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p> <p class="ql-block"> 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接地气的话语深切地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而这一承诺在习总书记曾经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p> <p class="ql-block">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也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两字高达105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群众工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 <b>踏实肯干,造福于民。</b>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源于总书记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 <b>信念坚定,扎根基层。</b>习总书记在只有15岁这么小的年龄,就来到了这个荒凉的黄土地,忍受着跳蚤,饮食以及劳动等重重困难,这对于生活在美好今天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但习近平一呆就是七年,七年来经历了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他的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p> <p class="ql-block"> <b>人民情怀,服务于民。</b>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p> <p class="ql-block"> 七年知青岁月帮助习总书记看到了基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听到了黄土地最真实的声音,进而帮助他做出正确决断,一步步实现最初梦想。这也足以启发我们选调生,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立足平凡的岗位,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字,必须切实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驻村工作中,用心用情开展走访调研,真正把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努力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