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大同的游览,其实我们想,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触摸山西文物最精华的石窟与古建筑艺术。中国建筑界有“南刘北梁”之称的“梁思成和刘敦贞”,在1933年考查完大同后,合力完成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对我们了解大同古建、山西古建乃至中国古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游览完华严寺后,我们匆匆寻路,直奔报告中提到的大同又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又称“南寺”,位于古城南门附近。它始建于唐代,原名“开元寺”,五代的后晋时期改名为“大普恩寺”。后来辽金大战,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金代初期(1128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寺庙。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p> <p class="ql-block">与华严寺“坐西朝东”不同,善化寺保持着“坐北朝南”的汉地特色。中轴线的三座大殿体量由小及大、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很有节奏感。据推测,寺院在辽金重建时,应该是保留了唐代「伽蓝七堂」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布局,主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为东西“朵殿”,前端两侧为普贤阁和文殊阁,辅以回廊,这是唐代传统的佛寺布局。善化寺利用高台使建筑逐级升高,使得院落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等一起从北平出发,为调查大同古建第一次奔赴山西,开始了为期20余天的大同古建调查。大同之行,算得上是各次考察中的“顶级配置”。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营造学社的三位精锐全都出动了。9日下午调查善化寺,10日至16日对华严寺、善化寺全部殿堂搭架细测,并用经纬仪测总平面及各殿高度。前后共二十日。详测及详察的建筑有: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及海会殿;善化寺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云冈诸窟。略测的有华严寺大雄宝殿、善化寺东西朵殿、东西配殿及大同市东、西、南三座城楼及钟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善化寺平面图(资料来源: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先生当年画这幅图时可以看到文殊阁已毁。普贤阁的年代有一定的争议,梁先生当年认为普贤阁是辽代建筑,但后来修缮时发现“贞元二年一行造”题记,因此认为是金代重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入口,进入寺院,回头可以看到“天王殿”,又是善化寺的山门,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正面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施直棂窗,背面无窗,从上看,用了在山门建筑中较为少见的单檐庑殿顶,在寺前的广场上便能感受其大气。</p> <p class="ql-block">看古建,一看台基,二看木构,三看屋顶。木构中最好看的是“斗拱”。看山门殿的斗栱,很整齐,外檐正面为双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皆为“五铺作单杪单昂计心造”,但第二跳都不是典型的下昂,柱头铺作是水平放置是假昂,补间铺作则是跨度仅一跳的插昂,并不向后挑起。😀,有点水平才能看得懂!</p> <p class="ql-block">山门平面较为简单,进深“两间四架椽”,内柱仅有一排分心柱,即《营造法式》中的“分心槽布局”。梁架用“前后乳栿上加前后剳牵”,中间以“蜀柱、驼峰”相支撑。其中多处梁栿都作“月梁式”,这在北方辽金建筑中较为少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月梁梁肩上的卷杀是“隐刻”出来的,实际外型还是直的。😀,想看懂,就得先弄明白古建中基本名词,还得多学啊,书到用时方恨少!</p> <p class="ql-block">转身向北,是“三圣殿”,三圣殿也为金代所建,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的“单檐庑殿顶”建筑。大殿立于 1 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设月台。在三大殿中,三圣殿的屋顶最为高耸,正脊较短,垂脊弧度很大,曲线漂亮,独具一格。其门窗配置与山门几乎一致。