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报》创刊五年概况——金洪汉

凡人絮语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 —— 抚顺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清理旧书,看到一本《故事报 创刊五周年纪程》。我知道《故事报》的总编金洪汉是我市著名雕塑家、书法家、画家金威昕的父亲,遂摘录两段以美篇形式发给威昕,问他是否需要:“威昕,你父亲的这篇文章你有用吗?如需要,我从书中摘录下来,做一个美篇给你。”还没等到威昕回话,仅有简短文字的美篇就有数百人阅读。1987年的一篇旧文,竟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价值,促使我不得不把18页书稿近万字的金老的文章复制下来,做成美篇。</p><p class="ql-block"> 抚顺有过曾经的辉煌。五十年代的直辖市,重工业基地,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但被人们忽略的是,抚顺曾有两份报纸闻名全国,一个是《故事报》,一个是《少年科普报》。地级市的报纸发行全国,发行数百万份,恐怕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也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抚顺曾被誉为“故事之乡”,老一辈的文化人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创造了抚顺文化史上的辉煌。《革命故事》、《抚顺故事》、《故事报》,一路走来,办报艰辛百难多,可歌可泣。我是含着热泪一字一字的把金老的文章复制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金老才华横溢,学养丰厚,一生坎坷,矢志不移,忠诚于党的文化事业,为抚顺文化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仅以这个美篇深切缅怀金老!</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日</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 创刊五年概况</p><p class="ql-block"> 金洪汉</p><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范围已经有了广泛影响的《故事报 》, 诞生在抚顺这块土地上, 这绝非偶然, 它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这个历史, 就是广 大的人民群众, 有个爱讲故事和爱听故事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就是从一九五四年以莱, 在抚顺有个坚持了三十多年的群众性十分广 泛的新故事活动。不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 是生长不出这棵幼苗的。</p><p class="ql-block"> 抚顺被誉为 "故事之乡" , 这朵山花长开不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各方面领导十分重视, 通过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抚顺的故事活动. 三十多年来, 逐断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 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政府文化部门( 文化局、艺术馆、文化馆、 站)和群团组织的工会、妇联,、共背团和文联, 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而且不管是换了哪一届领导, 这项故事活动, 就象 “接力棒" 一样, 从没间断地往下传递, 并使这个传统不断地有所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共抚顺市委于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八二年, 曾两次向全市党组织批转了关于深入、广泛开展故事活动的指示。1985还以市委名义把故事员的代表人物、省市模范故事员张功升命名为思想攻治工作模范,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张功升学习的决定。因为他在讲故事活动中的突出贡献,,还相继被评为为东北电管局和省.、市的劳动模范,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接见。邓立群同老在接见他的時候 ,题词说:“希望讲故事的队伍日益壮大。”</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召开的第一次故事员代表会议上,市委宣传部长胡苏光作了长篇报告,总结了经验, 明确了指导思想。随后,市工人文化官成立了市职工故事团, 市妇联成立了市妇女故事团, 团市委成立了青年故事团,市少年宫成立了市儿童故事团。市文联于一九八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市故事工作者协会, 市总工会和矿区工会还成立全市的和矿区的故事工作者协会。市艺术馆. 市工人文化宣和各县,区文化馆. 