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2)普救寺,鹳鹊楼

风雨静

俗话说,10年中国看深圳,100中国看上海,1000年中国看北京,3000年中国看陕西,5000年中国看山西。<div><br><div>2023年6月3日下午,我们继续山西寻古、访古之旅。<br>我们的行程:【05】永济普救寺--【06】永济鹳雀楼</div></div> 【05】普救寺<br>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走进普救寺,才相信此话是真的。<br><br>普救寺能够闻名天下,不是因为它是一座佛教禅院,也不是因为寺内的舍利塔,而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据记载,普救寺在北朝晚期就已经有了,历代多次扩建、增修,普救寺简直就是《西厢记》的剧本。在峨眉塬这个30米高的小山包周围、山上排列着紧凑型古建筑群。其中“大钟楼”、“西厢”、“东厢”、“莺莺塔”、“后花园”都与《西厢记》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剧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寺内. 从前的时光很慢,<br>从前的书信很慢,一句安好,要等上好多天。<br>从前的爱情很慢,<br>慢的,用一辈子去等一个人。<br>慢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br>爱是一见钟情,情难自已。辗转反侧,终夜无眠。<br>爱是如影随形,形影相顾。莫失莫忘,不离不弃。<br>爱是从一而终,终始不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br>爱是得一心人,白首不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莺莺塔”。<br>高约50米,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堪称镇寺之宝,塔身中空,以石击之,有蛙叫声。“莺莺塔”原名舍利塔,因张生与崔莺莺故事改名。此塔为空心方形砖塔,塔高36.7米,塔身13层。 <p class="ql-block">“击蛙石”</p><p class="ql-block">莺莺塔外西侧10余米有一对金蟾,名“击蛙石”。如果拿石头击打“击蛙石”,莺莺塔上层会传来“咕哇”“咕哇”的蟾叫声。游客到此一定都要拿石头击打“击蛙石”,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金蟾旁竖立一块牌子讲的是师徒比艺留蟾声的故事,是讲师傅与徒弟各建一座寺徒弟建造万固寺,都说万固寺塔八面玲珑,磨砖对缝,密檐楼阁,精雕细刻,齐声夸赞徒弟比师父艺高一筹。有诗为证:“佛塔倚中条,峻峭耸云霄,芙蓉连斗极,徒艺比师高。”徒弟听了十分得意。师傅建造普救寺上有一座塔,师父当众说道:“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蛤蟆’,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人人称奇,个个喝彩。亦有诗为证:“古寺紫气开,塔高望眼宽,师父造诣深,当年活鲁班。”</p> <p class="ql-block">莺莺塔的蟾声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但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异的效应,一直是个不解之谜,老百姓甚至开玩笑,说塔里真有一只蛤蟆精。“蟾声”引起了我国声学界人士极大兴趣,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这一千古之谜已被揭开。</p><p class="ql-block">据专家说,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莺莺塔以它独特的声学效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同时,它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p> “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来普救寺的游客都来这里一探神秘。 <p class="ql-block">张生借宿的西轩。房间不是很宽敞,里面有主仆二人蜡像,书童躬身研墨铺纸,张生提笔沉思作书,记得书中有这一段:“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曲中生动地描述了张生追求爱情的迫切心情。</p> 不由得想起了戏文, “月色溶夜,花荫寂寂春”的感觉有了,“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感觉也有了。