</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的斗栱排列挺有意思,也很漂亮。外檐斗栱中,当心间和稍间为双补间铺作,而次间只施补间铺作一朵,用的正是极为繁复的斜栱,如一朵怒放的花,引人注目,也是金代斗栱的代表之作。此斗栱每跳都出 45° 斜栱,到第四跳出现七个并排耍头,很有几分炫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斜栱外的其他柱头、补间斗栱皆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柱头用的插昂,耍头为蚂蚱形,补间用的真下昂,耍头为龙头形。阑额在角柱出头处斫成菊花头形,整体来看装饰性很强。</p> <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往上看为“彻上明造”(即不施天花,暴露梁架),使得殿内显得空旷高大。平面木架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后内柱只用四根,当心间的两根在后檐中平槫下,次间的两根在后檐上平槫下,另外四根辅助的柱子可能为后世所加。这是金代建筑的典型设计,凸显内部的大空间同时节省木料,三圣殿做得比较极致。</p> <p class="ql-block">由于用了减柱、移柱,三圣殿的梁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当心间为“六椽栿对乳栿”,六椽栿上立蜀柱,与后内柱一同支撑四椽栿,中间还加了一些小细柱。“四椽栿前后安剳牵”,其上承托平梁与叉手。六椽栿与乳栿均为两层,看着很是粗壮。梁栿上施彩画,为明代所作。</p> <p class="ql-block">依照柱子的位置,次间则是“五椽栿对三椽栿”,其上架了一条内额,再承托四椽栿。再上搭“顺扒梁”,承托“太平梁与叉手、蜀柱”。</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三间砌扇面墙,其上绘有简单的佛像背光。前立佛台,上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两尊胁侍菩萨泥塑,皆为金代塑像,但经后世重妆,略失原貌。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韦驮像,为明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后是东西相对的文殊阁与普贤阁。普贤阁则是原汁原味的金代遗存。1953 年落架大修时,人们在梁架上发现了「贞元二年一行造」的题记,即普贤阁建于公元 1154 年。</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歇山顶,造型简洁古朴。此阁外观看是两层,实则中间有一暗层,上层与暗层及下层的柱子用叉柱造连接。阁内设木梯,可直上二层平座登临远眺。</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斗栱皆为“五铺作出双杪”,其中一层外檐斗栱为计心造,第一跳置翼形栱,二、三层为重栱计心造。耍头只在第三层的外檐斗栱才有。第三层的斗栱最为多样,当心间补间铺作出 60° 斜栱,次间上的斗栱以横栱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从当年梁思成先生所绘的平面图看,文殊阁所在的位置,当年仅存遗址。文殊阁应该是在大同复现古城中新建的。不过看上去倒也是古色古香的,对我们这样的菜鸟级爱好者来说,看不出什么。</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走到最后是寺内唯一一座辽构“大雄宝殿”。这座大殿逃过了辽末战火的浩劫,实为万幸,到了金代,也得到了圆满大师的修葺,其中柱额、梁架、斗栱都还是辽制。大殿立于高 3.3 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庑殿顶出檐深远,尽显恢弘气势。大殿左右还有两座朵殿,为明清遗存。</p> <p class="ql-block">与华严寺大雄宝殿类似,大殿当中只开三道板门,样式也几乎一样。外檐斗栱规整,皆为五铺作,耍头为批竹昂式。柱头铺作与稍间铺作为标准的五铺作双杪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出 60° 斜栱,然而被匾额遮挡,可进殿观其出五跳的后尾。次间补间铺作在第一跳瓜子栱跳头出 45° 斜栱,尽间补间铺作第一跳上置翼形栱。</p> <p class="ql-block">殿内柱网规整,同时依然使用减柱大法。减去两排中间的八根柱子后,形成了类似《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布局。与华严寺大雄宝殿完全对称的内外槽不同,这里内槽偏后,给前部留下了相当大的礼佛空间。加上本身的大体量和彻上明造的做法,走进殿内,能明显感觉到空间的高广空旷,同时能将佛坛上的五方佛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大殿采用厅堂式架构。当心间与次间为“六椽栿前后对四椽栿与乳栿”,较高的内柱支撑六椽栿,同时两边以剳牵支撑,其上再承托四椽栿、平梁及叉手。稍间与尽间则是以中间的阑额和普拍枋对前后乳栿,其上堆叠四层素枋,直达山面平槫之下。