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览完云冈石窟时间尚早,我们返回市区,在宾馆稍憩,然后驱车直奔古城,开始观瞻心心念念的“华严寺”。予对古建筑兴趣盛浓,曾经参观过辽宁义县的奉国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看过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对“八大辽构”之一的华严寺,久已闻名,得机,到大同,肯定要仔细品读一番!</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辽金时期华严宗重要寺庙,取《华严经》教义“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而命名,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即1038年,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辽金大寺院。</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坐西朝东”,却有些奇特,传统寺院大多是“坐北朝南”的,这种布局结构据说是因为契丹人“崇日”的习俗,才将佛寺面向东面而建。“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严寺分为上下二院,上院在北,以金代建造的大雄宝殿为主体,下院在南,规模却小,以薄伽教藏殿为核心,两院之间仅以一道月门隔开。</p> <p class="ql-block">从入口进入,南侧是山门殿又称天王殿,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因手持不同法器寓意“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转身向西,可以看到“普光明殿”,“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光明普照”,大殿由此得名。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抱厦穹顶为半球形藻井,看上去象那种蒙古包的顶,很有意思!整体为方形抹角转圆形藻井,是不是有点暗含“天圆地方”的意思,还是暗含华严宗“说理方广,说事圆融”,或是“方为尘世,圆为净土”。自己理解吧!</p> <p class="ql-block">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文殊、普贤和观自在菩萨的造像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华严殿门口是精雕细琢的清代木雕山门。辽代末年,寺院建筑十之七八毁于兵火,金代依旧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得以重现风采。</p> <p class="ql-block">过上华严山门,就能看见,高高的台基上矗立着主殿一一“大雄宝殿”,气勢雄伟。月台石级两侧墙上分别刻着126个字,为清代书法家崔卿云所书,字体苍劲,雄浑。北侧为唐代高僧永嘉禅师语录,南侧为唐代高僧黄蘖禅师语录,内容都讲的是佛家禅学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留心观察,台阶有22级,有什么缊义不得而知,石阶两边有护栏,据说是辽代的原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登上月台,我们可以看到月台前有木制牌楼,两侧配有钟鼓二亭,这些都是明代留存下来的。牌楼前面的明万历年间铸的铁制焚炉一座,距今约四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大雄宝殿,整座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为单檐庑殿顶。屋顶坡面平缓,出檐较深,檐口平直,散发出古朴的气息。整个大殿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九五之尊的规格,虽不及故宫太和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不失皇家太庙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站在殿门前,举头仰视,更能体会到大殿体量之大。当中只开三道板门,都为营造法式中壶门的样式,形制古朴,比例也与柱枋相符,很可能为金代原物。当心间的两块匾额:“大雄宝殿”,“调御丈夫”,均为明代遗物,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调御丈夫”也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尊号之,这二者都在赞扬佛祖,并把他比作是大英雄,伟丈夫,可以驾驭大乘法船,普渡众生。</p> <p class="ql-block">进大殿参观,可以看到,殿中央供奉五方佛,是依照佛教密宗五方五智而立的,两侧立有二十诸天像。五佛与诸天王像各具精美之处,为明代塑像。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如来佛祖共有五种智慧,为教化众生,化为五方佛,这五方指东南西北中五方。</p> <p class="ql-block">这五尊佛由北到南依次是: 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叫大日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寿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又叫微妙声佛,住在莲花世界。 五方佛中间的三尊为木雕,两边的两尊及胁侍菩萨和两侧二十护法天王像皆为塑。站在最前面的立像是接引佛,据佛门说,可以接引众生早到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走近北侧的天王像前存细观察,这里每一尊塑像都身高近3米,他们神情不一,姿态各异,从动态、衣纹到表情,都是为了表达出天王的威武与力量,虽然高度夸张,却并不违背生活真实感的写实手法。更为独特的是,也许大家已经注意了,塑像并非笔直,而是略微倾斜,前倾的平均角度约为15度左右,巧妙地体现了他们对佛的虔诚和恭敬,这是其它寺庙少见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重点,大殿的结构手法,此殿虽经金代重修,但基本上保存了辽代的建筑风格,最重要的一点,是采用了“减柱营造”法,具体作法是:在中央七间大的地方共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外槽的柱子略向里推进,这样,由于立柱的减少,使殿内使用空间加大,既改善了采光条件,又节约了木材,还能合理承重,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如何运用结构力学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减柱法是最典型的辽金建筑的特征,这座大殿还有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辽金特色,如在斗拱的配置上,有的补间铺作施一朵,有的施两朵,有的施三朵,还有斜拱的使用等,这些做法,使斗拱的种类增加,并加强了建筑物本身的华丽和美观。