莺莺长吟走来,张生吐诗作答,王夫人恼怒登场,红娘巧妙遮掩,一场心有灵犀、缠缠绵绵的好戏就此上演了.......。 “白马解围”后,老夫人赖婚,张生从西轩移居梨花院之东的书院中。 <p class="ql-block">“梨花深院”。</p><p class="ql-block">《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剧冲突均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进得梨花深院门里,只见殿宇楼阁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巧妙玲珑,青松翠柏花草如茵,鹊桥曲径横架,爱情圣地果然不一般。 院门两侧对联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p> <p class="ql-block">跨进大门,迎面是一座木制的屏风,在扇型的图案里是四句描写张生和莺莺夜晚约会的那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看这诗文情意,已是十二分的美妙,其中还藏着约会的时间地点,不能不感叹诗人至情至性,才气横溢。</p> 梨花深院东厢房一侧,为《西厢记》中的张生逾垣处,院外种有可供攀爬的杏树,院内是落脚下墙的假山。 梨花庭院 【书斋】 在藏经阁北,西于梨花院隔壁,有书斋、卧室,四周围墙,自成一院,亦称书院,“白马解围”后,张生从西轩迁居这里。 在寺院中还坐落一处“月老殿”,月老是神话中主管人间姻缘的神仙,在这里,他也定将会为单身的青年男女做好牵线,成就如同《西厢记》般的美好姻缘。 佛教的寺庙内是不设后花园的,但运城市普救寺是个例外。据说它由莺莺父亲捐建,是为自己女儿修建的一处游园。 藏经阁<br>位于普救寺的中轴线上院之北隅,宋代形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二屋三檐歇山顶,通高20米,登上藏经阁,可环视一周,凭栏眺览河中风光。《西厢记》中描绘寺内“祥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的景物,其中经阁即指此阁。<br>门前的对联是一幅长联:<br>从情始,以情终,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节,一回一折,一本书里全写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br>慕情来,惜情去,人人情,纷纷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无处不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好个情染境界。 <p class="ql-block">  菩萨洞。</p><p class="ql-block">亦称三大士洞。位于寺内中轴线天王殿之后,系修复前寺内仅存的千年建筑,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佛像。据专家认家,唯观菩萨塑像具有宋元风韵。</p> 【06】鹳雀楼<br>鹳雀楼是四大名楼唯一坐落在北方的明楼。由于王之涣的登临让鹳雀楼大放异彩。这就是千古绝唱《登鹳雀楼》<br>白日依山尽,<br>黄河入海流。<br>欲穷千里目,<br>更上一层楼。<br>当年在永济蒲州的黄河古道边上,鹳雀楼只是一个观察古渡盐运和黄河汛情的瞭望塔。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br>新的鹳雀楼景区由北京大学规划,西安古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园林式景区。<br>景区的主体建筑新鹳雀楼是在原址西迁2.5公里。仿唐形制,钢筋混凝土构建,外观三层四檐,总高73.9米,总面积33206平方米。近百层台阶之上的鹳雀楼,需仰视才见。 正门一层廊檐立柱上是书法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匾额“唐李文萃”,还有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登上楼顶观景台,周边景色尽收眼底,九曲黄河延伸到无尽之处,领略晋南的黄河风光。 在鹳雀楼上,我们从展览中了解到鹳雀楼的历史。<br>鹳雀楼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蒲坂,自古以来这里商贸发达,经济繁盛;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br>鹳雀楼的另一个特殊地理位置,就是军事要地。弹丸之地的蒲州前有外族悍敌,近临有黄河水患,只要驻军稍微懈怠,即陷绝境之困。<br>北周宇文护将军,是个负责任的军事将领,他率先建了楼,并由群鹳鸣声引发联想,将楼命为鹳雀楼。