还设专职机构和人员, 肩负着故事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和活动材科的供应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组织, 分工合作, 团结了全市广大的故事作者、故事员和故事工作者, 经常活跃在城多群众之中,在传教育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上, 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对此,《人民日报》 、《工人目报》、《光明目报》、 《中国青年报 》 、《辽宁日报》和辽宁电台、电视台等, 都曾多次作过报道。一九八一年还应邀赴京出席了由文化部召开的"三省 ( 陕西、 四川、 河南). 三市(上海、 抚顺、秦皇岛 )故事观摩经验交流会" ,会上, 抚顺介绍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要搞好故事活动. 必须做好活动材科的供应工作,抓好新故事创作。就象是在战场上打仗一样.离开优良、充足的武器、弹药的供应工作 是根本不可能打胜仗的.。抚顺市文化馆 ( 即市艺术馆的前身) ,为了适应这个需要, 从一九六四年就开始编印 《革命故事》。 (内部供应 ),到 “文化大革命”前共编印了十一期。”文革”被迫停刊。一九七八年五月,市委在《抚顺日报》上,专门为《革命故事》平了反,宣布了复刊决定。改名为《抚顺故事》之后,四年间又继续编印了十一期。在长期编辑故事刊物中,在抚顺培养了一支新故事作者队伍,也积累了办好故事报刊的经验,为创办《故事报》准备了条件,于是在一九八二年四月,试刊《故事报》,六月获准向全国公开发行。</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宗旨是明确的.。在"创刊词" 中指出:"遵循毛泽东文艺思想,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贯彻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更好地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办好《故事报》的根本宗旨。" 对于这条办报宗旨,我们这样规定了还嫌不够, 接着又提醒自己说: "我们的文艺作品是精神食糗, 搞得好, 可以教育千百万群众, 为'四化奋斗, 影响深远; 反之, 搞得不好, 就会带来一些消极 因素, 影响和危害也是极大的." 可见当时我们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 正确的宣言还并不等于就是实践, 这五年来,为了忠于实践我们自己的宣言,把《故事报》塑造成为如我们宗旨所描绘的形象, 我们是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的探索过程的。</p><p class="ql-block"> 就我本人而言, 在从前的很多年,编的一直是 "革命故事" 。拨乱反正之后, (主要是一九七九年出席上海文艺出版社召开的故事座谈会之后 ) ,</p><p class="ql-block">摆脱了 "左" 的长期影响,懂得了新故事应当 "认祖归宗" ,回到民间故事的 基础上来,让故事姓"故" ,按照故事固有的艺术规律,在突出它的口头性的基本特征的同村, 应当强调它娛乐性和可传性的特证, 让它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 达到 "寓教于乐" 的目的。这种努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创刊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 就使《故事报》的发行量由五万猛增 到二百六十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膨涨式的发展形势下,就有些自持正确,头脑就不像创刊伊始那般谨慎了,在强调故事特点的同时,就忽略了社会效果, 致使有的故事作品的格调就不那么高雅了,于是在清除精神污染时 ,受到了广泛的严肃批评. 这使我感到非常地痛心 。通过长达九个月的停刊整顿, 使我终 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就是, 作为《故事报》,要有故事的特点,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这个故事性, 是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 就是说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不坚持这条原则,就很难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 因此, 要通俗, 还要脱俗,绝不能搞庸俗。</p><p class="ql-block"> 但是, 在一九八四年八月复刊的时候, 心情毕竟有些紧张, 于是当与阔別九个月的读者重新见面时, 面目就有些拘谨,故事味就很不足.。于是又立即受到广大读者从另一方面提出的批评,。他们纷纷来信表示失望.,担心我们 "心有余悸”,又会回到" 革命故事" 的老路上去, 希望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再走到另一个极端去。</p><p class="ql-block"> 这对我来说, 又是一次不亚于"停刊" 的深刻教训。看起来, 我对于究竟应当怎样贯彻《故事报》的宗旨, 还是没有真正整明白。通过这次教训,后来我在审稿时就格外注意了两个目的,一个是娛乐群众的目的,一个是教有群众的目的。 我首先考虑读者会不会爱看 、爱听,如果是读者不爱听的, (或者可读性差 ), 那么, 即使它有多么强烈的思想性, 也是不会收到效果的, 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如果是读者爱看的, 那就要进一步考虑它的社会效果如何。假使考虑到社会效果有间题, 那么, 就不管读者会怎样爱看, 也是坚决不能放过的 。这样做的结果, 就使故事性和思想性逐渐有所统一。</p><p class="ql-block"> 那么, 还要不要继承民间故事的传统呢? 当然要继承。尽管出了些问题 ( 主要是当代的新民间故事), 也还是要继承, 而且要发展。 