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颜渊篇》(9)

张一鸣

<p class="ql-block">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岁荒歉,现在用度有些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呢?”鲁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觉得不够,怎么能实行‘彻’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盍彻”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孔子去世后,有若担当孔门老师期间的事儿。孔子去世后,他的一些弟子自然成了鲁国政要的座上客。鲁国政要也装模作样地向他们咨询一些治国理政的思想以及大政方针,但就是不落实!</p><p class="ql-block">      本章句《论语》,记载问政的是鲁哀公,问政的话题也很直接;有若,现在是“用不足”,咋办?话题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如何解决“用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若是答非所问:“盍彻乎?”</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听后,尴尬一笑,说;现在我们采取的是“十取二”的税,还不够用呢!要是采取“十取一”的税,能用的岂不是更少了吗?有若,你这不是在开玩笑吧!</p><p class="ql-block">      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p class="ql-block">      朝堂上的众位卿大夫,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时无语!</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一句话;退朝!</p><p class="ql-block">      “盍彻”事件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鲁哀公没有实行“彻”的制度,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采纳有若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经典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p><p class="ql-block">      要想更深入了解本章句《论语》,我们需要了解鲁哀公和有若这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公元前521至公元前468年),姬姓,名蒋,鲁定公之子。在位期间,“季氏三桓”把持朝政,鲁哀公二十四年,鲁哀公非要将宠妾立为夫人,将妾所生的公子立为太子,虽然遭到了众人反对,但鲁哀公仍一意孤行,结果,“国人始恶之。”鲁哀公二十七年,鲁哀公在与“季氏三桓”争权的过程中失败,逃离鲁国,四处流亡度日,客死异乡。姬蒋死后,后人将其谥号定位为“哀”,用当代文学家鲁迅的话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p><p class="ql-block">      有子(公元前505年或公元前518年至?),姓有,名若,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属于孔门“十二哲”之一。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只有四位:有子、曾子、闵子和冉子。有若被尊称为有子,可见他在孔门的地位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问于有若”的“于”的意思是向,用于引出宾语——有若。整句话的意思是:鲁哀公向有若请教问题。</p><p class="ql-block"> “饥”的本义是饿,引申指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谷不熟为饥”,饥荒的意思。“年饥”指年成荒歉。一年之中,农业收成不好或者社会经济衰落不景气,都可称为年饥。</p><p class="ql-block">      “用”的本义是使用、采用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用,可施行也。”</p><p class="ql-block">      “如之何”意思是怎么办这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啊。</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说话也是挺有一套的,这里的“用不足”是没有主语的,是鲁哀公自己“用不足”,还是鲁国财政“用不足”?我们一看这句话也不知道。但从后面鲁哀公的话来分析,还是他自己“用不足”——“二,吾犹不足。”“吾”就是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真的会“用不足”吗?我的回答——这是当然不可能的。一个国君即使再没有实权,但平常的日用开销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怎么会“用不足”呢?鲁哀公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用不足”的,他的“用不足”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消费上,甚至和掌权的“季氏三桓”比财富,自己没有“季氏三桓”掌握的钱财多,才觉得自己是“用不足”的!这么说,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用不足”,如果这样的话,即使让天下的财富都给他,他也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如果将鲁哀公的“用不足”和民众比较比较,我们自然会有答案的。民众的财富来源十分有限,还要承担“十分之二”的赋税,这才是真正的“用不足”。鲁哀公为了自己的私欲,想再增加赋税,让万千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鲁哀公,真的令人感到悲哀!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私心的。对于掌握权力的官员来说,公心与私心的天平一旦失衡,就会一步步滑向腐败的边缘。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的案底,大都是私心在作祟。“私欲”是人性的弱点,无法全然避免。当私心大于公心时,就会导致公权当做私用、公产变成家产,滋生严重的违法乱纪案件发生。</p><p class="ql-block">       在“年饥”的时候,鲁国的民众遇到了饥荒,已是“用不足”了,鲁哀公只想着自己的“用不足”,他没有考虑民众的“用不足”,没有考虑到民众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理解了这一点,鲁哀公问有若,问得自然就是如何解决自己“用不足”的问题,希望孔门的高材生有若能替他想出更好的招数,如何增加税赋,增加多少,才能解决自己的“用不足”这个难题。