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人物的尴尬: 《 本日公休》影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久没有看电影写影评了。 某群贴了一篇影评,看了有点疑惑,就去把电影找来看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唯美的色彩,舒缓的音乐, 弥漫在关系中的情绪张力若有若无。</p><p class="ql-block">经典的文艺片历史上有很多,而模仿的人更多。这部电影模仿的痕迹挺重。</p><p class="ql-block">文艺片的一大难题是情节的张力不好处理。没有谋杀案的尸体, 没有动作片的拳打脚踢, 要推进情节,勾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并不容易。 </p><p class="ql-block">我向来吐槽在先。正如很多其他评论所说的,这部电影的最后半小时, 是典型的画蛇添足。主线已经结束,后面一些有的没的桥段大可不必放进去。一个不成熟导演的典型特征就是不知道如何取舍。</p><p class="ql-block">文艺电影的主旨是试图构建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去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导演可能在努力重现台湾社会小社区里的温情。在被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洗礼过的我们这一代来说,这尤其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意义的构建需要调动情绪。太过生硬的手法,常常因玩过火而变成煽情,尺度很难拿捏。个中高手大多是日本导演。</p><p class="ql-block">有人吐槽电影里面的闽南话太多,不容易理解。我的意见恰恰相反, 有中文字母有英文字母,个人并不存在理解的问题。闽南话中夹国语,普通话里面夹着英文,这正是当下这个地球村的现状。 割裂了语言也就失去了影片诸多鲜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虽然有些瑕疵,这部电影人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导演对细节的追求,主要演员的精湛演技,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台湾社会转型问题都是亮点。 </p><p class="ql-block">那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一流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超一流的作家写人类的尴尬。本片里面的人都是生活在台湾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尴尬随处可见,而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阿蕊的儿子早就绝了上升的通道, 只能呆在台中这个三线城市。说的好听是创业,说的不好听是失业。 一会儿是太阳能板,“拥有绿色能源就拥有了世界” 。转身又要去炒虚拟币。 好高骛远志大才疏, 小县城里这样的体制外中年男人不要太多。</p><p class="ql-block">虽然住的离妈妈最近,妈妈出门也不告知。两人的关系好不到哪里去。 妈妈完成了一趟艰难的旅程,做儿子的不是去做心理建设,而是责怪她没有带手机。 </p><p class="ql-block">小女儿往前多跨了半步。考上大学, 找到工作,扎根在了台北。 职场的霸凌,男朋友的劈腿, 苍天又能绕过谁呢? 东亚社会的内卷可不仅仅发生在五线小镇高中的自习室里。</p><p class="ql-block">大女儿倒是继承了祖业做了理发师。搞不定客户,也竞争不过同行小鲜肉。想出来自己创业,老妈也不支持。 更要命的是, 和佛系的大善人阿川离了婚, 让儿子和前夫困守修车铺。每次和阿川的冲突, 都被对方的道德形象压得喘不过气来。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怎么就让自己产生内疚感了呢?!</p><p class="ql-block">影片暗线之一就是熟人社区“温良恭俭让”和商业社会“亲兄弟明算帐”逻辑之间的矛盾。 讲感情伤钱, 谈钱伤感情。</p><p class="ql-block">transaction versus friendship 这才是老百姓的二律背反。这比康德的二律背反不知道要困难几千倍。</p><p class="ql-block">和她的子女相比,阿蕊的问题是她的衰老。 老客户渐渐走散,老膝盖踩不住刹车, 连记忆也开始背叛自己。 她很绝望也很努力, 竭力去抓住和这个世界不断消融的联系。 </p><p class="ql-block">去为牙医理发, 当然不是去理发, 而是没有宗教信仰背景的朝圣。 </p><p class="ql-block">在尴尬中生活, 在矛盾中挣扎,在温情中升华。 这未尝不是几千年东亚社会一大批人的历史剪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