问题是对传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在我们这里, 群众把讲故事叫 "讲瞎话" "支眼棍" ,这说明为的是消遣娛乐; 但是, 在我们这里, 群众同时也把民间故事叫做 "劝人方" , 就是劝人学好的药方,这说明他们又是很重视其教育作用的。 而这一点却怡恰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培养 "四有" 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相一致。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点不放, 要努力把 《故事报》办成一张劝人学好的药方。从这点出发, 我们制定了 "三不" 原则, 即不单纯追求发行量, 不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 不搞邪门歪道;。因此, 就绝对不能搞性描写 ( 因为讲那样的故事实在是张不开嘴 ); 也基本上不发表武林故事 (尽管有些读者很爱看,但故事员不是评书演员, 不适于讲演 );也很少发表案例性的故事( 因为往往难以避免凶杀奸情)。那么. 这样会不会把题材搞得很狹窄, 不多样, 不利于贯彻 "双百"方针呢? 我认为不会的, 既然故事有它的特殊性, 同时也就有它的制约性 ,没有这种制约性,也就难以有特色 。因此,看来题材面好像是窄了些,但是特色却鲜明了,在这个方面,故事所能表现的天地同样是十分广阔的。</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四月, 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召开《故事报》召开评报会,一致认为在当时不健康小报泛滥成灾的情况下,《故事报》能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是难能可贵的。《辽宁日報》为此在头版发表了题为“《故事报》复刊后坚特走正路" 的报道,《中国报刊报 》也在头版头题发表了题为“《故事报》复刊后重建信誉”的报道。 这些,我都以为是对 "劝人方” 道路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 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劝人方”, 只不过是就 《故事报 》内容的一种通俗的譬喻。 作为一张专业性的文学报纸, 当然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 它还必须在全國众多的故事报刊中 ,有它自己独特的面貌。 那么, 这是个什么样的面貌呢 ?经过五年来的左涂右抹,一笔一划地描画, 現在已经大致上能从下面三个特征上看出一点眉目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它严肃的时代感。 五年来,《故事报》一直坚持着以四分之三的大量篇幅, 来发表反映现实坐活的新故事。虽不在机械地去配合一时一地的所谓中心工作, 但却积极地配合 "四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大的中心, 让读者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如《两 个犟眼子》、《逍遥杯》(反映农村政业) 、《考厂长》、《父女怨》、《风流厂长》等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还不惜重奖专门举办了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大奖赛" ,涌现了一批较好作品,如《牛武石结亲》、《神秘的羊奶》、《女乡长醉酒》等。 实践证明, 新故事离开时代的特征, 也就无所谓新了。尽管目前在这方面可传的佳品还不多, 但至少也起到了引导作者去追求什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它的口头性,。尽管目前新故事的讲述活动不如过去那么频繁了, 尽管我们的新故事是以个人署名创作并且是通过书面的渠道进行流传的,但我们始终认为,新故事的基本特征, 同民间故事一样, 仍然在于它的口头性。这些印在报纸上的故事, 我们还是希望它能供群众讲述的; 即使是供读者阅读, 也是让读者来欣赏口头文学的艺术美.。我们所追求的口头性, 不单单是语言的通俗上口,同时, 甚至在更大程度上, 还表现在结构的易于记忆和便于讲述. 能够尽可能地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在这个特征上, 短篇新故事的表现较为明显, 在中篇传奇 ( 和其它通俗小说比较, 仍然是短篇 ) 稍欠,但在结构和节奏上, 仍然保持着它的口头性。“劝人方" 加上 "口头性",就是&lt;故事报)的艺术生命。</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特征 就是它始终和群众性的讲故事活动联系在一起。《故事报》是抚顺故事活动的产物, 为讲故事活动服务,就是 《故事报 》的天职。因此,我们坚信,只要群众的讲故事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新故事活动, 还是自发的民间故事活动 ) 一天不中断, &lt;故事报 ) 的生命就一天不会完结。于是我们为故事活动培养作者, 提供讲故事材料,积极参予故事活动,包括用我们的收入来资助群众的故事活动。这也是我们这个编辑部,区别于其它文学编辑部的重要特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停刊前,我们的报纸所以出了些毛病,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出现了脱离故事活动的倾向。如只是片面地照顾发行的需要,而忽略了群众的讲故事活动的需要。复刊后,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原则性的问题来加以克服。