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镇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位于襄汾县的西南,其因在汾河西畔,因此得名“汾城”。其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相关的记载,战国时期这里就是魏国的城邑,在北魏时期,这里更名为“泰平县”,成为当地的县治,此后至1954年,此地作为县治长达1000多年,后在北周时期因为避讳改名为“太平县”,至民国又改名为“汾城县”,到1954年与襄陵县合并成襄汾县后,才有了现在这个汾城镇。汾城镇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并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它以其古朴典雅气势宏大精巧细腻保存完整的风格,在人们赏心悦目的同时,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这里虽已失去了早年的繁华,但这些历经千余年的古建筑仍然透露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着中国古建筑的典雅与豪气。</p><p class="ql-block"> 自唐朝初期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始,经过唐、明、清等朝代的建设,古建筑群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这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它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历史景观。从旅游角度来看,有着不菲的开发价值,从历史文物保护而言,又极具很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汾城鼓楼,位于古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时期多次重建和重修,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通高约15米左右,民国修葺。</p><p class="ql-block"> 鼓楼,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底层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楼身两层,面阔、进深均三间,四周围廊,十字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七踩三翘。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汾城。</p><p class="ql-block"> 二层南北面檐下悬挂“太平古邑”“揽月留云”扁额。底层四面券洞上方嵌石匾额,东为“东眺塔汾”,西为“西望姑射”,南为“南通禹畿”北为“北临尧都”。 </p> <p class="ql-block"> 学前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汾城文庙位于汾城古镇鼓楼北街西巷,始建于唐代,至今仍保存完好,包括魁星阁、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文庙碑林等多处古建,建筑完整,雕饰精美。文庙与学宫南北联通,通称“庙学”,是县级祭祀孔子、培养人才的地方。据《太平县志》统计,由宋至清,共培养岁贡以上795人,进士47人,仅明清两代,任职京官、知府、知县421人。“龙门书院”,原为“文中子祠”,为隋代大儒王通传经授徒之处,曾誉满八方,名震九州,古太平县也因此而闻名于世。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相传始建于唐,现存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砖雕影壁上的一副对联:“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这对联妙在它只用了十个字,经过这十个字的巧妙组合和反复运用,道出了人世间人生写照和生死真谛。</p> <p class="ql-block"> 影壁两侧竖立着一对石旗杆,上书“代天宣化护国庇民,兮帝承权彰善瘅恶”。在这无声的环境中,似隐约听到那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的说教。</p> <p class="ql-block">木牌楼鉴察坊及翊镇坊:</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文庙与城隍庙相对而立巷子里,巷子东西两侧,意指鉴察与守护人间的道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