<br><br>如果说北周宇文护将军构筑了鹳雀楼的血肉,那么,唐代诗人王之涣则赋予了鹳雀楼生命和灵魂。<br>诗人在去长安途中暂住蒲州。闲暇之余登临鹳雀楼,眼前的景象——正夕阳西下照旧温暖人间的太阳和沟壑险滩照旧一泄千里奔流不息的黄河,这亘古不变的自然景观,使诗人内心的诗情借鹳雀楼,凝聚成二十个字,喷涌而出,之后的一千多年,再无人能超越;而目睹过北国战火、正浸润着大唐盛世繁华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这首名诗而被冠以当之无愧的名楼了。 6月4日,我们从运城市内出发向南,继续寻访古迹。<div>我们上午的行程:【11】闫景李家大院--【07】稷山稷王庙--【08】稷山青龙寺--【09】马村砖雕墓--【10】万荣飞云楼---【12】万荣后土祠</div><div>另:闫景李家大院我在另外的游记中单独记录。<br><div><br></div><div>【07】稷山稷王庙<br>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文明是中国根本的底蕴,农业始祖五谷之神就是后稷。运城稷山的稷王庙就是为了祭祀古代农业始祖后稷而创建的庙宇。它始建于元代,后来经过火灾,致使大殿及部份建筑被烧毁,目前建筑似明代遗物的了钟、鼓楼,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div></div> <div>稷王庙在稷山县中心,周边是繁华的商家,庙门不起眼,我们到达时,也不见一个游客。进入稷王庙,我就被宏伟的建筑群所吸引,近一点看,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div> 庙中最重要的是正殿后稷楼,楼高30多米 屋顶覆琉璃彩瓦<br>脊檐饰螭吻、仙人、天马等神兽。 楼四面有回廊 石柱擎立其间,殿前立有两根水火蟠龙石柱,回廊以石雕板围成屏形栏杆。据介绍,水火蟠龙石柱,采用镂空高浮雕的手法,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它们都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整体石柱雕刻精品。火龙石柱火焰熊熊,朱雀穿越;水龙石柱,云腾浪涌,鱼跃龙飞。宛如一幅活灵活现的大自然景色。 登上二楼,围廊很窄,走上感觉颤巍巍的,但从楼上四望,风景就是不一样,在这里可近距离观赏屋顶琉璃雕塑。 我们在帝都的紫禁城,看到的是琉璃的世界,各种颜色和各种雕塑造型俱全,应该说,看过紫禁城就看尽天下琉璃,没想到山西琉璃却是另一个世界!<div>这里同样有各般颜色和各样的造型,却更丰富、更生动、更灵活、更花俏。</div> 山西鸱吻不同于紫禁城的端庄大气,但却色彩丰富玲珑剔透 张扬而凶悍。 檐角脊兽则不再讲什么排列规矩,怎么热闹怎么来,怎么喜庆怎么搞。龙凤麒麟诸神兽和鱼鸟大象共舞,更有那些顶盔贯甲扎靠旗的武将和鬼怪神仙呼应,骑马拿枪要开打,间以黄花绿叶胖孩儿和精致铁艺,呼呼啦啦一场戏真是热闹。 山西的琉璃实在是多姿多彩,好像完全不把等级制度当回事儿,黄的绿的随便用,龙啊凤啊到处飞,真是出了北京谁都管不着!独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珍品。 在稷王庙,看到了一棵稷山板枣树。稷山板枣历史悠久,皮薄,核小,肉厚,而这颗板枣树已有1000多年历史。 【08】稷山青龙寺<br>稷山县青龙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元大德七年地震尽毁后重建。青龙寺也是享誉盛名的水陆道场。<div>我们来到青龙寺,登上不高的台阶进入寺门,值班人员说:你们是来看壁画的吧,我们不收费,就是不能照相。小小的寺庙,给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div><div>青龙寺是村庄外的乡野小庙,人迹罕至。都说,你可以在这里可以静静地伫足欣赏几百年前的精美壁画和壁画上那些斑驳痕迹。</div><div>青龙寺院分前后两进,后院的立佛殿、大殿和迦蓝殿皆为元代遗构,殿内有壁画近200平方米。立佛殿壁画除北壁为明代补绘外,其余为元代原作;大殿壁画为明洪武年间补绘。</div> <div><br></div>中殿的壁画中,就有300多人,但是繁而不乱,他们都是以地位高低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左右顾盼,前后呼应。不管是高大的佛菩萨,还是奇异怪诞的明王,微笑可笑的侏儒,以及阴曹地府的鬼卒,个个都含蓄流畅,衣饰飘然,栩栩如生,刚柔相济,人在殿中,沧桑之感扑面而来,有风霜时光的斑驳和残旧,也有被盗窃被损毁的历史遗憾,神仙与众生相互顾盼,共同领略人生的喜怒哀乐,依然要致敬那些无名的画匠们,是他们用高超的艺术笔法,把世事的沧桑,人间百态和灵魂的方向一笔一划的凝固在了墙壁上,后世之人才能有幸在这里再次看到虚幻的三界和真实的历史。 这里的壁画与永乐宫壁画的不同,人物边上均有榜题说明,无需观看者猜测所绘人物是谁。 <div>立佛殿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所在,题材为佛道儒三教,仙佛人鬼同堂的水陆道场画,颇为罕见。壁画在人物形象和画风上和永乐宫壁画一脉相承,是元代壁画中的精品。<br></div><div>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图)</div> 下为道教万神图(下图) 在青龙寺门口,我们看到介绍,在2003年10月,在大雄宝殿(也称后殿、大殿、主佛殿)拱眼壁画中发现一幅取经壁画,称之为“玄奘取经图”,壁画长约0.85米,高约0.6米,画中绘有唐僧、猴行者、白马驮经等人物形象。<div>我们进入后殿,寻找这幅壁画,因为大殿灯光黑暗,我们没有找到,第二次进入后殿,从门的侧面,仰视,收缩瞳孔,终于在大雄宝殿门上方拱眼处的第三幅看到了壁画。画中有三人一马前行,周围山石树木衬托。<div><br><div>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唐三藏西天取经壁画比《西游记》更早,<br><div>画中走在最前一人应是玄奘法师,身高高于后两位追随者,也高于白马和马背上所驮经书。<br></div><div>唐僧身后有一僧侣模样人,双手合十,头扁圆无发,眼睛细长,口似微张,略显清瘦。<br></div><div>壁画中第三人相貌似猴子,孙悟空已从唐代的白衣秀才变成了猴子的形象。<br></div><div>我想,吴承恩也可能是个游山玩水看壁画听民间故事的爱好者吧,这种民间高僧,只是水陆画的有机部分,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更加广博的神佛世界。师徒三人行进方向朝东,正好与画面“白马驮经”、“取经东归”的内容相对应。壁画颜色主要有白色、黄色和石青色等,其中马背经书所放射出的光芒色彩最为丰富,也最鲜艳。</div></div></div></div> 【09】马村砖雕墓<div>在青龙寺的西侧,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马村砖雕墓。先描述一个电影场景:</div><div>如果你是一个摸金校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背着洛阳铲划拉着罗盘,掘进一座千年古墓,摸索着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墓道,墓道里只有你沙沙的脚步声......<br>慢慢走近墓室,火把所及之处,迎面看见一扇朱红大门......<br>突然,嘎吱一声,门开了,一个妇人从门内探出头来......</div><div>哈哈,多么形象的电影桥段!你会不会吓晕?<br></div><div><br></div><div>这就是稷山马村段氏砖雕墓的一幅砖雕。</div><div>据说第一次看到的人真被吓得大病一场!<br></div> 山西运城,稷山城西,马村,村后枣林旁的缓坡台地上,段氏砖雕墓,全国唯一一座国宝级宋金地下大院。<br><br><div>段家是宋金时期一个医药养生世家,悬壶济世,富甲一方。<br>段氏兴盛近300年,直至蒙古入侵,段氏先祖拒绝为木华黎的军队疗伤,不堪官索夷掠,选择了背井离乡逃离故土,留下1.6万平方米的墓葬群,湮灭在千年的时光里。<br><br>直到1973年,马村村民锄地时偶然发现<br>14座古墓发掘了9座,目前对游客开放4座,铁门打开,进入地下世界。</div> 在博物馆门口,我做好了心理建设,但还是战战兢兢有点心虚。这里不收门票,但需要交30元讲解费,还好有讲解员带你进入地下,否则还真的会迷路和害怕。<div><br>讲解员介绍:段氏家族陪葬的物品极少且普通,就一些家常用的瓷碗、瓷枕、瓷灯盏和若干北宋铜钱,但是墓室的精致、整体结构的精巧、尤其是砖雕技术的精湛,堪称一绝。<div><br><div>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br></div></div></div> 所谓四合院,其实是一圈环绕四壁的建筑外立面的造型,正北有门楼,正南有戏台,仿木构的砖雕斗拱飞檐,东西两边砖雕是门窗造型,有的还有围栏,左下角是墓室的门,低矮窄小,略高一点的必须低头进入,太胖的估计就进不去了。<br> 看这精雕细琢的窗棂、围栏,花开富贵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围栏上有铜钱纹、卷草纹和奔跑的小羊,应该是原样复制了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庭院吧。 宋金元流行杂剧,花脸和插科打诨的副净是主角,段家人喜欢看戏,戏台上正热闹开演。 这涂的是红脸蛋儿?一副娇嗔作妖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这两幅应该是表现24孝,左边“韩伯俞泣笞伤母”,右边“刘殷泽中哭堇”。这两个故事现在的人大概都不知道。<div>”韩伯俞泣笞伤母“,说的是汉梁人韩伯俞,性至孝,一次母亲用木棒打他,他大哭,母亲问过去打你你经常笑乐对待,今日打你为何大哭?