例如为省、市故事会办班辅导修改作品(鞍山市在辽宁省第四届职工故事会上荣获一等奖的新故事《两都恋》,就是我们在鞍山故事创作班上辅导的作品)。资助市妇联、市少年宫举办故事会,编印故事集;和艺术馆、文化宫共同筹备(包括出资金)参加全国部分城市故事比赛会;组织故事员在电台、电视台上讲出《故事报》的故事,下力量在故事员队伍中培养故事作者(如把工人故事作者吸收到本报编辑部,发挥了骨干作用;辅导故事员荆林野、刘明乔等已经连续在本报发表作品,并在全国部分城市故事赛讲会上获得优秀创作奖)。如果《故事报》不是这样紧密为群众性的故事活动服务,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面貌,因此,我们对这条经验是至为珍惜的。</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 关于栏目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新故事”和“中篇传奇”是我们的看家栏目,代表着本报的基本面貌,一般都安排在头版或四版两个套色版的显著位置。在“新故事”中,为了突出口头性的特征,为了鼓励故事员在讲述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和体现(《故事报》为故事活动服务的宗旨,还曾经开辟过“故事员讲出本" 的栏目,后来考虑到在新故事中都已经注意到这点,不便再加以区别,便都归于"新故事"了。 复刊前后在一个相当时期里,还另辟有"流传故事选载" 約栏目, 目的在于提倡与重视对当代群众自发创作并流传的新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 我们总认为这些流传的故事, 就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民间故事, 它不仅直接反映民心, 反映时代, 也有利于帶动创作故事向新民间故事学习, 使创作故事更具民间性, 有利于继承发展民同文学的优秀传统。如《崩苞米花的出国》、《立柜里的孩子》等。也包括出了毛病的《马路奇缘》, 都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发表的。复刊后我们仍然坚持办了几期。但是近年来, 由于发表故事的园地和写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流传故事在流传过程中, 便被作者做为素材拮取去写成新故事了。这样便不再好硬加区别了。但我们认为, 今后这个栏目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想让它把已经流传的创作故事( 也包括书面流传在内 ), 把这个栏目坚持办下去, 希望能得到作者的支持。为此, 我们规定这些搜集的故事, 和创作故事一样计算稿酬, 以资鼓励。</p><p class="ql-block"> 在"新故事" 里, 也包括根据电影、戏剧改编的故事和翻译的外国故事以及古为今用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是异常广泛的, 我们想把 《故事报》的“民间故事" 栏目, 也能具有它自己的特色, 一个是东北的地方性,一个是满族的民族性 ,再一个就是故事的可读性与可讲性。当然, 在内容上更强调它的 "劝人方" 作用。但回顾五年来的 "民间故事" 栏目, 虽然大致能看得出我们的这些追求,但并不鲜明, 仍有莫衷一是的杂乱之感.</p><p class="ql-block"> "谜语故事" 和 "笑话", 是颇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来稿量也很大, 但发表的精品还感不多。</p><p class="ql-block"> "故事论坛"已发表二十多篇, 我们在力求追踪新故事创作的发展形势, 能够言之有物的提出一些有利于指号故事创作的言论,例如面对口头性谈化的趋勢, 还怎样坚持口头性问题,关于增强故事的文学性和坚持故事的情节性问题,关于在故事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等间题,虽产生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但精辟之论尚不多。</p><p class="ql-block"> "故事百家" 已发表二十八期, 每期介绍一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故事作者、故事员或故事工作者。有的同志把这个栏目譬喻故事界的 "封神榜" , 限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当然不敢掠美, 但我们倒是希望能起到这个 "封神"的作用。等到发至一百零八期时, 我们将把这一百单八将集印成册留念。</p><p class="ql-block"> "故事天地" 栏目是个窗口, 让读者与故事界同行尽可能从这个窗口里, 得到各地的故事信息。</p><p class="ql-block"> "乱世奇闻" 是个酝酿很久却在近期才推出的档目,目的在于让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痛苦回忆, 使读著更加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 为从历史上彻底消天这些丑事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有个 “儿童故事"档目, 本想办好, 但结果却坚持得不好, 今后要设法办好。</p><p class="ql-block"> 关于作者队任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五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办好《故事报》,在注意解决办报方向的同時, 还必须加强队伍的建设, 这里头包括作者队伍的建设和报社自身队位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故事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学创作活动,因此我们的作者队伍基本上都是业余的, 都是创作准备不足, 但热情却是很高的。 