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山西大同行之悬空寺记

LYK

<p class="ql-block">在大同一天多的时间,我们游览了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五龙壁等主要景点,逛大同古城墙又游览了太平楼、钟楼、鼓楼、四排楼,在古城大街小巷穿梭,游走凤凰老街、鼓楼东西街,打卡纯阳宫、关帝庙、清真寺、法华寺、代王府,从清远门到和阳门再到永泰门,哈哈,😀,想到的地方几乎走了遍。大同古城值得游览!</p> <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我们向古城告别,目的地是浑源的恒山和悬空寺了。早晨起来,外面稀稀沥沥下着小雨,好再不影响出行,用过早餐,向古城挥挥手,开车出城向浑源出发。一路小雨相伴,跨过桑干河,行走在厚厚的黄土层上,出大同盆地,再翻山越岭,看青山绿水,倒也惬意。没走高速,本想途中到“大同土林”景区看看,但小雨下个没完,只好放弃,直奔悬空寺去了。</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据说,恒山主峰与翠屏山之间的峡谷,水患频发,为了平息水患,公元491年,在孝文帝的支持下,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徒弟按照他的遗命,在翠屏山峭壁上修了一个庙,目的是“上达天听,下平水患”,这就是悬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据当地人说,其实峭壁对面还有一个与之对称的庙,但是那个庙既没能完成使命,连自己也因风化和水患彻底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大同到悬空寺也就六七十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进入景区,远远望去两峰相对处,有一锥形塔,上书“悬空寺”,这应该就是景区的标识了,到停车场找位置停好车,买了个雨衣,就匆匆奔检票口了。攻略牢记: 游览悬空寺,一定要赶早,赶人少,在大巴车来以前要登上悬空寺,你才能好好观瞻这伟大的建筑群,否则只能叫顺着人流走一圈,到此一游,打卡!</p> <p class="ql-block">还好,我们到得比较早,在各大旅游团到达之前,进入了景区。进入检票大门后,直行可以看见徐霞客遗迹碑。徐霞客游历恒山时,曾写下了《游恒山日记》:<b>“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b></p> <p class="ql-block">在距碑亭三五十米处,有一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远观悬空寺之壮观。李白15岁时就喜欢离开家四处游历,34岁那年,写了《蜀道难》的他,来到恒山,望着峭壁上的悬空寺,他挥笔题下“壮观”二字。对比蜀道,恒山并未难于上青天,只是峭壁建庙,几乎非人力能及。在当时,悬空寺都对得起“壮观”二字。留心一下“壮观”之“壮”多了“一点”。😀,也许是这位诗仙又喝多了,乘着酒劲挥毫泼墨之作吧!</p> <p class="ql-block">远望悬空寺,其布局一目了然,呈“一院两楼”三段式般布局,总长不过三十余米。“一院”指悬空寺寺院。虽在悬崖之上,山门、钟鼓楼、过殿、大殿、配殿、佛堂、经阁俱全,不失一般寺庙的形制与规模。“两楼”是指南北两座三檐歇山顶高楼凌空相望,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使得佛寺与楼宇高低错略、极富结构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抄近路直接上山,而是沿河边栈道向南而后折回的路线,途中有块巨石上书“天下巨观”。据说,在公元1633年 (崇祯六年),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从中都出发,经直隶阜平,进入山西大同府,开始他的五台、北岳之旅。时年46岁的徐霞客来到悬空寺,饶是足迹遍天下,胜景揽于胸,见多识广的大旅行家,当他见到这惊世绝俗的奇伟建筑,也不由得挥笔写下“天下巨观”这四个大字。其实,我猜应该是后人从徐霞客《游恒山日记》中摘出的四个字,刻在石头上的!😀</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见前面碎石散落,有围挡隔开,旁有巨石书“北魏栈道”。原来,前面山崖上曾经有北魏时期开凿的栈道,而今早已无存,仅留孔洞。恒山山势险峻,又地处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千年前,北魏皇帝为了南下控制中原,下令调遣上万士卒,在恒山之中,日夜开凿,打通了两条交通要道,一条纵贯山西,南抵并州(太原),一条凿穿恒山,连接华北平原。而今,悬空寺附近的山体上,能看到散落残留下北魏栈道的不少石洞……</p> <p class="ql-block">折回向北,再往前行百十余米,就到了悬空寺的登寺台阶前了。举头仰望,细细观察,全寺建筑自峭崖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凌空飞架起一条陡上陡下、弯弯曲曲的栈道。仿佛全靠一根根紫红色的木柱,深深插进岩石里,来支撑偌大的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然后就可以看见悬空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石,从此处进入悬空寺参观。手扶护栏向北望去,可以清晰看到悬空寺三组建筑群呈梯级布置,第一阶梯为寺院,呈“凹”分布,坐落在石基砖墙台上,并不悬空。第二阶梯为南楼,三檐三层,底部“悬空”。第三阶梯为北楼,三檐三层,底部“悬空”。南北楼之间由上部悬空栈道和下部崖壁岩石小路相联接。所说的“悬空”,其实指的是“南北楼”。</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大,砖石混砌,栱型门洞,上有砖雕仿木垂花门楼,中间黄边红底匾额,上刻“悬空寺”,整体算不上那种华丽,但古朴中也不失精美。</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进入寺院,就行走在窄窄的栈道上,上上下下,曲曲弯弯,一边傍山,一边临崖,傍山侧建寺庙,临崖侧有栏杆,凭栏远眺,就可以体会到“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玄说。</p> <p class="ql-block">首先游览第一阶梯“寺院”,依崖为双檐式二层楼殿,下层中室为佛堂,两厢为僧人的禅房。佛堂正中供有木雕观音龛。整个佛龛,飞龙盘顶,莲花围坐,剔透玲珑。这里是悬空寺内唯一的焚纸敬香之处。</p> <p class="ql-block">由此穿过院落朝北,自钟楼内沿阶而上,楼上有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太乙殿位于左侧,三佛殿居于二层中间,又称大雄宝殿,内供脱纱三世佛像和明代铁铸韦驮像,是悬空寺内的塑像珍品。 