韩伯俞说过去打我常觉痛,知母身体好,今日打我不疼痛,知母身体力衰,所以悲泣<br>”刘殷泽中哭堇“,说的是汉光禄大夫刘殷,九岁时曾祖母王氏在隆冬季节想吃堇菜,没有堇菜饭也吃不下,刘殷就到泽中恸哭,求皇天后土降下哀怜,哭声不绝,直到地上长出堇菜,挖了一斛多回家奉给曾祖母。<br></div> 这边雕的是墓主"开芳宴"。<div>开芳宴,是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砖雕中,男女墓主人分别坐在桌子两旁宴饮、观赏散乐杂剧,侍者立於左右听候吩咐,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一应俱全。</div> 还有儿童的嬉戏,“郎骑竹马来,两小无嫌猜”。 从墓中出来了,身后咿呀一声门响,朱门后那位高髻女子正向我们挥手告别。<div><br></div><div>段氏家族奉行“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文化,可谓经典。以孝悌营造和睦的家庭,以膳食培养强健的身体,以娱乐成就饱满的精神,这样的养生之道在今天也是贯通的。<br>救人济世,康人益寿,如此大善之家,是应当被后世铭记的。<br>透过这些石碑、砖雕,我们往前看到了古人的来路,往后更看到了后人的传承。<br></div> 【10】万荣飞云楼<br>古邑万泉的解店镇,即今万荣县城所在地,有东岳庙,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 万荣东岳庙因“飞云楼”而著名。 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到云里面“,它与山西北部的应县的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 <div>估计很多人知道应县木塔者,而听说过万荣飞云楼者却鲜寡。飞云楼没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那么有名,却问顶“中华第一木楼”。</div><div>那么飞云楼究竟牛在哪里呢?</div><div>飞云楼为纯木质结构,神奇的是整个建筑里没有一颗铁钉,都是采用榫卯结构,完全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却历经地震风雨等灾害,依然千年屹立不倒。 飞云楼现存的建筑为元明风格建筑,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飞云楼称得上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br></div><div>下图为网上航拍飞云楼图片。</div> 虽然早就看了不少照片,但是,当我跨过山门,飞云楼迎面扑来,亲眼目睹这座飞云楼,顿感自己的渺小。<div>飞云楼外观为三层,从里面看十分五层,总高度23米左右。这个高度在现在城市不足为奇,但在古代的平原地区要算得上是高耸入云了。让我不能忍的是飞云楼后院围墙外新建的“丑陋”的新式高楼,影响飞云楼的观赏。</div> 现存建筑主要体现着元明遗风,但也留有清代的一些建造技法和风格。 丰富的景区内涵,让各位游客尽情享受独特的古建历史文化。 <div>飞云楼有4根通天大柱直通楼顶,四周32个木桩构成棋盘式,共同支撑起楼体。</div><div>中国古代建筑,木头是构成支撑房子的所有承重构件,而是一根根粗大的、从地面一直连接到屋顶的柱子,专业名词叫做立柱。只要这些立柱不倒,就能做到“墙倒而屋不塌”。<br></div> 柱子下面的方孔做什么用的? 柱子再粗,跟屋顶的接触面积也有限,建筑如何受力?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br>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br>在屋顶重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想要把压力更均匀地传递、分布到立柱上,就得想办法扩大它的受力面积。<br>于是,在屋顶和立柱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层层叠叠、像漏一样上大下小的过渡结构——斗栱。 斗拱知识我不懂,还是看图了解一点点吧。 <div>“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先生曾说,<br></div><div>如果没有斗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就没有中国建筑“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br></div><div><br></div><div>抬头看去,飞云楼的斗拱密密麻麻分布在楼内,与檐角紧密严实,如云朵簇拥,又像花蕾层叠,它们让楼体结实,又增添了动态的美感与神韵。