</p> <p class="ql-block">外檐斗栱共五种,其中柱头为标准的五铺作双杪计心造,耍头为批竹昂式。撩风槫下置有通长的挑檐枋。当心间补间铺作出 60° 斜栱,稍间出 45° 斜栱,为典型的金代风格,丰富了外檐斗栱样式。虽然大殿是金代重建的,但很多地方还留有辽代的做法。比如阑额和普拍枋出头处不加装饰,而是垂直截取,沿袭了辽代旧制 。</p> <p class="ql-block">殿内会感觉到室内的空旷。最边上的尽间两缝用的是标准的五间六柱,而中间的七间六缝前后仅用四柱,每缝仅用两根金柱,同时这两根金柱向内移动了一些,位于两山次间中线上。这种减柱加移柱的方式也是金代的典型做法,属于《营造法式》中「金厢斗底槽」的一种变体。这样既节省了用料,又给两排金柱前后均留下了一间半的较大空间,便于观瞻与礼佛。</p> <p class="ql-block">中央五间十架椽四柱的做法,前后用三椽栿对中间的四椽栿,其上是带有彩绘的平棊(天花板),为明宣德四年至景泰五年所增补。</p> <p class="ql-block">雕塑后环壁一周为21幅清代壁画,讲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在山西省寺院壁画面积大小排名仅次于芮城的永乐宫。殿顶平棋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饰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此殿外观上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殿顶的一对琉璃烧造的鸱吻,高近五米,堪称古建之最。这对鸱吻的北吻为金代原物,南吻却为明清后补的,历经千百年栉风沐雨,黄绿釉色依然明焕如新。不同于后来鸱吻逐渐繁琐又精致的形象演变,此时的鸱吻形象甚是逼真,甚至表情还有几分呆萌可爱,这种粗犷又挺拔的独特风格也许正是受到勇猛彪悍的少数民族的审美影响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也很有意思,辽代的基础、金代的木构、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彩画,一眼看千年,一殿跨四代,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确实是难得的精品!山西是中国古建筑宝库,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登上月台,我们再回头细看,整个寺院的建筑尽收眼底,山门、过殿、主殿排列在中轴线上,观音,地藏两楼及配殿分立两边,整个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明清建筑已经排不上历史悠久,金代建筑也算不上,然而我此行要寻访的真正辽构,却是藏在下院的薄伽教藏殿。</p> <p class="ql-block">由上华严穿过一个月门,就是下华严寺的所在地了,“下华严寺”亦称下寺,位于上寺东南侧。前面月台上立的大殿就是下华严寺的主殿一一“薄伽教藏殿”。这座大殿建于1038年。1989年,由国家拨款,薄伽教藏殿进行了落架大修,到1999年オ重新开放,千年古刹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此经幢式石塔,立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元年(1095年)。为六角两级单檐石塔。基座为须弥座,上雕多重莲瓣。座上为六棱幢柱,雕刻有经咒与立塔年月。上层则雕刻佛像四尊。此石塔保存较完整。幢身上的经文还能够辨认。幢上部所雕的佛像虽有所损,但基本保持原貌。且幢刹也保留着。这很难得。</p> <p class="ql-block">何为经幢?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是梵语,又译为“世尊”,“教藏”是指佛教经典。薄伽教藏概括起来说,就是尊贵的释迦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据史籍记载,自辽代中叶以来,它就作为华严寺的藏经殿。原殿内所藏的辽代佛经虽已丢散,但殿内藏经用的38间经橱和天宫楼阁依然保存至今,它和大殿以及殿内的辽代彩塑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在建造时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具有简洁疏朗的特色。整体外观稳固、轻巧,是我国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减柱移柱法”较早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殿坐西朝东,建于一凸字形的高台之上,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殿顶平缓,为单檐九脊顶,檐柱升起明显,结构严谨,为典型的辽代殿堂型建筑。殿宇外观稳固,简洁疏朗,风格古朴。这处台基的高度达到了 3.53 米,与其上大殿的体量相比可说是非常高大了,这也突出了薄伽教藏殿的重要性,背后则是皇室对《辽藏》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斗拱,斗拱是屋顶与梁、或梁与柱之间的承重卸载结构,古时没有铁钉,整个结构是利用榫卯结合,正这种结构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的节点不是刚性连接,遇有强烈地震时,榫卯结合的部位会“松动,正是这种松动,能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柔性自我调节矫正系统,起到了抗震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外檐斗栱一共有三种。柱头上是重栱计心造的五铺作,耍头为屋内乳栿的后尾。补间铺作同为两跳,立于直斗之上,第二跳华栱直接以替木承托撩风槫。转角铺作相对复杂,也是五铺作,在栌斗上出斜向的抹角华栱,两跳之上就出现了四个并排的耍头。转角铺作中的抹角栱,是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它增加了转角铺作之重,与收缩的补间铺作、扩张的柱头铺作形成了一放一收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可以看到大殿柱网为金厢斗底槽,也就是内外两圈柱子围合,中间俩四椽栿下的柱子为后世所加。