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长城

老普

<h3></h3><h1>“<b>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b>“毛泽东 </h1><h3><br></h3>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由陕北向河北西柏坡转战途中由此翻越长城。 作为一名长城专家,我多次访问研究八达岭长城。有一次在八达岭长城南四楼下,一位青年女游客问我:“北七楼在哪里?去“好汉坡”怎么走”?我很吃惊,问她为什么要去好汉坡?她说想去看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题词碑。于是我耐心向她解释:在八达岭北八楼下的坡地上,曾经竖立“好汉坡”碑铭。碑文镌刻毛泽东手迹“不到长城非好汉”,标注海拔858米,即八达岭长城最高点北八楼的标高。但由南四楼前往北七楼路途很远,要下山再上山,一般游客较难完成。<br> 说起好汉坡的来历,旅行社和公交专线的导游都绘声绘色地告诉游客:某年某月毛主席曾兴致勃勃登上八达岭的最高点北八楼,望长城内外,览山川锦绣。不过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证据,亦没有文字记载毛主席曾经登临北八楼地段。八达岭的“好汉坡”碑只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激励游人,而没有说毛泽东本人曾经到此一游。<br> 毛主席登临过长城吗?还是从“不到长城非好汉”说起。<div>“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主席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全文:<br><h3><b>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br></b><b>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br></b><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br></b><b>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br></b><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h3>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地区,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诗人酝酿书就这首词篇。毛泽东之写景抒意,或纵横江海,一泻千里,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或细微入扣,回味无穷,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么“不到长城非好汉”究竟是工笔还是写意?答:兼而有之,工笔写意浑然天成。泛指写意者,即一般的赏析解读,此处“长城”寓指长征的目的地。“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红军都是英雄汉豪迈气概。这种解读并没有错,但却不全面完善。特指又是什么?毛泽东的长征主题诗词多达六首,为什么恰恰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出现“长城”?<br>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南。虽然在当代固原只是一个地级市,声名并不显赫。但在历史上固原却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明初,在北方长城沿线设九个军事区,史称九边或九镇,固原其中之一。又于弘治年间,庭议西北三边每遇战事各守其土,互不助援,乃设总督甘肃、延绥、宁夏三边军务一员,遣朝廷重臣任之,称三边总制或总督,“总督文武,自总兵,巡抚而下皆听节制”。三边总制开府于固原州,即现固原市。然而只说明长城,仍不足彰显固原长城的辉煌,古老又巍峨的战国秦长城横亘固原全境。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和宣太后计杀匈奴部义渠王,继而追剿义渠残部,义渠国亡,领土入秦,故“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陇西即指六盘山以西地区。经过近2300年的风雨侵蚀,固原秦长城保存较好区段仍有残高2至10米,基宽8至10米。墙体敌台残高5—20米,台面外凸,间距200米至300米,实为后世墙台之祖。按现代行政区划描述,战国秦长城在固原境内的部分走向是:从甘肃省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境,向东北至兴隆镇,至将台堡,转东至马莲乡,沿马莲河川至固原张易镇,转北至红庄乡。<br> 记住战国秦长城的这些节点,再来看看1935年10月上旬,毛泽东和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向六盘山进军的路线:<br> 10月5日拂晓,陕甘支队自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出发,向东北行军,当晚到达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营住宿。<br> 10月6日,毛泽东等由单家营出发,下午至张易镇,晚宿张易镇北街坑坑点。<br> 10月7日拂晓,红军一纵主力由张易镇出发,经盘龙坡、王套,进入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急进。毛泽东等转进山沟,沿小水沟,登上六盘山主峰。聂荣臻和左权发现山下平银公路边的青石嘴村有敌人,立即请示毛。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一纵四个大队向山下敌人冲锋,歼敌两个骑兵连,俘敌100余人,缴获战马百匹,取得青石嘴战斗胜利。<br> 不难看出,1935年10月5日至7日,红军陕甘支队的行军路线与战国秦长城的走向完全重合。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从遥远的江南,经过万里长征,第一次看到古老醇厚的秦长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豪情油然而生;“不到长城非好汉”呼之欲出。至今六盘山下的老乡还把后莲花沟到青石嘴的山梁呼作“长征梁子”,留下永恒的回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