</div><div>每个檐角的顶端,都站着一位顶盔代价的武士,个个神态生动,等到秋风袭来,悬挂在檐角的风铃,叮铃叮铃作响,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智慧,他们手下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诗,自带一种韵律和节奏,层层叠叠的飞檐,带起向上升腾的高昂,巧夺天工的斗拱,却是辗转低回的缠绵,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造型之精美,人们无法相信这是凡人之作,只好传说是出自鲁班的手笔,实际上,从最早修建到历代修复,每一根木材都历史中的能工巧匠精心打磨,只可惜他是寂寂无名的,今天我们来的这里,领略神作,也给他们敬几柱心香。</div> 飞云楼的斗栱造型和结构极富变化,几乎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耍头有蚂蚱头、单浮云、龙头、卷云等;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br>各层屋顶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飞云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 穿过飞云楼就是午门。东岳被封了大帝,依照封建等级规制庙宇当建午门。 午门的北侧是献殿。 献殿是用来摆放祭祀供品的,可以看到献殿与午门结构一致,面阔7间,进深六椽,明间3间,悬山顶,但斗拱形致与午门不同,远看比较雄伟高大。 献殿的柱头斗拱完全不在柱头上。这样如何承重呢? 献殿的北面是香亭,香亭是祭祀东岳大帝时摆放香烛用的,香亭建在与岱岳殿同一平台上面,十字歇山顶,屋顶装饰琉瑞构件,显得精致富丽,石质围板,石质立柱雕龙画凤十分精美。 殿前的一排石柱都雕着不同形态的龙,在云彩中翱翔 香亭石狮围栏,小石狮形态各异。 香亭的北面就是东岳庙的主殿岱岳殿了,里面原来的塑像已毁,供奉是新塑的,大殿重檐歇山顶,正脊和垂脊装饰琉璃构件,四周有围廊,石质檐柱均雕刻盘龙,大殿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翼角飞扬,气势雄伟,周围古柏环绕,树影婆娑,更显古朴庄重的气质。 岱岳殿也有显著的元代特色,重檐歇山顶,拥有精美绝伦的楼阁式琉璃脊刹、盘龙鸱吻。副阶周匝,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却少了一些粗犷豪迈之风,稍显文气。殿内供奉东岳大帝,不过雕像一看就是新的,因此看点不多。 来到运城,了解一下运城,这里出了众多的名人:<div>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在运城;<br>中国最早的圣人傅悦在运城;<br>中国最早的画家敤(ke)首在运城;<br>中国风水学鼻祖郭璞在运城;<br>中国地图绘制的第一人裴秀在运城;<br>中国武圣关羽在运城;<br>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在运城;<br>中国古代纵横家张仪在运城;<br>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运城;<br>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在运城;<br>中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运城;<br>中国诗坛四雄之一的王维在运城;<br>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在运城;<br>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在运城;<br>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杨玉环在运城;<br>中国园区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在运城;<br>中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在运城;<br>中国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运城;<br>中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运城;<br>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的魏国在运城;<br>这样的运城你说牛不牛!</div><div>吹牛要上天,哈哈,航天英雄景海鹏也是运城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