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大刚革命烈士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深溪农运策源地——协和寨仔(安仁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革命烈士刘大刚 深溪农运策源地</b></p><p class="ql-block">一、<b>革命烈士事迹</b></p><p class="ql-block"> 刘大刚同志,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第九区(即陈店区)深溪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刘善滨,排行第十,人称刘老拾,大刚是他的第五个儿子,乳名才庄。才庄天性聪颖,父母望子早日成龙,七虚岁时便送他入读私塾,学名基严。他各科成绩优异,写得一手挺秀的毛笔字。课余,喜欢阅读五四运动后出版的进步书刊。1922年就读于潮阳县立东山中学(潮阳一中前身)。1923年转读于厦门集美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为激发革命斗志,效仿苍松的刚强坚毅,自己改名为刘大刚。1926年刘大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刘大刚就读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很快被送往黄埔军校干训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4·12事变后,刘大刚受组织派遣,先到海丰与彭湃同志取得联系,然后秘密回到家乡串联一大批贫困农民进行革命活动,向本乡及邻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他们参加农民协会。同年秋天,一面鲜艳的犁头红旗在深溪老祠旷埕高高竖起,迎风飘扬——潮阳县第一个农民运动协会成立了!农会选出刘才加、刘大刚、刘丰逵、刘崇焕、刘先德等为执委,同时组建农民武装赤卫队,喊出减租减息口号,得到贫苦农民拥护,公开与国民党地方政权进行斗争。</p><p class="ql-block"> 深溪农会的建立,地主豪绅又怕又恨,立即组织民团,联合陈店区署联防队围攻深溪农会。因敌众我寡,刘大刚和刘明合审时度势,率领农会和赤卫队转驻大南山翠峰岩一带,依据山势与地主武装展开斗争。</p><p class="ql-block">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凌晨,刘大刚和刘明合率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主力,从大南山的圆山出发攻打深溪乡。正面进攻一时受阻之后,刘大刚、刘明合适时调整战术,率队悄悄泅过“关爷潭”,攀上“关帝庙”高高的围墙,犹似神兵天降,先后拔除了“老祠”、“十房祠”、“顶寨祠”、“水尾祠”等敌人据点,收复了农会会址,占领了乡联防部和乡公所,歼灭了联防队,收缴枪支弹药和红军急需物资一批。同时,逮捕了反党反人民的13名土豪劣绅,枪毙其中罪大恶极的“四霸”(刘某喜、刘某元、刘某辽、刘某添),没收了“四霸”的武器、粮食,焚烧田契以及高利贷契据。</p><p class="ql-block"> 此役,不仅补充了队伍的给养和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生活,还大长了农民的志气,大灭了地主豪绅的威风,革命的红旗再次在深溪乡的上空高高飘扬。促进了大南山边沿乡村的农民运动,苏维埃政权相继成立,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p><p class="ql-block"> 为了巩固红色政权和扩大政治影响,刘大刚多次率领赤卫队配合红军,夜袭陈店区署敌据点,逼使国民党军警龟缩在碉堡里,不敢随便出来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完全丧失了昔日耀武扬威的嚣张气焰。地方豪绅们对刘大刚等革命者恨得咬牙切齿,同时,个个又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蒋介石为扑灭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派徐景唐纠集地方军警、民团进犯大南山周边苏区。刘大刚和刘明合等带领游击队员经常化装为农民到汤坑、大长陇、径口、仙城、两英、司马、沙陇等乡村刺探敌情,张贴标语,发动群众,袭击国民党军警。