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武英殿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

孟加拉虎

<p class="ql-block">经过天安门城门就进入了清朝时期的紫禁城皇宫大内,穿过高大威武的午门,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  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后有太和门。</p><p class="ql-block"> 午门城楼在明代也称之为五凤楼。《春明梦余录》上说:“午门即俗所谓五凤楼也。”其实,这种俗称的来源,比午门早得多。</p><p class="ql-block"> 《明一统志·庐州》记载:“五凤楼在府城上。唐天祐中,张崇筑城创楼,凤集其上,因以纪瑞。”五代时,梁太祖曾在洛阳重修五凤楼、朝元殿。这时已有命名为五凤楼的建筑物和城楼。至于成为宫城门楼的名称,则见于《宋史》的记载:在西京洛阳有“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五凤楼”,并注:“因隋唐旧名”。</p><p class="ql-block"> 明清也把午门称为五凤楼,沿用了从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五凤楼之名。午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数次游览故宫参观养心殿的夙愿至今未能实现,很是遗憾。这次游览故宫博物馆养心殿仍在维修中不对外开放,真是感到很遗憾。只得从其旁边经过,去别处游览。</p><p class="ql-block">武英殿位于故宫博物院中轴线西侧,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在武英殿对观众重新开放。新陶瓷馆从文华殿移至武英殿,在展示空间、内容主题设计、展品数量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均进行创新,力求给观众以全新的观感体验,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位于慈宁宫区,此后,几经迁移和改陈。如今,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最新改陈的陶瓷馆在武英殿区与观众见面。在内容方面,本次改陈依旧利用故宫博物院在古陶瓷收藏方面数量大、品种全、年代真实可靠的优势,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展示中国陶瓷约8000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但整个展览内容做了较大充实和改进,由原先陶瓷馆的11个主题增加到17个主题,增加的6个主题旨在进一步彰显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陶瓷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和明清两代御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藏瓷的精彩亮点,本次改陈仍予以重点展示。此外,还将展出陶瓷文物年代的下限延长至民国,展品总数量增加至1000余件,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中国陶瓷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充分体现故宫博物院收藏古陶瓷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陶瓷馆以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后殿敬思殿为主展厅,按时代顺序,以10个主题展示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即通史陈列),并设独立展柜突出展示“各种釉彩大瓶”等体量较大的展品。武英殿正殿入口处搭建一处“展中展”空间,外观采用紫禁城古建筑元素,不定期更换展品(第一期将集中展示7件乾隆朝景德镇御窑镂空套瓶、转颈瓶、转心瓶等)。</p><p class="ql-block">武英殿东、西配殿按功能展出清代宫廷大婚、祭祀、进膳、陈设和赏赐、万寿、宗教用瓷等6个主题。院内西北隅的浴德堂则专门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外销瓷。另外,原设于延禧宫西配殿的“中国古陶瓷窑址标本展”和“古陶瓷资料观摩室”亦将分别移至武英殿东、西配殿的北值房,使武英殿区域成为紫禁城内集中展示不同类型陶瓷文物的常设专馆。</p><p class="ql-block">2、形式多样,数字化应用:App、小程序、展厅二维码、超高精度数字文物加入展览。</p><p class="ql-block">新陶瓷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放置了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就进入了“故宫陶瓷馆”小程序,了解文物详细介绍,为喜爱的文物“点赞”,放进“收藏夹”,在“笔记”中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动,分享给朋友。</p><p class="ql-block">故宫还对陶瓷馆中20件藏品进行了超高精度数字化,观众在展厅的触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缩小、翻转,感受把藏品“捧在手里”仔细欣赏的愿望。还可以访问故宫官网www.dpm.org.cn的“数字多宝阁”栏目,观看更多三维陶瓷藏品。并在“文物藏品总目”、“数字文物库”栏目查询和欣赏多达8000件院藏陶瓷文物。</p><p class="ql-block">此外,《故宫展览》App中的“陶瓷馆”,以及全新改版升级的《陶瓷馆》App,今年将陆续上线,让不能前来展厅的朋友们大饱眼福,沿着数字“时间长轴”了解悠久灿烂的陶瓷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瓷器发展史,瓷器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瓷器的英文是china,与中国的英文China只有首字母大小写的区别,这说明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瓷器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最伟大的瑰宝,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掌握瓷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被视作瓷之国,中国的瓷器很长一段时间被西方贵族们疯狂追捧,拥有中国瓷器是荣耀的象征,当时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就是瓷器。</p><p class="ql-block">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原始瓷器诞生。到1000多年前,瓷器名窑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工艺还在不断地革新,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制作水平能企及中国。</p><p class="ql-block">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一般烧制陶器只需要700到1000°C,超过1100°C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而超过1200°C就能烧造瓷器。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大约是在商朝。虽然当时的主要器皿是陶器,但是已经有不少原始瓷器在流通了。</p><p class="ql-block">  在汉朝时,烧造真正瓷器的瓷窑已经十分普及,但瓷器的外形和颜色非常有限。东汉时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样式,一直到东汉末年,瓷器才有了白瓷这种样式。瓷器的颜色主要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汉朝时制作瓷器的原料比例与温度得不到稳定控制,品质差距极大,因此瓷器样式才如此单调。</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在隋朝,先是青瓷一家独大。到了随后的唐朝,白瓷的工艺也越发精湛,渐渐能与青瓷抗衡,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的瓷器已经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一方面为之后中国瓷器登峰造极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唐朝南征北战,中国瓷器在西方也有了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瓷器产业开始百花齐放是宋朝时候的事了,当时中国的造瓷业极为繁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了宋瓷的代表。其中汝、官、哥三窑是青瓷的代表,定窑则是白瓷的代表,而钧窑被评价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竟然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宋真宗在景德年间赐名昌南镇,景德镇由此而来。在元、明两朝,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很快便一家独大,成为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闻名,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贵族都对景德镇瓷器万分追捧,将其视为富有和高贵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一反古董年代越久越贵的规律。这是因为清朝制瓷技术突飞猛进,霁青、霁红、甜白这三种极品釉彩烧造得登峰造极。由于康熙酷爱西洋文化,引进了西画技法、颜料等在瓷器上作画,于是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清朝瓷器的样式就此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瓷器水平。</p> <p class="ql-block">进入故宫通过三大殿经过军机处即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东西后宫殿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定瓷白釉孩枕</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洛阳出土的文物“唐三彩骆驼”</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洛阳出土的文物“唐三彩马”</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洛阳出土的文物“唐三彩武士”</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万寿尊(公元1662—1722)</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75—1908)松石</span>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鱼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