即使在征收过程中,遭遇到了民怨,鲁哀公也可以推脱啊,说,这主意是孔子的学生有若给出的。</p><p class="ql-block">      有若对曰:“盍彻乎?”</p><p class="ql-block">      “对曰”是回答说的意思。古代,臣下答对君主、或地位下的人答对地位上的人询问时,用“对”字,以表示尊重。鲁哀公是鲁国国君,有若是鲁国的臣民,从身份上来说是“下”对“上”,一个“对”字,显示出有若对礼仪的通达以及记载本章句《论语》的孔门弟子的懂礼。</p><p class="ql-block">      “盍”是为何、何不,表示反问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彻”是周代的田税制度。一亩地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换句话说,税率是十分之一,大概是民众的收成之中,民留十分之九,上缴公家十分之一。实际上,鲁国自鲁宣公十五年就采用了十分之二的田税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鲁哀公时期。</p><p class="ql-block">      如今,鲁国遇到了饥荒,鲁哀公感到“用不足”了,他向孔门新任的老师有若先生问策。谁曾想,有若所答非所问,他给出的建议不仅不是变着法的“增加”,而是“减少”!即赋税由现在的“十取二”再减少一半,减少到“十取一”,这真的让鲁哀公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在这里想,也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啊,本来就不够用了,再一减少,岂不就更不够用了吗?有若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p><p class="ql-block">      听到了有若的建议,鲁哀公大为意外,所以脱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p><p class="ql-block">      对照上下文,“二”,这里的意思是收取十分之二的税。也就是民众的收入,民留十分之八,上缴公家十分之二。</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说;现在收取十分之二的税,我还觉得不够用呢?有若先生,怎么能实行“彻”呢?</p><p class="ql-block">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p class="ql-block">      “孰与”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一般是肯定后项。</p><p class="ql-block">      “君孰与足”的译文是,您怎么会不够呢?</p><p class="ql-block">      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p><p class="ql-block">      按照有若的说法,在国家遇到饥荒时,诸侯国的国君就应该多考虑民众的疾苦,国家可以通过政策的调节,减轻民众的负担,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上下一心,共同度过暂时遇到的难关!</p><p class="ql-block">      本来,民众都吃不饱,穿不暖了,你还加重民众的负担,民众没吃没喝的,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就会越来越大,万一发生了农民起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莫大的灾难!从这一点来理解,觉得有若的思想,真的是在为广大的民众着想!一个国家,你把人民放在心中,民众才会越来越爱护这个国家,大家都爱国了,即使国家遇到一些暂时的危机,也会众志成城,渡过难关的。如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武器尽管只是小米加步枪,但万众一心,照样能打跑武器装备精良的小日本,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伟大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权者不能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用现在官场的一句流行语说“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当权者用自己的权力,能贪就贪,能占就占!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大肆中饱私囊!这样的官员不是人民的官员,而是人民币的官员,是一心掉在钱眼里的官员,他不出事,那才怪呢?</p><p class="ql-block">      有若的意思是;赶上眼下的“年饥”,统治者更需要体察民情,通过降费降税等手段,来赢得社会民众的尊重。这时候国家不再是一个搜刮民财的聚宝盆,而是一个让民众享受国家红利的派发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国家的统治者不仅不能多收取税赋,而且要赈济灾民,拿出国家的钱财,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而本章句《论语》,记载的却是灾荒之年,鲁哀公感叹的是自己的“用不足”,有若的建议并不是简单的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民众说话,同时也是站在国君的立场上在挽救国君,这才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分享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佩服儒家的思想,只要有机会,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有若,都是积极在为民众代言!我们很多人,很多的时候,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只有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了,才会想着别人。有句俗话说,自己吃肉吃饱了,还剩点汤,与其说倒掉了,还不如分给别人呢。当我们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时,推动一带一路,连接世界,践行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天下人共同受益,很多人都惊呆了!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胸怀一颗为万民服务的心。这样,自己就会少很多的烦躁,让自己真正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让人性的光芒在服务人民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