经过数月的频繁出击,给敌人以严重打击。敌人组织多股力量进行疯狂反扑。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刘大刚便率队撤上大南山腹地——潘岱、迭石一带活动。于是,深溪乡再次沦入敌手。土豪劣绅诈尸还魂,狐假虎威,又飞扬跋扈,作威作福起来。</p><p class="ql-block"> 革命队伍深入大南山腹地之后,在创建和保卫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一系列战斗中,刘大刚、刘明合等同志屡创佳绩,立下功勋,逐渐成长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29年春,国民党军洪四汤部拼凑了潮阳军警和地方民团共五六百人,分三路从潮城、惠城、普宁大举进犯苏区,妄图闯入大南山抢粮烧村,并打了以潮阳方向之来敌为主力先立头功的如意算盘。</p><p class="ql-block"> 刘大刚获悉后,立即召集刘明合等人开会。在会上,大刚成竹在胸地说:“敌人自恃人高马壮势众,一惯视我们为乌合之众的草冦,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所以,他们必然轻‘敌’冒进。我们可以迎合敌人这个骄傲轻‘敌’的心理,宜于赤放芋横坑设伏。这里南北狭长,坑中羊肠小道是进出潘岱、迭石的必经之路,东西两山山高林密,易于构筑工事又利于隐蔽。”</p><p class="ql-block"> 会议一致通过并采纳大刚同志提出的“以逸待劳、瓮中捉鳖”的伏击战术。</p><p class="ql-block"> 会议还分析,敌人在两英集合后向大南山进犯,山区路小曲折难走,到了林招村必然人困马乏,大概率会进村休整。因此,我们要诱敌深入,不能让他们有喘息之机。</p><p class="ql-block"> 这日,刘明合率领的一支小队伍在林招村前面不远处迎战进犯之敌,稍作抵抗后,故意示弱,且战且退,诱敌追击。见状,“赤匪果然不堪一击!”敌首得意忘形地大声叫嚣着。他立功心切,为抢头功,他频频命令部队:“追!”“给我追!”完全将山路崎岖、人困马乏、进村休整的既定计划抛诸脑后。</p><p class="ql-block"> 刘大刚率领的大队人马早已埋伏在芋横坑守株待兔,摩拳擦掌,只等来个瓮中捉鳖。追到水头村赤放时,饥渴交加的敌兵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七歪八倒。当敌人队伍完全窜入伏击圈时,“啪!”只见刘大刚倏地站到一块大石头上,威风凛凛地举起驳壳枪果断地朝天放了一枪,同时发出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命令:“打!”顿时土地雷、土炸炮、长短枪、石头滚落声一齐轰鸣,喊杀声阵阵,震山撼岳。变故猝然而至,敌人惊魂丧魄,乱作一锅粥,瞬间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呼爹唤娘。战斗至黄昏结束,打死打伤敌军近百人,俘虏30多人,并缴获一批武器弹药。这是一场漂亮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伏击战,整个战斗过程,打得真叫人荡气回肠。芋横坑一战,粉碎了敌人“合剿”苏区的美梦,保卫了根据地,鼓舞了士气,也锻炼了革命队伍。</p><p class="ql-block"> 1929年6月,刘大刚被选为潮阳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方方任党团书记,刘明合任赤卫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28日,国民党命令毛维寿派戴戟带领1个主力团兵力,并纠集潮、普、惠三县警卫队共2000多人,兵分三路向大南山大举进犯。从潮阳出发的一路人马,企图正面进攻大南山中心地区的潘岱、迭石一带。</p><p class="ql-block"> 接到情报后,刘大刚等领导同志紧急开会,共商对策。</p><p class="ql-block"> 红47团果断执行会议决定,捷足先登抢占了排金山,排兵布阵准备迎击来敌。刘大刚始终亲临前线,鼓舞士气,指挥战斗。</p><p class="ql-block"> 排金山位于水头、林招南北两村之间,长条形东西横亘,是出入红场、雷岭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从凌晨4点多开始,至下午3点,敌人组织多次强攻,均被山上英勇的红军击退,焦头烂额,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刘明合率领的赤卫大队配合红49团,迂回奔袭,占领了排金山对面雷岭峰下的锣鼓陂与旗山的交界处,居高临下进行攻打,与排金山上的红军展开双面夹击敌人的阵势。