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大学四年

一汪清水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我(编者:汪清)已经写了<a href="https://www.meipian.cn/4aogjpc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回顾77年高考的日子</a><a href="https://www.meipian.cn/4cwcjc5u"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记77级入学第一天</a><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bzvnjj"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林场岁月</a><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n0eo9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石化二厂记事</a><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g2ybv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我在设计院三十四年</a>等美篇,其中,“回顾77年高考的日子”、“记77级入学第一天”、“我在设计院三十四年”获得了美友与美篇平台双加精“美篇精选”称号。而唯有中间空着在东营的大学四年没写。因同学们大多对往事较为熟悉,牵涉人物较多,怕写不好影响客观,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我还是觉得趁现在记忆力尚好,把这段青春时光记录下来较好。</p> 01学院背景 <p class="ql-block">  华东石油学院前身是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创建,是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初创时设有石油钻采、石油炼制、石油机械 3个系,7个专业,有教师212人。到1966年,发展为有专业14个,教师713人,学生5000多人的5年制石油高等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搬迁到山东省胜利油田(今山东省东营市),改名华东石油学院。设石油勘深、石油开发、石油炼制、石油机械、自动化及石油管理工程等6个系,12个专业。</p> <p class="ql-block">华东石油学院的北大门,也是我们入学时的正门。(图片载自网络)</p> 02第一学期 <p class="ql-block">   我们77级是78年3月冬季入学,那时学校的生活设施还很不健全。整个机械系在一个大食堂,早中晚每人各有一张餐票,大部分时间是一勺烩白菜,清汤寡水,基本没有油花,偶尔改善一次伙食,是系里食堂杀猪了,那大肥肉吃的真香啊!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烩白菜加馒头,早上馒头玉米粥咸菜,对于开设了大量基础课的我们,尤其是机械制图特别费眼,营养显然是供不上的,入学体检双眼1.5的我,暑假回来配了100度的近视镜。</p><p class="ql-block"> 这一学期对我们来说是如饥似渴的一学期,记得前一周还补习了一下解析几何为后面的高数打基础。高等数学是卢名高老师主讲的,卢老师是广东省揭阳市人,一口的“广普”,讲课富有激情、抑扬顿挫,非常有耐心,尤其是将数学公式推导到最后,一句“ya就是sao”(也就是说),让你马上意识到一个数学定理即将呼之欲出。记得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相当之高,尽管卢老师课后布置的习题不多,但大部分同学仍然将高数习题集的其它习题也做一遍,谓之熟能生巧。</p><p class="ql-block"> 那时77级同学年龄差别较大,我们班从16岁(在校生)到25岁(带工资入学)不等,到这里已打破年龄界限,虽然来之前都是所在单位或知青点的精英,可以说是群英荟萃,干啥的都有。比如,朱其昌同学篮球打的很好,字也写的相当漂亮,一问来之前是邹县综合厂刻图章的。现在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一学期机械系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那时矿机、化机,有时还有储运都在学校东北边的二层教学楼上大课。上大课时三个专业都在阶梯教室,普通化学在第一学期是考查课,化学老师讲的飞快,这半边写完再写那半边,我偏离黑板抄的头昏脑涨,字迹也潦草。忽然发现我身边的梁永智字迹工整,还写的挺快,一点都不潦草,不禁深有佩服之感,77级真是人才济济。忽一日,发现班长老陈的课堂笔记只记重点,提纲挈领、笔底千花,感觉此人逻辑性很强,都是高人啊!</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学期的体育活动开展也很热烈。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大都放下书本去打球或跑步。入学不久机械系即组织了春季田径运动会,新生以所在班级为单位。我做为化机77-1班的体育委员担任班级领队,虽然我报了两个冷门项目成绩欠佳,但班里男生的总成绩还是不错的。其中郎清江分别获得三级跳远和110米跨栏第一名,吴苏江获得五项全能第二名,由陈文亚、汪清、王淼、舒坚组成的接力队获得4×100米接力第一名,4×400米接力好像也是前三,舒坚100米跑、梁永智的3000米也在前三之列,最后总成绩排名记不起来了!化机2班主要靠两个女生打天下。郑玉珍将100米和200米两个短跑项目收入囊中,曹晓飞则将400米和800米中跑项目归为己有。班级球类活动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中篮球朱其昌、黎金,排球郎清江,田径、足球舒坚日后都成为校队主力队员。</p> <p class="ql-block">第一学期上大课的东北角教学楼的阶梯教室。