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相对稳定的骨干作者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有许多作者是在《 故事报》 发表处女作后才走上文学道路, 已经产生广泛影响, 如江苏的王水根、陈桂娣,沈阳农民作者张宜昌, 抚顺新宾县的范贵和抚顺县的史志魁等,我们为培养这支作者队伍,采取了如下猎施:</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不断举办评奖活动, 一九八二年从试刊开始就办了"五月征文" 。一九八四年复刊后就办了 "国庆征文"一九八五年开始逐年举办 "新故事大奖赛",中篇一等奖一千元, 短篇一等奖五百元。这样的大奖赛, 当时本报尚属首创。这些评奖活动对鼓励新故事创作, 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其次,举办笔会和到各地去办故事创作班。其中包括连续三年深入到东部山区新宾县响水河子乡办故事创作班,培养起来一批农民作者。 现在已经小有名气的范贵就是在这个创作班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本报发表的《梦醒大祸起》,被山东《故事大观 》转载,《 十元大票的爱情》荣获全国部分城市新故事汇讲的创作奖, 他的反对行业不正之风的《父女怨 》在农村整党教育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一个乡的全体党员会上讲出后, 引起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最后,为贯彻 "立足本地区" 的办报方针,在积极采用外省作者稿件的同时,特别注意了对本地区故事作者 的培养。 以一九八六年为例,全年共发表一百三十七篇各类故事作品, 其中本省作者 的作品有六十二篇, 占百分之四十五。而在本省作者作品中,抚顺作者的作品,又占百分之五十二。这样就使《故事报》的基地建设日渐增强,在“故事之乡”这块土地上的根越扎越深。</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对业余作者的辅导工作,我们一直提倡由编辑直接与作者对话,亲自写退稿信,尽可能不用“铅印信”。近年来,就是在许多报刊为节约邮资而不再退稿的情况下,我们仍坚持退稿。但由于来稿量较大,而人手太少,仍不时发生压稿现象,使作者难免焦虑,这也是我们深以为憾的,正采取措施改进。</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发行</p><p class="ql-block"> 本报从创刊起一直坚持自办发行。我们认为根据这张报的性质和每月只一张的刊期,是比较适合自办发行的。但是总结经验教训,复刊前后的发行方针是做了重大改革的。</p><p class="ql-block"> 停刊前,由于是草创阶段,创刊时才5万,免不了急于提高发行量,而当时能量最大的是那些个体报贩,于是他们便成了发行队伍的主体,而且果然奏效,到八三年十月停刊整顿时,就是发行量从五万猛增到二百六十万,常常是一个月就增加三十万。但停刊户发现,它带来的弊病也是严重的,有五万多元报款成为滞帐,而且不便管理,瞎宣传,影响生育。</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发现在发行网的布局上,也有些偏颇,百分之七十多在南方,不利于发展地方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总结了这些教训,于是在复刊后,便在发行方针上做了根本性的改革,即决定把发行网的建设重点,由依靠个体为主,转变为以各地邮局的报刊服务公司为主体, 辅以私营书刊亭, 对个体报贩,基本上让他们到邮局去批发,大部分不直接供应 , 这样也就和各地的发行政策协调 了起来。现在邮局的报刊公司,二十五个省的国营集体发行单位,其发行量已占总发行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私营报刊亭的发行量占总发行量的百分之三十几,直接发行给个人的仅占百分之二、三。</p><p class="ql-block"> 在发行网的布局上, 也把重点从南方转到东北,提出"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的要求。现在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三省的发行量已占总发行量的百分之三十多。</p><p class="ql-block"> 这些发展变化, 就使 《故事报 》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有了较大的 "抗震力" ,也相对地提高了它的竞争能力。</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是自办发行, 又是一个月一征订, 然后再根据交款的订数来决定印数, 这当然要比长期订户有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随时根据读者市场的变化情 况, 来及时调整以适应读者的需要, 然而也恰恰是这种灵活性, 致使它的浮动性很大, 反映极其敏感, 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文化市场的制约。八二年和八三年,象 《故事报》 这样专业性的报纸, 在全国尚属独家, 发行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八四年八月,由于整顿, 与读者阔别九个月, 都在期待着复刊, 故复刊之初尚达一百一十万, 但由于面目 比较拘谨, 读者有些失望, 便逐期下降至五十万.。我们及时改变了面貌, 到八五年二月又回升到一百万。