这正是刘大刚制订的“双辇绞蔗”战术。苏区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群众运送弹药、送茶送饭,救治伤员。敌人腹背受敌,胆战心惊,纷纷溃逃,我军乘胜追击。取得了著名的排金山大捷。</p><p class="ql-block"> 排金山战役是大南山根据地创建八年,屡次与敌武装斗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役,双方激战10多小时,我军共毙敌100多人,俘敌23人,缴获枪械200多支及子弹、物资一批。排金山大捷,意义深远。它打出了根据地军民的声威,巩固了大南山苏维埃政权,壮大了革命队伍。</p><p class="ql-block"> 1930年11月,潮普惠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溪坝村召开,成立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选举方光庆(后叛变)为主席,刘大刚为副主席,刘明合任军务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无能,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极大恐慌。1932年,为扼杀大南山苏维埃政权,派遣素有“活张飞”之称的张瑞贵任潮普惠县“剿共”总司令,率部“进剿”大南山苏区。他一面实行保甲联防并行招降纳叛;一面出死力封官赐爵,拼凑地主武装,配合其部队“合剿”红军。</p><p class="ql-block"> 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军展开英勇的反围剿斗争。刘大刚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下山,活动于潮阳、普宁、惠来三县的乡村,发动群众,筹粮筹款,解决红军给养。</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国民党又采取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强迫山上居民搬迁平原,想用竭泽而渔的办法,妄图困死山中的红军和赤卫队。同时,放火烧毁刘大刚家族的房屋,逼害其家属,致使其亲属流离失所,企图动摇刘大刚的革命斗志。另外,还画肖像,广贴布告、悬赏2000元大洋(强迫大刚亲属缴交)通缉刘大刚。</p><p class="ql-block"> 大南山苏区遭受着空前的压力和巨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1932年11月19日,刘大刚秘密来到赤寮乡地下联络点张某家里,准备在敌人后方发展武装力量打击敌人,减轻大南山的压力。但是张某已经叛变投敌,刘大刚并不知道。当晚张某安排刘大刚在后房住宿,张某将房门反锁,然后向国民党地方政权报告,驻陈店国民党军连长洪四英,保安中队长陈玉波马上纠集300多人,分二路连夜直奔赤寮乡围捕刘大刚。下半夜时分,刘大刚发觉房门被锁,意识到情况有变,他立马攀上楼棚,用头顶破瓦片,扒开一个洞口,爬上屋顶,再跳下地。但下跳脚部受伤,刘大刚咬牙忍痛,迈开大步迅速离开赤寮乡。天亮时,走到南洋村大路旁,发现大队人马迎面而来,本想找地方隐蔽起来,怎奈秋收完毕,田野空荡荡无处藏身。刘大刚急中生智,将竹笠往头上一扣,跳到路边的水沟里,从容得像一个出早勤的农民,前面经过的敌兵并不怀疑,无奈队伍中间有一个敌兵认识大刚,他大喊着:“他就是刘大刚!”大刚随即拔出双枪,左右开射,且战且走,敌兵大喊:“抓活的!抓活的!”向他四面包围。大刚终因腿伤弹尽落入敌手。当敌人将其押解至贵屿欹桥时,大刚猛然跳下练江,敌人夺来小船围捕,不幸再次落入敌手。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他钉上脚镣,秘密囚禁于陈店溪口村边的炮楼中,并派重兵严防死守。敌人对刘大刚进行严刑拷打,用铁线穿过手掌心的残酷手段,妄图威逼他供出地下组织和红军情况。刘大刚英勇不屈,紧闭其口,一字不吐,只用脚趾夹笔写下对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痛骂的文字。敌人视其为神人,个个吓得瑟瑟发抖。敌人见用硬的不行,只好来软的,潮阳县县长陆桂芳到陈店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刘大刚慷慨激昂,一再强调:“我只信共产主义,我既然认定了她,就决心为她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 1932年11月23日,潮阳第九区的天空乌云密布,黑暗无光,陈店大地的气氛异常沉闷,令人窒息。