(图片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78年的暑假,方先晓在济南一个亲戚家度假,我和王刚、先晓一起爬了泰山。那时真是爬的,下午从正路上去,爬上十八盘。只有爬山才能见到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上租个大衣,等到翌日凌晨看日出,记得那天我们看到的是云海。然后再从东路下山,一直走到火车站,真是穷游啊!由左至右:方先晓、王刚、汪清摄于泰山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再下十八盘,雄风悠然在。</p> <p class="ql-block">摄于大明湖南大门。左起:先晓、王刚、汪清。</p> 03我的宿舍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应该单独拿出一个篇幅介绍我的宿舍。刚一入学我们住在一排小平房里,南面是一排干打垒,也有同班同学住在那里。北面即是校园土路,再北面是校办仪表厂,我们有时去那里看电视。靠东面下铺的是来自湖南长沙的梁忠雄,来之前是知青,当了四年的室长。在我的印象中,忠雄话语不多,总在写信,他好像有6个姐姐,1个哥哥。看起来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考试成绩很好,这点特别让人佩服。后来去了学二楼和忠雄有了更深层的交流,看到他有一大本手抄老歌,才发现他对唱歌和音乐很有研究,难怪忠雄现在是德国斯图加特华韵合唱团的团长,原来早就有音乐细胞,还要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忠雄的上铺是来自济钢高中的赵勇,他只有16岁,是提前半年参加高考的在校生,和我们一起也显的少年老成一些,他比我小7岁,又是小老乡,我自然对他要好一些。赵勇基础扎实,学习比较努力,爱思考问题,不偏科,这点是我们老大哥需要学习的。有句话说的好:“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在忠雄对面下铺是来自福建龙岩的温夏,也是知青考上来的。一开始说话挺有优越感,据说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自主命题,福建省的考题难度较大,但是进入大学就不一样了,不努力照样不行,仅凭中学时期靠智商打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其实温夏人很畅快,我们同室四年,交流很融洽,也是知根知底。温夏的上铺是来自江苏扬州的张登庆,来之前好像是知青民办教师,基础很扎实,来之后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晚上基本不到十二点不回宿舍,我有时就想他适合于搞基础理论研究。我自己睡在靠近门口双人床下铺,上铺放室友的箱子,基本不受干扰。</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平房里待了没多久,我们就搬到了新落成的学二楼2楼南面一间,定员6人,人员做了微调。叶玉民调到温夏的上铺,老叶是河北任丘人,54年的,比我还大一岁,来之前是任丘县放映队员,各种型号的电影机都玩过,很有几把刷子。记得有一天傍晚,教我们制图课的刘老师给我们放机械制图小电影,电影机老是鼓捣不好,我忍不住就说班里有放映高手,要不要帮忙,刘老师说好呀!老叶上去一戳几好了。老叶说话慢条斯理,面带微笑,有一句名言是:“先学不生气,后学气死人”,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陈文亚很爱逗他,经常把我们赶出去,在屋里插上门打斗,美其名曰“拳击”,以致我们室得了一个雅号“拳击场”。我的上铺是舒坚,来自青岛,之前也是知青,在校田径队、足球队都是主力,是个玩家。也奇了怪了,我们班男生三个出国定居的都出自我们宿舍,其中:梁忠雄在德国斯图加特,温夏在意大利米兰,舒坚在美国休斯顿。</p> <p class="ql-block">舍友合影于大礼堂外面的电影放映场地。左起:梁忠雄、汪清、舒坚</p> <p class="ql-block">梁忠雄与我的合影留念。</p> 04校园生活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77级是78年3月冬季入学,因此第一学年是跨年度的。转眼就到了1979年学年(大二),又陆续开设了哲学、普通物理(核物理)、英语(专业)、理论力学、电工电子学、政治经济学等新课程。学校里伙食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机械系有了新食堂,叫“第一餐厅”,开始实行饭票制,花色品种高低档都有,弄的我们每到第四节课后半节就坐不住了,老师知道我们想去打饭,也不拖堂,有时提前5分钟下课,我们欢呼雀跃地就往食堂跑,去买我心仪的红烧排骨,还经常不够吃,就用馒头沾排骨汤,真是太爽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现有同学开始实行合作打饭制,谁去早了就先打,就不用一窝蜂排队了!先是吴苏江、李信伟、梁忠雄三人一波,后有李景诚和赵勇。我由于经常和王淼一起散步,比较谈得来,他提出来我们也合作吧,我俩分别来自青岛和济南,家中经济条件和消费理念差不多,都不享受助学金待遇,他为人随和,比较宽容,一拍即合,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周末电影真让人着迷啊!很多电影都是那时候看的,即使大冬天穿着大衣换片时跺脚也照样心甘情愿。记得看完日本电影“追捕”后,同学们议论纷纷,要把一些细节搞明白,久久不能入睡。梁永智和商汉印被封为本班电影协会正、副主席,他俩早早吃过晚饭就扛着凳子去大礼堂前放映广场占地方了!然后我们也扛着凳子进去找他们,晚了根本就进不去。据说石油学院的电影机和屏幕是全国最大的。现在同学们议论起来,那段美好时光久久难以忘怀,感念极深。</p> <p class="ql-block">机械系餐厅,也是第一餐厅。(下载的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门前的放映广场。(下载的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几张照片摄于79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好像是放假不上课,吴苏江借了部相机约我们哥几个在校园里拍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在学校北大门口,由左至右依次为:李信伟、矿机老张、汪清、王刚、梁忠雄、舒坚。