但八、九月后, 受不健康小报的冲击又急刷下降,到年底竟降至三十万, 再加上降低了两分钱的定价, 便连续三个月出现了亏损的严重局面, 八六年以来, 随着文化市场的日趋好转, 报纸质量有所提高, 到八七年一月,又逐渐回升到百万以上,到今年四月已达到一百四十五万。这几年来的三起三落,也是历史对《故事报》的严峻考验,考验的结果最终证明这支报纸的生命力还是比较顽强的,它在读者心中所扎下的根子还是越来越深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唯一难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由于自办发行的极限。发行网点多在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很难把报纸发到广大分的散的边远农村。在这方面,江苏省较好,全省六十几个县城,能发到五十几个县城,但也不能直接发到农民手里。复刊后,我们就立志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第一步,首先普及到辽宁省的县镇,但仍不理想。一九八七年开始成立个邮购部,想组了点力量专门办理农民个人订户的业务,现在刚刚开始,看来还要有一个宣传和摸索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组织</p><p class="ql-block"> 《故事报》是一九八二年六月, 由抚顺市群众艺木館创办的, 由艺术馆的编辑部承办。 艺本馆的馆长吴强新兼任总编,我是第二馆长兼任副总编辑, 全力主持这项工作。当时还聘请了上海《故事会》 的主编何承伟同志和辽宁省民研会副主席、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为顾问。 他们为《故事报》的创业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一九八三年四月市编委批准成立故事报社, 单独给了十二个事业编制,但仍与艺术馆混合办公。</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市委作出了《故事报》复刊的决定,为了健全故事报社的组织, 加强领导,才从艺术馆分出来,成为市文化局的一个直属事业单位, 并由市文化局副局长赵杰兼任总编,由我任常务副总编, 同时建立了独立的党支部。八六年五月赵杰同志调省工作后,由副局长胡玉璋继任总编, 八七年开始由我任总编。</p><p class="ql-block"> 市编委给故事报社十二名事业编制, 现有十人,其中有党员四名。编辑部现有编辑六人, 其中一人兼党支都书记。送一名编辑去省文学院学习后, 实际工作的编 辑为四 人.由李长祥任编辑部副主任。编辑的平均年令三十五岁, 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有两人, 其它是中专文化程度。都是来到故事报社后边干边学, 在实践中摸索着工作。发行部一直只有三人, 由王关政主任带领两名女同志 ( 会计和出纳员 )。他们平时负责报社的全部后勤管理工作。发报时,就穿起劳动服, 打包、装袋,、搬运, 不管节假日, 不分份内份外,使一百几十万张报纸, 都经他们之手发往全国各地。八七年新成立的邮购部, 是由离休干部和报社家属组织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目前, 报社不仅人员少, 而且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仍处在创业时期。创刊五年来, 我们还一直没有自己 的办公室,(是借用艺术馆的 ) 。编辑人员每期发稿要往来奔波于抚顺、铁岭之间, 发行人员每期搬运三十吨报纸全靠手推,由于我们还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其工作的紧张程度是可以想见的。然而, 这支十分精悍的队伍,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强烈的事业心, 面对着百万读者,都充满着工作的幸福感与责任感, 因此能够任劳任怨, 干劲十足, 朝气勃勃, 团结向上。大家都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相互勉励。就是这么几个人,在党和上级的领导下, 在各个方面的关怀下, 在全国作者、发行人员和读者的支 持下, 创建了《故事报 》这番事业, 也正是 《故事报》的这项神圣的事业,考验和造就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尽管包括我在内的这支队伍的素质,目前距离党和工作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却都有决心和《故事报》一起去学习实践,同舟共济,荣辱与共。</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经营</p><p class="ql-block"> 从创刊开始就实行承包责任制,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由于在一九八二年的当时,刚刚提出改革,没有先例的的经验可以借鉴, 只是响应中央改革的号召, 凭着对改革的一股热情, 冒着风险干起来的。结果果然出现了一些间題,这要是现有的财经政策、制度, 与改革尚不配套,不适应,再加上我们处于初创十分欺乏经验, 是破逼着 "书生理财",造成管理有些混乱。因此,一九八三年十月后, 在停刊整顿期间,经营管理问题, 便是重点整领的一项内容。</p><p class="ql-block"> 经过整顿后所得到的基本教训有三条:一、改革的精神是仍然需要继续竖持的, 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是应当允许的;二、要有领导的进行改革, 对于没有先例或现行政策尚未改变的问题, 要得到领导与有关方面的赞同方可实施;三、还是得摸着石头过河,步子要一步一步地迈, 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p><p class="ql-block"> 停刊整頓之所以费时九个月, 固然有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的原因, 其中也就包括着经营思想与制度的整頓在内。