国民党在陈店车站旁将刘大刚杀害了。临刑时刘大刚正气凛然,威武不屈,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27虚岁。丧心病狂的敌人将其头颅砍下,高挂于深溪北门的电线杆上;隔天恰逢两英赶集日子,灭绝人性的敌人又将其头颅撑于竹竿上,在集市里高举着游行示众,妄图威吓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 南山失色,黄土含悲意。溪水哽咽,漾波尽泪花。</p><p class="ql-block"> 刘大刚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依然不屈不挠、不为所动,信念坚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b>深溪农运策源地</b></p><p class="ql-block">1927年初秋,刘大刚回到家乡后,立即找到刘庆锦一起秘密谋划农民运动。庆锦,字云章,是大刚的族亲、发小、老同学,在上海美专求学期间,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先进思想。老实而敏感的双亲在家书的字里行间发现端倪,内心七上八下,整日里坐立不安。大孝子的庆锦一毕业即被父母半哄骗半催逼着回到老家,很快娶妻生子,当上一名塾师。看起来,日子过得如井中之水般平静,而他那颗噪动的心,却像极风平浪静的大海,表面不见波澜,底下却涌动着一场场只有自己知道的海啸。</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刘大刚的到来,刘庆锦心中那团拯救中国的火焰噌的一下被点燃了。</p><p class="ql-block">庆锦一家住在安仁里东北部的一座下山虎里,但他和大刚每次谈事,都是躲在安仁里“后荫城”二楼上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起初,大刚一来,庆锦会支使妻子詹玉心抱着婴儿文成到寨门外打望放哨,让人想起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那个芳林嫂的革命形象。两位血气方刚、志趣相投的老同学常常通宵达旦促膝谈心,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共同策划斗争形式。由于早几年回到家乡,庆锦对乡里情况比大刚熟悉,大刚串连到的几个贫苦农民(如刘明合、刘眯目)无一不是坚强彻底的革命分子,农会镇压枪毙的“四霸”无一不是横行乡里、劣迹斑斑的土豪恶霸,这些基本是大刚采纳庆锦意见的结果。农会成立之后,斗争公开化,为安全起见,大刚都是深夜里来,天亮前离开,极其隐秘,几无人知。</p><p class="ql-block">革命队伍第一次撤上大南山翠峰岩之后,五年时间里,刘大刚曾多次冒险下山潜回协和寨仔,与刘庆锦一起研究革命形势,分析敌情,共同策划,向国民党地方统治者智取枪支弹药,充实队伍武器装备,提高队伍战斗力。1927年农历十一月廿五日。这一天,是深溪乡众拜谢神明的传统节日,隆重而闻名。化装成母女的两名赤卫队员,挑着装有鸡鸭肉、粿品的篮子到禾皋乡走亲戚。她们将陈乡长挟持后,命令其派出四名乡公所联防队队员全副武装护送自己安全出境。当七人走到上小坑乡大沟岸上小路时,早已埋伏在路边竹园里准备接应的十来个赤卫队员冲了出来,犹如神兵天降,大喊:“缴枪不杀!”头部和背部一路被顶着薄壳枪的陈乡长,惊慌失色,一面大声喝叱联防员:“不要抵抗!”“不要抵抗!”一面频频哈腰,说:“红军饶命啊!”“红军请饶命!”早已魂飞魄散的联防员乖乖地放下武器,举手投降。队员们将五人各个捆绑、塞嘴后放走,然后带着收缴来的枪支、子弹,望大南山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古时,两英墟是大南山麓一个最大的农贸市场。这一天,又是一个赶集的日子,快近晌午,在柴草市场里,一起因草担重量问题,买卖双方发生争执,继尔发展为肢体推搡,进而升级为激烈打斗。双方结伴赶集的亲友有的见义参战,有的在拉架劝和,有的在煽风点火,大多群众则袖手旁观,七嘴八舌,市场局面一片混乱。几个市管员及时赶到,将矛盾双方拉开。见双方依然不服,毫无罢休的意思,遂将他们带往市管会调处;作为见证人,双方亲友也同往。</p><p class="ql-block">到了市管会,双方还是各不服气,互相指责,摩拳擦掌,大有再干一仗的架势。附近联防队队员闻讯急忙纷纷赶到。时机成熟,只见打架人群中的一人使了个眼色,说时迟那时快,打架人群中个个拔出驳壳枪,对着联防队员和市管员,大喊:“缴枪不杀,我们是大南山红军!”