柱头卷杀明显,底部柱础石不加雕饰。殿顶布满平棊(天花板),将部分梁架藏了起来。平棊上的图案非常丰富,其中有明代添配的,也有上世纪大修中补换的。其中的散花飞天彩绘姿态生动,虽经过后世重描,仍含古意。中间佛像上有三个八角形藻井,与独乐寺观音阁类似。梁架结构为殿堂造,在当心间的平棊之下可以看到四椽栿对前后乳栿,其上用垫木和圆柱支撑起我们看不到的草架(剳牵、四椽栿、平梁)。而在次间柱缝上用柱头枋代替了四椽明栿,其上的草架结构也略有不同。整体来说,大殿的梁架风格简洁,直来直往,少有装饰。</p> <p class="ql-block">看我们眼前的这三组精彩的说法场面。佛坛上31尊泥塑完成于辽代全部着色,面部和头冠贴金,历经千年的香火烟熏,已逐渐变为古铜色,更具有一种古色古香自然之风。中央端坐的三尊主佛为三世佛,由北到南依次是:过去佛即燃灯古佛,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即弥勒佛。佛坛四角立四大金刚,威武雄壮,佛前弟子像、诸菩萨、胁侍、供养童子以不同的姿态社情,倾听佛法,他们或从或立或蹲,有俯首、有仰面,场面生动活泼,这组塑像的风格与其它寺院庄严肃穆,塑像完美化的风格截然不同,与其称其为佛,不如说是佛化的人间,让人更觉得亲切、自然,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素有“东方维纳斯”美誉的合掌露齿面带微笑的胁侍菩萨像,请看她双手合什,含笑露齿,安静怡人,重心施于左脚,身体略向右扭了一下,给人以动感加上飘起的衣带,动与静的结合完美,体态优美,肌肤质感强烈,象是一尊恬静美丽的少女像,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难怪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特为题词,赞由“比例合乎自然,表情特别生动”,“为不可多得之艺术作品,宜尽力加以保护”这足以说明这些辽代雕塑艺术珍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经殿,哪里可以存放经卷呢?看大殿四周环壁排列着贮藏佛经的38间重楼壁藏。下层为藏经的经橱,每间门开两扇。经橱上有腰檐,下有基座。整座壁藏上的勾栏、木制瓦顶,脊兽和鸣吻等与大型建筑没有一点区别,上下层计有斗拱18种之多,钗栏栏板全为剔透雕刻,由各不相同的几何形镂空图案、花纹图案共达37种构成,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后壁中央开壁明窗,明窗上设有天宫楼阁五间,两侧又有券拱桥连接两边壁藏,使之浑然一体。整个壁藏柜精巧玲珑、复杂多样,堪称辽代木构建设的活化石,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誉之为“海内孤品”更道出了它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壁藏和独特的造像布局,共同营造出庄严神圣的佛国世界。据学者推测,这与兴宗朝佛教末法思想的蔓延有一定关系,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佛法可能遭受的损毁有所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对大藏经的梳理保存,三世佛的布置,以及表现四大天王的护法,都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佛法永续的追求。薄伽教藏殿的高度以及在全寺轴线中的位置,也都体现其在华严寺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是我国目前除山西应县木塔之外的第二大全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华严方塔是复建的仿古四方型木塔,通高43.5米。塔身明三暗二实五层,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木塔建筑依据辽代风格所建,上景金盘,下承莲池。</p> <p class="ql-block">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层内部设塔心室一间,底层外部周围还有回廊一圈,形成了五间样式。其六层斗拱设计采用三十种斗拱组合类型,顶脊塔刹为须弥座,山花蕉叶及覆鉢皆采用绿、黄、乳白三彩琉璃制造,内设天宫。塔顶相轮、承露盘、仰月、宝珠,采用青铜锻造外镀纯金。整体木塔造型美观大方,古朴劲健。</p> <p class="ql-block">宝塔下还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铜制地宫,中间供奉水晶塔放置元代高僧慧明法师舍利子,铜柱上雕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内容丰富多彩。铜板雕刻的铜砖铺地,四壁大小佛像近千余尊,称为千佛龛,金壁辉煌,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华严塔上,远望寺院、大同古城、遥想塞外、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千年前那里生活着的契丹人。辽国是就由契丹人建立的,那是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之后,建立了辽国。耶律阿保机是一位骁勇善战、通达贤明的君主,为了发展壮大辽国,他做出了许多有力的决策。他知人善用,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只要是人才就能得到重要,而且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以此来巩固辽国的国力。</p> <p class="ql-block">千年时光带走了,曾经叱咤北中国的草原健儿契丹人,却在辽国的西京——大同,留下了一座方位奇特的寺院。在中国,还有好多座这种朝向的大型寺院,而看过华严寺,你就能了解了辽代皇家寺院的布局精妙所在!</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中华文明在千年间不断沿袭,而建筑空间,则是其所处某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地域特征的最好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传统文明元素在不断消逝,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的空间再现就承载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期待。“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北魏辽金看大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