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食野生菌 谨防食物中毒——鸿泰幼儿园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宣传教育活动

戛洒镇鸿泰幼儿园

近期,雨季天气较多,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容易发生误食有毒野生植物中毒事件。为有效预防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师生及家长饮食安全,鸿泰幼儿园在此提醒家长和幼儿千万别误采误食有毒野生植物。 为了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幼儿正确辨认野生菌,了解误食野生菌以后的自救常识,我园组织教师开展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br> <div> 1.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br> <div>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div>  </div><div>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br> </div><div> 4.银器识别: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br> </div><div> 5.蒜丁识别: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br> </div><div> 6.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div></div></div> 1.误食有毒菌类。<br><br>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br><br>3.受污染的野生菌。<br><br>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br>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br><br> 1.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br><br> 2.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br><br>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br><br>  4.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br>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br><br>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br><br> 2.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br><br> 3.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br><br>  4.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br><br>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1.不采摘野生蘑菇<br> 在户外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所以不要轻易采摘。<br><br> 2.不购买野生蘑菇<br> 勿从路边摊贩处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br><br>  3.不食用野生蘑菇<br>  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监制/审核:罗爱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责编/图文:张尹童月</div>

野生

蘑菇

毒菌

中毒

潜伏期

胃肠炎

误食

野生植物

幼儿

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