敌人闻言丧胆,急急丢枪投降。红军(赤卫队员)们将敌人枪支收缴,又命令他们脱下制服,再行捆绑塞嘴,自己换穿上敌人衣服之后,在市管会门口,从容列队,离开两英墟。</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刘大刚在深溪搞农运闹革命,刘庆锦是他的大脑,刘明合、刘眯目则是他的左臂右膀,而安仁里是深溪农运的策源地。关于这个说法,乡里人普遍认同。</p><p class="ql-block">刘大刚尽管行事十分谨慎,但难免百密一疏,出入安仁里的身影曾被自己部下——外号叫“惨假斑仔”的同乡人无意间瞥过一眼。大刚牺牲后,革命形势转入低潮,投机分子“惨假斑仔”悲观消极,认为大势已去,为了邀功领赏,他向国民党告发。国民党军立即布置抓捕行动,并扬言要将安仁里付之一炬。庆锦闻讯,脚底抹油——溜。他一口气逃到马来西亚槟城,从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同时,家人按照他临逃的吩咐,心急火燎地恳托族亲刘淑辉(字刘岳)解围。刘岳是广州黄埔军校学生,在国军某部中担任一官半职,这两天刚好因事回来在家中。“火烧寨仔,那还了得!”他拍案而起,直闯军营,找到驻陈店国民党军的洪连长,亮明身份,要求对方高抬贵手。洪连长派出亲信带兵大摇大摆地来到安仁里庆锦家中装模作样地搜寻一番,最后既抓不到人,又查无实据,无功而返,安仁里终于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三、<b>革命烈士题诗</b></p><p class="ql-block">幸好“惨假斑仔”提供的信息不具体,洪连长也是有意卖个人情给“同仁”,他派来的士兵直扑庆锦住家,经过一番折腾,当然不得蛛丝马迹,悻悻地无果而归。洪连长将“惨假斑仔”连踢几脚、臭骂一顿。“惨假斑仔”惊惶失色,狼狈而逃,终日郁郁寡欢,不久生病,只得潜回乡里。他孤苦伶仃,常常忍饥挨饿,更遭左邻右舍白眼甚至唾骂,去世前的一二年间,他卧铺则扒床挠席,下铺则手撑矮凳借以移身,落地则匍匐爬行,发出狺狺之声,其情其状似人类犬,最后惨然而亡。乡人皆叹他真应了一句俗语——不得好死。</p><p class="ql-block">“惨假斑仔”至死都弄不明白,机智的大刚从来没有到过庆锦的住家,他到安仁里见庆锦,为避耳目,从不走人多眼杂的大门,连小门都少走,多是翻越北面围墙,迂回登上“后荫城”二楼那间小房——庆锦书房,翻墙或走小门离开。两人都是热血青年,踌躇满志,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曾有一次,两人谈趣风生,他们放飞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未来中国那个美丽的天空之上。大刚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诗兴大发,拿起庆锦案头上的毛笔,饱蘸墨水。庆锦擎灯,大刚在一面墙壁上酣畅挥毫,留下他光辉一生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两首革命诗句。</p><p class="ql-block">细思极恐,如果“惨假斑仔”提供信息精准,或国民党士兵不是有意草草应付了事,而是扩大范围,掘地三尺仔细搜寻,“后荫城”墙壁上的诗句必将被发现,尽管诗句没有落款,但从内容来判断,“反诗”毋庸置疑,那么,安仁里一定吃不了兜着走,葬身火海之厄大概率上难能幸免。</p><p class="ql-block">四、<b>烈士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充斥着白色恐怖的特殊年代里,刘大刚同志用左手拿笔在墙上写下的那两首无比珍贵的无题无款诗,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贵地胜景事不虚,普结诸众别有居。</p><p class="ql-block">世界杂乱无多日,常怜贼冦在迷途。</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高楼巍峨透云宵,青松绿竹周围绕。</p><p class="ql-block">绿水出漾门前过,幽阁清闲是神仙。</p><p class="ql-block"> 第一首,“贵地胜景事不虚”革命者的豪壮情怀显而易见;“世界杂乱无多日”革命者必胜信念掷地有声;“普结诸众”说明在广泛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常怜贼寇在迷途”藐视敌人,感觉他们是可怜虫,他们不知道方向。这一首诗,充分体现出刘大刚同志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无限信仰。