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恭王府

王道生

<p class="ql-block">退休到北京后,去过恭王府,除了福字碑,和珅…记忆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送外孙上学后,见天气晴好,遂乘公交前往。</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在什刹海南岸,据说是建在北京城水龙脉上,风水极好。进府需要买门票,老年卡不管用,六十岁以上凭身份证购半票。</p><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p><p class="ql-block"><b>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学者侯仁之曾叹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b></p><p class="ql-block"><b>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是和孝公主府(和珅宅)时期。</b></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二十日,乾隆把尚书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指为十公主额驸。六月二十一日,也即十公主订婚刚刚一个月,乾隆便下旨“所有李侍尧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赏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第”。和珅用四年多时间修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1790年1月),十五岁的和孝公主下嫁丰绅殷德,正式住进此府。和珅抄家赐死后,公主奉旨迁出。</p><p class="ql-block"><b>嘉庆四年(1799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庆王府时期。</b></p><p class="ql-block"> 嘉庆四年三月,嘉庆皇帝把和珅的宅子赐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璘(乾隆第十七子庆郡王)。</span></p><p class="ql-block"><b>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恭王府时期。</b></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正月,皇四子奕詝承继大统,封六弟奕訢为恭亲王。同年,奕訢奉旨分府,获赐原庆王永璘旧第、辅国将军奕劻府。经过一年多修缮,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奕訢正式移居此府。奕訢在晚清历史上,也是个人物。在与皇权的较量中,经历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得意的曲折过程。 1937年,恭王府经拍卖给辅仁大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成为完全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p><p class="ql-block">清代王府主路上的正殿被称作银安殿 。</p><p class="ql-block">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主为祭祀之用。</p> <p class="ql-block">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p><p class="ql-block">锡晋斋</p><p class="ql-block">此殿为乾隆朝大学士和坤仿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所建,用楠木装修出精美的两层仙楼,这种逾制的装修成为嘉庆皇帝给和坤定的死罪之一。</p><p class="ql-block">恭王府曾收藏西晋陆机《平复帖》,并秘藏于此殿,因而把此殿命名为"锡晋斋"。</p><p class="ql-block">锡晋斋的东、西厢房是恭亲王存放古玩之所,东厢房叫"乐古斋",西厢房叫"尔尔斋",意思是这些古玩与锡晋斋所藏的《平复帖》比较,不过尔尔而已。</p> <p class="ql-block">多福轩和古藤</p><p class="ql-block">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p><p class="ql-block">从东到西,王府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p><p class="ql-block"><b>为恭王府“三绝一宝”的“宝”。</b></p><p class="ql-block">后罩楼内有“99间半房子”,当年和珅在设计修建这座藏宝楼的时候,参考的就是紫禁城9999间半房子的尾数。</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的后墙一共有44个什锦窗,每个什锦窗的图案都不相同。之所以要修建这么多的什锦窗,是因为当时和珅的藏宝数量数不胜数。这样一来,和珅在进去取宝物时,就可以根据窗户的形状,来对应宝物的种类。</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湖心亭。</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后花园很漂亮,我感觉比故宫的后花园好。<b>恭王府三绝一宝:后罩楼是一宝,三绝在后花园。</b></p> <p class="ql-block"><b>西洋门,恭王府三绝之一。</b></p><p class="ql-block">位于花园中路最南端,是花园的正门,称“静含太古”,为奕訢所建。门由汉白玉石雕砌,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西洋拱式风格。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西洋门也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大戏楼,恭王府三绝之一。</b></p><p class="ql-block">原名怡神所,曾悬挂康熙皇帝御笔"怡神所"匾额,是府主人招待宾客、摆宴看戏的场所。面积685平方米,为三卷勾连搭卯榫式建筑结构,堪称一绝。四壁梁柱绘满紫色藤萝花和枝藤,使人有藤萝架下观戏之感。</p> <p class="ql-block"><b>福字碑,恭王府三绝之一。</b></p><p class="ql-block">上图是从网上下载的,下图是我拍的,因反光,图片质量不好,只示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福字碑位于秘云洞内,福字碑是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的福字碑。这块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碑前的地上有一副用碎石子摆成的中国象棋棋盘,方方正正,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福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由此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其次,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第三,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长,为瘦,音谐“寿”,称“长瘦福”,即长寿之福。</p> <p class="ql-block">从西洋门进去,就见独乐峰</p><p class="ql-block">位于西洋门北部,是高约5米的北太湖石之孤赏石,有点缀园林,不使园内美色尽览之功效。园林专家认为它可同时起到影壁和屏风的作用。石之命名“独乐峰”,或许套用司马光“独乐园”意。“独乐峰”由于多年风化已经形成一种自然美,像软水漩涡,像淡云舒卷,古朴典雅而又富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据说独乐峰三字,独字藏在顶上,但是,立峰二字我兜了一圈也没看到。</p><p class="ql-block">过独乐峰向西…</p> <p class="ql-block">妙香亭</p><p class="ql-block">双层木结构平顶式方亭。上层名为妙香亭,下层名为般若庵。上圆下方的两层顶以建筑语言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说。早年般若庵室内壁上嵌有恭亲王奕诉楷书的《心经》石刻。</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其名来源由西侧门檐下的短柱像倒垂的花蕾。门的形状如皇宫中的“毗庐帽”门样式。</p><p class="ql-block">菜园北侧的垂花门内有一处小巧四合院,院内翠竹摇曳,清凉幽静,据红学家称,此院酷似《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p><p class="ql-block">院内东厢房名“香雪坊”,西厢房为名“明道斋”</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后花园好景美不胜收。装修奢华,构思精妙。须静心细品,方能略知一二。如我这样走马观花,有些糟蹋了这大好景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