亲靠友到面粉厂谋生人员的暂住变常住,且部分职工将户口掛靠在此以期分到住房(解放前大厂商在建厂的同时也就近建造了不少职工住宅,如这地块上的原“阜丰里”和“三十间”。)因此以户籍为单位这个“方棚间”当年最终聚居着七十二家房客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无力在外租、购、建住房,蜗居于此的住户不但将大间分隔成若干小间,更利用“方棚间”楼层较高的优势自搭搁楼,变一层为二层甚至三层。为通风采光便凿墙开孔,至使外墙上清晰地留下了许多大小高低错杂无序象碉堡枪眼般的修补痕迹(大者勉容身,小者难探头)。</p><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酷暑难煞,不少人夜晚便露宿于围护全无的楼顶,最终发生了一人堕亡的悲剧,社会影响极大。这或许就是引发当年创作、并几十年来都享誉上海滩、闻名江浙沪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起因,(另还有说书、沪剧等表演型式)当然其人物、故事和场景全凭编、导、演的借题发挥了。</p><p class="ql-block">(夲图系转载,顺谢原摄者!)</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我家也入住了这幢早已改成18家住户的面粉厂福利公房,怀着好奇之心曾问过原72家房客中的老住户,他们均认可此事。</p><p class="ql-block">(顺便悄悄地告诉你:知青大返城前我已婚,利用探亲假回沪结婚时这里曾是我的临时婚房处。)</p><p class="ql-block">此即《七十二家房客》原址的现景图。</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的昌化路桥全用浸泡过柏油的方木建造,只能行人和供自行车、黄鱼车通行。对岸大约是达丰纱厂,苏州河北面的道路与桥面成丁字形。桥堍南边面粉厂后门前的空地曾是我和弟妹及邻居、同学夏季傍晚后的纳凉好去处。</p><p class="ql-block">记忆中那时的苏州河水虽混浊但未黑臭,夲不宽敞的河道两边停泊着正在装卸或等待装缷的货船。而繁忙的运输船队在拖輪的牵引下昼夜不停地缓行在这狭窄的河道中,为示警气笛長鸣、喇叭声声。特別在往来船队交会时,每条拖船上都站着手持竹镐的精壮汉子便如临大敌,在即将碰撞前相互用竹镐奋力推开对方的船只,此时惊叫声、吆喝声、责骂声此起彼伏……这是当年在这条黄金水道中最常見的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