</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革命者在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基础之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环境的描绘,体现出刘大刚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和所有英雄们共同的革命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b>烈士故居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深溪乡里“怡德头”以南40米、“当铺内”围墙之西、“七间过”北侧,有一间小矮厝仔,面积约13平方米。1906年5月14日,刘老拾的第五个儿子——大刚在此诞生。婴儿少哭,哭则声如黄钟。家里常煲豉油猪肉给母亲滋补身体,馥郁的香气伴随着婴儿的哭声一起飘入南面“七间过”那个朝北的窗口。窗口的人家印象十分深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过去,还念念不忘,逢人便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当年情景。</p><p class="ql-block"> 刘老拾住家及其北边,是一片微微隆起的带状高地。在离其家几丈之遥处,生长着一棵“腊李”树,树干粗壮,横截面呈椭圆状,足有“摔桶”面那么大,树高二十多米,树冠约一亩,枝繁叶茂,如一把巨伞荫庇着大刚故居。树上筑着众多的各种鸟巢,每日里,成千上万只鸟儿进进出出,它们或在树的上空自由翱翔,或在树的枝叶间跳跃嬉闹、纵情歌唱。“腊李”树成了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据说远在六公里外的陈店都能看见这棵蔚然壮观、玉树临风的佳木,它巍巍然成为乡里的地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刘老拾屋子朝向“腊李”树的那面墙上,写着一首无题无款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待到九月金风刮,金风为它添岁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叶如蝶翩翩舞,落泥尽然黄金甲。</span></p><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讲,昔间曾有一位来自江西省三僚村的堪舆大师笃定地卜曰:“此乃乡里地龙,他日必将出贵也!”</p><p class="ql-block"> 后来,屋面塌毁,剩下断垣残壁,长满野草杂树,成为乡民口中的“破厝桶”。1967年农历十月,“破厝桶”被刘大刚的两个侄子以60元作价卖给本乡长房人刘鹤梅,鹤梅再将东北角的两个厕缸和南边的一条门路买断,连片平整后建筑起半座“下山虎”(一间后房、一间厝手、半个天井的格局),其厝手房之所在就是当年刘大刚烈士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溪农运策源地——协和寨仔(安仁里)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安仁里的小门和后巷。右边建筑为两层楼式的“后荫城”,即安仁里的后包楼。小门平时少人出入,刘大刚偶走此门。</p><p class="ql-block">经历二百年的风雨洗礼,“后荫城”仿若崔颢笔下的黄鹤楼:</p><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 <p class="ql-block">▼①这是寨仔的后巷(从小门进入、南北走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②后巷</span>左转是北横巷(东西走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③北横巷右转是北直巷</span>(南北走向),尽头就是一面2米多高的围墙。刘大刚多次翻越这面围墙,秘密出入协和寨仔。</p><p class="ql-block">留下革命烈士足迹的三条巷道连接贯通,成为协和寨仔的“红色通道”。</p> <p class="ql-block">▼②这是寨仔的北横巷,右转是北直巷。</p> <p class="ql-block">▼③这是寨仔的北直巷及北围墙。