</p> <p class="ql-block">殿内当心间施藻井与平棊。藻井前有平棊三列。藻井内也有方形与菱形的平棊,绘有莲花,两边斜板上绘佛像,三角背板绘凤。藻井本体分两层,下层为八角井嵌于方井之中,上层为截顶圆锥体,顶部圆中绘二龙戏珠。整个藻井一共用 56 朵斗栱,可说是相当精致,乃珍贵的辽代小木作。</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室内空间,高大的佛坛与佛座,金黄的背光,让正中央一字排开的金身五方佛尽显高大肃穆。</p> <p class="ql-block">五方佛从东到西依次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密宗的配置。佛像面容饱满,前额宽大突出,肩背宽厚,呈吉祥坐,带有辽代造像的特征,很可能与大殿同龄。</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两壁前的砖台上立有高大的二十四诸天像,表情丰富,姿态各异,与其性格相得益彰。该造像在朱弁碑中有所记载,可确定为金代所塑。有学者认为,善化寺二十四诸天题材是密宗仪轨、华严宗与天台宗忏法融合的产物,密宗与华严宗在辽代就盛行于五台山地区,而天台宗的元素很可能受到了朱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西、南两壁可见壁画,根据碑记为清康熙年间的作品。其中西壁为《七处九会说法图》,南壁为《准提佛母法会图》与《弥陀法会图》,内容带有密宗色彩,同时构图与一些小细节也表现出辽金壁画的特征。很可能清人保留了辽金最初的图像,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重绘与改动。</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建筑还是造像,善化寺可谓是尽显辽金时代的豪放风范,同时也不乏南北文化的交融之美。从善化寺出来,到寺前广场上,还可以欣赏到大同“五龙壁”,与“九龙壁”对照比较一下,也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该五龙壁原在大同古城南小城城外西郊的兴国寺,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于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2009年立于山门前。该龙壁长19.90米,高7米,厚1.48米。整座龙壁用五彩琉璃镶砌,龙壁下部为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的束腰雕刻有蛇、兔、牛、马等+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琉璃仿木结构斗拱,承托着琉璃单檐五脊瓦顶,脊兽、螭吻俱全。瓦顶的屋檐下,有垂莲柱。宽大的壁面有江涛浪花,蓝天云朵衬托着五条金黄色的欲飞巨龙,或盘旋回绕,或上下翻腾,神态各异,栩相如生,色泽班斓,艳丽如新。</p> <p class="ql-block">在该五龙壁正中是一条“正龙”,怀里抱着一颗火珠,头朝向正前方,目光炯炯有神。在大同诸多龙壁中,这是唯一的一条“正龙”,就连规模宏大的代王府照壁一九龙壁,也没有一条正龙。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里,只有皇帝和佛祖释迦牟尼才能用正龙作为象征。但是,原兴国寺毕竟不是皇封的寺院,它只能是藩属的等级,所以这五条龙在雕塑时,只给雕塑上四爪(王爷级的),而没有用象征中国皇帝专用的五爪金龙,也就有了藩位的区别。该龙壁雕龙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堪与明代大同代王府前的九龙壁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之美为世所公认。然而古代工匠们究竟如何营造出这些美丽的工程杰作,他们自有一套神秘而高超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丰富。偶然从小红书上看到当年梁先生书写的古建筑报告的手稿件,很是珍贵,分享一下。</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说建筑品格精神之所在》(1943)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权衡(Proportion):这是一切艺术的最基本问题。在一件艺术作品中,一切归根都可以说是个权衡的问题,就是说部分与部分间在布置关系上的比例。在建筑物上有体积与体积的比例,长与高的比例,面积与面积间的比例……若权衡适当,则美的问题已十九解决。”梁思成、刘敦桢合写之《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皆列出当地辽金建筑的模数单位——材栔(栔亦是《营造法式》规定的建筑设计模数单位,为上下相邻两栱空隙之高)的测绘数据,并将之与《营造法式》的相关规定做了比较研究。</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经典建筑中所蕴含的高度美感,同样源于精确的构图比例设计,即“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