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解《道德经》二十七,二十八节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读《道德经》之27与28节</p><p class="ql-block"> 27:善行无迹——致善致智论</p><p class="ql-block"> 28:大制不割——虚怀若谷论</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6日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抄录(见最后截图)了一段有人的体会文章《智慧的彼岸》,他讲《道德经》是对人智慧修养的书,告诉你这本书既教人应弄懂做人做事的准则(道)又教给你遵道而为的方法与要领(德),这是一本上至君王大臣,下至万业大众,都可根据自己的领悟而"修身"与作为的启智之书。可惜自己从少年至退休前没读过它,就这么随大流走过了生息作为时光,浑浑噩噩地无所作为过去了。如今老了,还来读这个,自己都感到似乎失智之为,但当作精神上的滋润也许还是不无补益的,权且耐性读下去吧!但这古文确实难弄,不多看几家专家学者的注释评点还真不知所云,亦或望文生意而适得其反。所以读此书似乎比四书五经还难。而且人一老,昨天读的今天忘了,前天读的又看不懂了,反正每次都写下几句,聊作纪念。也算打发时光,因我什么家都不是,就烂"书虫"一个而己,啃些末梢也够味!本文今天就续下读第二十七节与第二十八节。</p> <p class="ql-block">  第27节:善行无迹——致善致智论。(见上图)</p><p class="ql-block"> (从重读此书开始,本人都自作聪明地为每一节拟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作标题,不知是否切贴,因是个人体会悟的,就算本人之收获,别与专家之论挂钩,那没联系,此注。)</p><p class="ql-block"> 自绎文:善于作为之人,其作为之行踪当是无有疵辙的。善于文辞言谈之人,其诉述之语意当是无有瑕病的。善于思考谋划之人,其所有策略当不会有失策之谋。说俗一点,善于关闭自己门户之人,你一定很难找到打开他门之窍,因为他不用闩锁。善于结绳之人对于你无结绳之技的人是解不开他的结的。由此论之,圣人眼中是没有无用之人的,可以人尽其才;也没有弃废之物,可以物尽其用;这就是圣人不同于常人之处,他有你看不见摸不着的深藏不露的智慧。所以,致善之人,是不拥善之人的先师;而那些不拥善之人,正是致善之人品鉴的示智资源。那些不拥善的人,如果不知道尊重自己的老师,不会珍惜被老师教化的资质与机会,那他既使有拥善之智可以被启迪也是没用的,一样会陷入糊凃愚钝。这些道理难道还不精妙明白么?!——这是说致善之人的所为是并无所现(善行无迹)的,所以才显得"致善致智"呵!</p><p class="ql-block"> 体验:老子的语言好幽默风趣又富于哲理,当然也让人费心思去琢磨。看来我就是一不拥善者,也许还是不知尊"致善"之师的那一类,不然何以大半生都慵慵碌碌的!学了这一节,有点想法,人当自善,才致善。如果自己不想善或不知善,那就别想致善了,可能连起码之善良都难,又何来聪明才智大有作为!若想要与人为善,与物为善,这虽是基本根底,但为之也难,细想走过的路,自己就都善对过么?但没这基本,就永远别想致善致智。那就是糊涂一世了。善于行,不留疵,善于言,不遗瑕,善于思,不迷计。这可能是老子对所有自善者的要求。"无言之教"在于"自善"。这"无言之教"并非不言,是遵道而言,即善言,慎言,虑道之言。</p><p class="ql-block"> 各类人等看此节咋自省?特别是治世之人是"自善致善致智"之人么?如是,是世之幸,国之幸。若非,则即大不幸了!治世者自善,善人善物善器(权柄),将不失其尊,将贵其身,且将惠其世泽其民。对于各业之众,自善致善者当为智者,可善其业惠其身也!我这牵强之言有理么!?"是谓要妙"?哈哈哈!浅识不自善之人所言罢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八节:大制不割——虚怀若谷论。</p><p class="ql-block"> 自绎文:那些真正深谙雄强之势的人,必不恃其势,一定懂得坚守柔软隐忍之格,这类人就如高山之溪谷,很低调。这种人总是守住常德底线,就如赤子之纯。通晓清明之优的人必守其性而不燥,依然坚持自己仿佛无优之本色,令世众仰止赞誉。这种人高风亮节,为人之楷模,犹如回归本初那么纯真。那些荣耀致极之人,总是恪守谦卑礼让之贤,天下人都视之如峻嶙之深谷,是一种大德臻嵘,有返朴归真之完美。这些美德就如最高的礼器道朮,是圣人常拥之德,故理所当然受到天下人拥戴,成为众人领袖。所以说,这些治世的大道尚德是圣君们必须拥有的,不会被丢弃!——这名义上是示喻世众,实则是示喻为君为臣者的。只有大制不割,才能虚怀若谷,才能"王天下"!</p><p class="ql-block"> 体验:有强势之人,有优渥财富的人,有高度名誉的人,决不是一般民众,肯定是治世之人,为君为臣之人。在这种"势利名″之面前,是恃势,逐利,显名,并以此居高临下,甚至踞高凌下,那势利名还可拥么?当何为?不恃强而低调柔隐,虚怀若谷。不踞优而燥,保持高风亮节,待人纯真。不挟名而欺下,保持礼贤下士,待人诚挚,则不仅势利名不损,还足可"王天下"。大制不割即是不恃强不踞利不倚名之格,其德性叫"虚怀若谷"。当然,对世众之中有势利名踞优之人,若也大制不割,显虚怀若谷,那就独善其身了。由于普通世众不存这三种优势,当不存在"大制不割"之道,但也当为人纯朴赤诚谦卑,别说"虚怀若谷",不媚上欺下当是必须的了。</p><p class="ql-block"> 好象上节讲自善致善才致智,本节讲大制不失才虚怀若谷都是对治世人之道与德的要求,其实本书可能主诉对象就是治世者。老子的这一系列人道中的道与德就在讲治世者的个人素质修为。至于世众,亦可由其中找到各自对号的修为要求,故不乏启迪所有人之智慧。</p><p class="ql-block"> 再往下看,看老子还有哪些方面的为人修身养性治世之规范。这种学一节体验一次倒也有所收益,此方式还适人,不然一天就读半篇可能就书合味去了。</p><p class="ql-block"> 20230530整理(图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