</p><p class="ql-block"> 协 和 “红 墙”</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因有列宁而有了红场,海丰县因有彭湃而有了红宫,深溪乡协和寨仔一堵围墙,因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刘大刚同志的多次攀越,被人们誉为协和“红墙”。红墙2米多高。墙外,是一段约15米长的绝头巷,杂草丛生,碎瓦片和小石头满地。巷口融汇入一个十字路口,通向全乡。靠近红墙处有一个几近废弃的厕缸(厕池),白天基本无人光顾,更遑论晚上,因此非常隐秘。潮阳县第一个农协——深溪农会成立前后,尤其斗争公开化之后,刘大刚同志深夜来见刘庆锦老同学,共筹农运、同谋革命斗争策略,屡次摸索着翻越此墙进出寨仔。翻越高墙需要借力,墙面上被踩出一个小坑,庆锦找来两根带杈的手臂粗的木棍,斜靠在墙的两端,再用一根竹竿横架在杈上,回头交代妻子每天前来晾晒衣物,早晾晚收,将小坑挡住。 而红墙外的半人来高的厕缸围墙,其顶端恰好给大刚翻墙作垫脚之用。</p><p class="ql-block">1927年夏~1932年冬间,整整五年,不记得多少个夤夜,刘庆锦在后荫城二楼的书房里,将煤油灯换上特殊的玻璃罩(玻璃内外涂上厚墨,只留一节手指大小透光)照着门口的踏脚处,和衣假寐,一心苦等着红墙翻越者的造访。庆锦更忘记了自己因此有多少次错过娇妻的留门,早上回到家中的他,只得一边埋首默默地用餐,一边挨妻暗暗地数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登梯及顶右转进门即是刘庆锦(字云章)的“后荫城”书房。</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3日,庆锦之孙刘楚忠(深溪中学主任)引领笔者攀上危楼瞻仰革命圣迹,拜读烈士题诗。</p> <p class="ql-block">▼从楼梯转入书房的门前小踏台早已坍塌,荡然无物,出入书房必须蹲身紧贴门框、双手紧抱墙体,先畏畏缩缩地探出一脚,再慢慢转身。笔者屏声敛气,体验一番心脏剧跳、血压飙升的滋味,感受一下濒临坠楼身亡的恐惧。</p><p class="ql-block">我戏吟以掩窘:</p><p class="ql-block">问世间,诗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p> <p class="ql-block">▼书房内木地板嘎吱嘎吱作响,随时有塌陷之虞,笔者心跳脚软,身如筛子,频频哆嗦。革命烈士题诗就在门页后面的墙壁上,教人直呼:无限风光在险峰!</p> <p class="ql-block">▼犹如沧海遗珠的烈士题诗就在这个门的右边墙上。可谓是:百年深闺无人问,今朝曝光天下知。</p> <p class="ql-block">▼看!这就是刘大刚同志的两首革命诗句的真容!</p><p class="ql-block">见字如面,我激动万分,下意识地向她敬礼!</p> <p class="ql-block">▼贵地胜景事不虚,普结诸众别有居。</p><p class="ql-block">世界杂乱无多日,常怜贼冦在迷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楼巍峨透云宵,青松绿竹周围绕。</p><p class="ql-block"> 绿水出漾门前过,幽阁清闲是神仙。</p> <p class="ql-block">▼从北往南远拍刘大刚烈士故居:树枞南侧“破厝桶”所在。</p> <p class="ql-block">▼站在“当铺内”大埕朝西拍摄,右为“怡德头”楼,从贴着对联小门进入,便是半畔“下山虎”的院落。紧挨小门右边的建筑是后房,后房的前面就是厝手房,这就是刘大刚同志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半座“下山虎”院落。右边为后房门,后房再开半圆顶拱门连通厝手房。</p><p class="ql-block">1906年5月14日,一阵哇哇的啼哭之声骤然而起,响遏行云。一个胖乎乎的男婴就此宣告诞生了!他,就是21年后让敌人闻声丧胆的革命烈士刘大刚同志。</p> <p class="ql-block">▼厝手房的屋面已塌毁。厝手房门前的小天井,绿竹苍翠欲滴,颇有几分园林况味。原是别人家的门路。天井的南面是“七间过”的北面墙,墙开一口小窗正对着厝手房门。</p> <p class="ql-block">▼1971年建立的深溪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刘大刚、刘明合等七位深溪籍烈士。后增建纪念馆,二楼开设刘大刚事迹专馆。</p><p class="ql-block">这是潮汕地区唯一一座由社区建造的革命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p><p class="ql-block">幸得有你们,山河已无恙。