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是事可可

<p class="ql-block">一、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p><p class="ql-block">安娜处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守旧封建社会向新兴思想改革的急剧转变时期。作为上层贵族妇女,没有麻木于上层的物欲世界,懂得发现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反对不幸婚姻的束缚,崇尚自由的结合。安娜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在勇敢的和丈夫虚伪作反抗,高呼“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能在当时舆论和道德的压力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和丈夫提出离婚。但是,安娜的举措不同于嫂子陶丽。陶丽,不敢放手已经背叛自己的丈夫,有自己单独的财产却不敢独立的生活,依赖于丈夫,却被丈夫欺骗卖掉树林。旧时代的女性陶丽,为着别人生活,一方面过于压抑自己内心,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还是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安娜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安娜的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值得赞赏的,同时也是时代的进步,解放封建社会中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思想,寻求女性的地位平等,和女性的权利。在离婚无果的情况下,面对舆论压力义无反顾的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心执着的爱情遭到对方的放弃时,她觉得生活的无望,而此时的安娜,过分依赖于男人,以为失去所爱失去男人就无法生活,选择死亡,也是造成其悲剧之因。同时,安娜的婚内出轨,又是悲剧的咎由自取,在与卡列尼的婚姻关系未解除中的过程中却与弗伦斯基发生关系诞下一女,是不符合婚姻的义务和不负责任的,安娜在理性面前对爱情过分期许,同时丈夫所施加的宗教压力、阻止她与儿子见面,受到周围朋友的舆论压力,道德压力让她内心也产生了畏惧和退缩,为了减轻痛楚饮酒和麻药企求让内心好过,从这一方面让人觉得安娜没有真正的获得彻底解放,所以导致了卧轨自杀的悲剧,所以安娜用最后的办法寻求肉体和心灵最后的解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矛盾而缺乏理性</p><p class="ql-block">卡列尼的过分理性与安娜的过分感性,思想的碰撞导致婚姻中的矛盾。她在婚姻中所需要的是爱情,卡列尼在婚姻中所需求的是家庭。这也是安娜的矛盾之一。这种矛盾和现代婚姻内出轨带有着相似性,在卡列尼和安娜之间表现出爱情与面包不可兼得。于是卡列尼反问安娜:“卑鄙吗?如果你喜欢这两个字,那么为了情夫,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却又吃着丈夫的面包,这才叫卑鄙。”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而在安娜看来,丈夫卡列尼的一切理性是那么的虚伪,他所接触的宗教信仰,哲学知识等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自我爱好和内心对宗教信仰的尊重而出发,一切都为了官场上的节节高升,过分的理性压印自己的内心。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三、善良而真挚的贵族妇女</p><p class="ql-block">在发现吉娣倾心于喜欢自己的弗伦斯基后,为了不阻碍她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安娜选择提前回圣彼得堡,为了保护她和吉娣之间的友情、吉娣弗与伦斯基爱情都体现出了安娜的善良。</p><p class="ql-block">面对上层贵族圈,安娜看到太多虚假与欺骗。贵族阶级的虚伪和内心的矛盾,比如弗伦斯基的母亲赞赏儿子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的艳事,在弗伦斯基看来猎艳贵族有夫之妇是刺激而有趣的,所以在这种婚内出轨的现象在贵族圈是司空见惯的,安娜并不是个例。与其他道貌岸然的贵族圈里人们不同的是安娜勇于真挚的从谎言和虚伪中脱离出来,因为她面对爱情无法过着婚内和婚外的两重生活。安娜没有继续和丈夫过着貌和神离的生活,她捅破上层社会所编织的虚伪谎言,勇敢地和道德做对抗。安娜的真挚和勇敢不同于与众人沉沦于虚伪,她敢做敢为,但是却遭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另类的悲剧。可只有安娜摘下贵族圈里虚伪的面具,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选择了爱情,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安娜作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缺少了一定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真挚也让个人欲望无限放大得不到克制被感性吞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也是造成了悲剧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不同的读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褒贬不一,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又是安娜的形象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感受到强烈的人物悲剧性。在安娜的的形象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也有过分追求自我而感性的一面。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