关帝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右侧。</p> <p class="ql-block">在太乙殿、三佛殿、关帝殿背脊处的南北两侧,还各依岩建有配殿,即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殿和千手观音殿。其中的木雕观音像千眼观天下、千手救八方,是全寺的雕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寺院北侧内设楼梯上下沟通,这条通道仅可容人穿行。楼梯的踏板上钉有密密麻麻的铁钉,并且组成了各种各样的莲花图案。用佛教的说法,这些铁钉图案寓有“步步登莲”之意,其实这更是为保护楼梯不被磨损的又一绝妙措施。</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是第二阶梯“南楼”,南楼高三层。一层为纯阳殿,内供道教吕洞宾;二层为三官殿,内供赐福于人间的天官、赦罪于人间的地官及为民解危的水官;三层为雷音殿,是座佛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p> <p class="ql-block">沿着连接南北楼的崖壁岩石路往北走,可以清楚地观察,悬空寺之“悬”的奥秘。悬空寺看起来仅有几根细细的长木棍支撑在悬崖之上,走近观看可以看见,这些木棍大多已经歪斜变形,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更使得悬空寺之“险”为人惊叹。事实上,这些木棍并不承载悬空寺殿宇楼阁的重量。悬空寺建造在山崖向内凹陷处,事实上整座寺院是镶嵌在山崖上的。用于承重的是寺院殿宇楼阁底部的木梁,这些梁一端深深插入岩壁中,只有少部分长度悬空在外,这些木梁才是承担悬空寺载荷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些横木又叫“铁扁担”是用当地的铁树或杉木加工而成的方形木梁,它们深深插进岩石里去。那些立柱也并非都是装饰品,据说,那些木柱有的起着承重作用,有的用来平衡楼阁高低,有的则要有一定的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分别发挥它应有的支撑作用。</p> <p class="ql-block">哪些横梁是如何插入岩石中形成嵌梁的呢?据说,在修建寺庙的时候,能工巧匠们,先是从崖顶悬吊下人来,将岩石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锥形木锲”,将横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进去,木锲就钻入横梁,外面的力气越大,里面咬合得越紧,它们把力就压在岩石上。插入飞梁,做出凌空的基座,巧借岩石加以暗托,始能神奇地连结起曲折延桓,高低不一的廊栏。我们看到的横梁只是整个横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岩石中,这样也就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进深都较小,殿内的塑像形体也相对缩小,但比例适度,表情丰富,很有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梯也是最高一组建筑是“北楼”,楼高三层。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悬空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至今古人评价悬空寺为“公输天巧”的几个大字,仍然镌刻在寺内石壁之上,鲜艳夺目。英国一位建筑学家观赏了悬空寺后,不禁提笔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宗教整合为一体,做到了尽善尽美,这种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通过参观,才真正看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抬梁、穿斗构架之外,木构中的“斗拱”也很漂亮;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屋顶有攒尖、悬山、歇山顶。加上“楼中洞、窟中阁……”充满鬼斧神工之构思,巧构宏制,重重叠叠,“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使其拥有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间殿阁,小巧玲珑、层次多变、曲折回环、布局紧凑,错落相依,依照崖壁凹凸,顺其自然。细细观察,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简直就像与身后的峭崖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简直就象在悬崖上雕塑出来一样,其建筑特色,尽可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选址也有它独到之处,一是面对的山峰,为恒山第一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米,高而近;二是背靠着的山峰,为恒山的第二高峰“翠屏峰”,岩崖万仞,腰间回缩;两峰之间为“金龙峡”,峡谷两侧的山崖不仅高而且曲折回转,可以有效地增加风阻,减小风速。如此,悬空寺不仅通风良好,而且大大降低了风吹、日晒、雨淋对悬空寺造成侵害,也就不为奇它会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在山上,使朝拜者如登天梯,而它坐落在西边,无形中又吻合了西方极乐净土,难怪王维会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佳句。总之,不论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悬空寺都有一种流动的美,正应了苏东坡的一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 <p class="ql-block">“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远眺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危崖峭壁间;近观悬空寺,若大鹏展翅有凌空欲飞之势;迈步拾阶登临悬空寺,则爬台级、攀悬梯、过石窟,渡飞栈、穿廊道、钻天窗,曲曲折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抬头望山色空蒙,俯首看峡水细流,山水云雾与殿堂楼阁相映成彰,如置身于九天宫阙,亦犹腾云皈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