</p> <p class="ql-block">▼深溪社区建造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被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纪念碑旁的七位深溪籍革命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p><p class="ql-block">每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值得被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被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精神代代赓续,红色基因世世传承。</p> <p class="ql-block">▼荣誉多多</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革命烈士纪念馆二楼的刘大刚事迹专馆。</p><p class="ql-block">继承革命遗志,发扬革命传统。</p> <p class="ql-block">▼刘大刚等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引起国民党的极大恐慌,他们气急败坏地纠集多股力量进行疯狂反扑。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刘大刚、刘明合率队转驻大南山翠峰岩一带,依据山势,继续与敌人展开斗争。</p><p class="ql-block">大石顶放哨,脚下石洞休息。</p> <p class="ql-block">▼攀梯而上便是石顶,石面宽阔平坦且自南朝北倾斜,哨兵哪怕平躺石面,山下的练江平原也能一览无遗,这是天然的绝佳的放哨之地。</p><p class="ql-block">石顶斜面宽平,约30平方米,四周树木茂盛繁密,是天然的放哨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深溪“老寨内”的南门和北门。</p><p class="ql-block">深溪农运旧址——刘氏家庙敬思堂(俗称老祠)巍然伫立于“老寨内”里面。</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深溪农运旧址!</p><p class="ql-block">1927年秋,在老祠(刘氏家廟敬思堂)大门前的旷埕上,一面鲜艳的犁头红旗高高竖起,迎风招扬——深溪农民运动协会隆重成立了!</p><p class="ql-block">它是潮阳县成立的第一个农会,意义非凡,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自此,深溪老祠被誉为“红色”祠堂。</p> <p class="ql-block">▼得益于刘大刚、刘明合等深溪籍多位烈士、英雄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深溪社区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村。</p><p class="ql-block">向烈士、英雄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这条高架石水槽所在方圆1公里,就是水头村的赤放芋横坑。94年前,刘大刚指挥的芋横坑伏击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p> <p class="ql-block">▼排金山东西长约2公里,横亘在南水头村、北林招村之间,是出入潘岱、迭石的要冲。排金山一战是大南山根据地创建八年,与敌屡次武装斗争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史称排金山大捷。</p> <p class="ql-block">▼双辇绞蔗法——利用牛力,使两个石辇相对转动,将伸进去的甘蔗榨出汁来。</p><p class="ql-block">排金山大捷采取的就是“双辇绞蔗”战术。</p> <p class="ql-block">▼刘大刚同志谱系。信息来自族谱记载。</p> <p class="ql-block">以党史记载为准</p> <p class="ql-block">对刘大刚进行劝降的陆桂芳应是副县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