因此,我们是在制定了《故事报社经营管理方案》,并取得了市文化局、财政局、税务局、银行各方面的赞同和支持之后,才开张复刊的 。复刊后在经营普理方面的改革, 总的看,基本上是很顺利的。比如一九八五年末,当连续几个月出现亏损的严重局面时, 就是依靠市委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才得以渡过难关, 赢得了转机的。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六年初, 在总结经验包方案时,明确了故事报社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性质,坚持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承包方案允许的范内, 较之事业</p><p class="ql-block">单位多了一点自主权。这就是在按章纳税之后, 对盈利部分,按国家得大头 ,企业留中头, 个人得小头的原则, 可以按比例分配公积金、公益金总编基金和奖励基金,由于报社的利益能和个人利益挂上钩, 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大锅饭",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创刊五年来,由于坚持走了这条改革之路,特别是经过整顿之后,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统一。五年来总盈利二十来万元, 其中停刊前的十一万盈利, 留给了艺术馆。复刊后的两年半盈利十来万。</p><p class="ql-block"> 当前 存在的主要间题是税收负担过重, 企业留利太少,极度缺乏再生能力。仅以一九八六年为例, 在成本内缴营业税、城乡建设税、 教育附加税外, 在利润里缴纳所得税和能交基金税, 就占百分之六十三。 这样, 我们想积累资金盖办公室和购买交通工具等急需, 都没法解决, 这个间題已经引起上级机关各有关方面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故事报》的规划</p><p class="ql-block"> 在下一个五年里, 经省文联和市委, 市文化局研究认定,《故事报》 将成为辽宁省新故事学会的机关报。 由省新故事学会主办,由故事报社编辑、出版。在抚顺市的隶属关系和人事财经等领导关系不变。由手省新故事学会机关设在故事报社办公,因此要承担一部分会务经费。这是有利于《故事报》发展的积极措施。因此, 它要求以更严肃的态度,更強烈的责任感来提高《故事报》的质量,使它在艺术、学术水平上,真正能够承担起省级文艺报纸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确保 《故事报》的正确方向, 不断提高它的思想、艺术水平的前提下, 还要进一步扩大《 故事报 》的社会影响,以期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 发行的重点, 在继续巩固、 发展大、中城市的发行网建设的基础上, 将进一步往农村深入,大力加强县、镇发行网的建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国外发行业务。</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國的新故事活动, 已经引起国外的注日 。一九八五年六月, 日本 "中国民话之会" 负责人加藤千代女士,就曾慕名专程从东京来抚顺访问了故事报社 。日本的口承文艺学会也将于明年邀请我去日本访问, 就我国的新故事活动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故事报》已经在国内和国外产生的广泛影响, 今后就更有必要把这张报纸办好, 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故事报</p><p class="ql-block">创办于1982年的故事类报纸</p><p class="ql-block">《故事报》创办于1982年,周报,4开16版,每周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是国内第一份故事类报纸。</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故事报》创办于1982年,周报,4开16版,每周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是国内第一份故事类报纸。她的前身是《革命故事》、《抚顺故事》杂志,1982年6月正式创办了《故事报》。</p><p class="ql-block">报刊职能</p><p class="ql-block">以其故事内容的精彩,办报方向的正确,市场定位的准确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发行量不断翻番,曾创造过期发行量260万份的辉煌业绩。加入抚顺报业发展中心这个大家庭后,使它的发展有了一个坚实的平台。</p><p class="ql-block">发行情况</p><p class="ql-block">《故事报》的读者遍布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0多个省市的200多个城市,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p><p class="ql-block">赵本山在他与巩汉林表演的小品《十三香》中曾极力为《故事报》做宣传可见,这张报纸的魅力非同寻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