</p> <p class="ql-block">这张石油学院北大门经典照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摄于实验楼门口,前排左起舒坚、张广川(矿机),中排左起王刚、吴苏江、李信伟,后排左起汪清、梁忠雄。</p> <p class="ql-block">北大门外,背景是校办胜华炼厂。</p> 05去夏令营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1979年暑假,我被团支书林颐辉和班长梁永智指派,荣幸地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据说是我当体育委员比较辛苦,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算是个补偿,这是我头一次去青岛,当然很兴奋。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我一个人在宿舍里等候很寂寞,就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外国名著进行“补课”,其中最让我入迷的就是大仲马著作《基督山伯爵》,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久久难以自拔。期间,家住油田的吴苏江还专门来看过我,他豪爽、仗义,我和他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亲近感。</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我们乘大客车,后面跟一辆卡车放行李前往青岛。上车后才发现还有两位美媚同学蒋霞、武卫军也同车前往,一问她们是代表校文工队参加的。傍晚到达住宿地青岛化工学院,李信伟和他家老爷子已等候多时了!感谢信伟对同学这么热情,并约好周末下午夏令营自由活动期间去信伟家里做客。那天我们先去了舒坚家,他家离栈桥不远,然后一起去海滨鲁迅公园拍照。那时候的我们都很年轻,浑身充满青春的活力。信伟家里老爷子是革命军人,住在海军大院,对我们非常热情,布置了一桌好菜,让我们吃的那个香啊!晚上去了消夏晚会,看了中央歌舞团的演出,见识了吴雁泽的男高音是那么的洪亮、浑厚、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同班五人在栈桥附近的合影。由左至右:蒋霞、武卫军、舒坚、汪清、李信伟。</p> <p class="ql-block">三位小鲜肉,哈!</p> <p class="ql-block">那时就指点江山,果然心高志远,现在仍在大洋彼岸。</p> <p class="ql-block">一身知青打扮,那时候的穿着真朴素啊!</p> <p class="ql-block">  在夏令营安排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去了海滨浴场游泳,海水浮力很大,一个浪过来,钻到浪里去,憋口气再钻出来浪已经在身后,当然也喝了不少咸水。若不是任月斌老师提醒,我真想游到防鲨网那边。还去了崂山,中间遇到邓公的车队戒严,第二天再去赶上大雾,10米开外什么也看不见。好像还去了海军博物馆,中间自由活动挺多的,我和化机2班的石宝珍经常一起出行。注意,宝珍是男生不是女生,是不是他家缺女孩啊,哈!夏令营结束的那天,还办了联欢晚会,储77-1班的郭建国写了一首诗,让我替他朗诵一下,也算是我们组出的节目,其实我的普通话也不标准,不知为何他看中了我,我只能勉为其难了!可能是事先没有练习一下,有个别不押韵的地方有点“拗口”,朗诵的不太顺溜,但还是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能上台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因归心似箭,从青岛返回学校的路上,托石宝珍把我的行李捎回宿舍,我从潍坊即下车乘火车回济南,一个愉快的夏令营之旅就圆满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夏令营机械系77级的全体合影。后排左2、左3是带队的任月斌和裴峻峰老师。</p> 06金工实习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1980年夏天,矿机、化机两个专业一起去北京内燃机总厂金工实习,在张店火车站包了一整节车厢。我们在北京的住宿地是北工大,位于北京东偏南方向,要在化工路西口专门换乘30路公交车两站路才能到。我们去了以后,每人发一张北京市公地铁通用月票,真是爽啊!下了班后,有时来不及换衣服,穿着工作服就上车,售票员一看这帮人都有月票,以后也就不问了。这时我已经改任班级生活委员,又来忙了!需要取钱、报销、换粮票等好多事,这忙活事咋老跟着我呢?好在有同学帮忙,仇性启是系学生会生活委员和朱其昌陪我去指定银行取钱,我的包里就是巨款。好在我上学前干过林区会计,还能处理的得心应手,对实习和游玩影响不大,就是牺牲点个人时间,为同学们服务吧!</p><p class="ql-block"> 北京内燃机总厂主要制造内燃机汽油机燃油机,我们去各个车间轮流转,开眼界,增加感性认识,从翻砂铸模到机器总装都不漏。有些先进机器型号也抄铭牌。最恐怖的是锻压车间,噪声极大,此起彼伏,感觉要把耳膜震破了。最悠闲的时间是中午,这里食堂的伙食很好,有不同花色的小炒。吃过午饭找棵大树下面眯一会,也是“悠然见南山”啊!实习空闲时间的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这次补上了不少我75年来北京时没有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80学年(大三)的主要课程是材料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热工学、机械原理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焊接等金工都是考查课。有些与矿机专业重叠的课程还一起上大课。也有不少课程化机专业单独上,比如任瑛教授的“热工学”就是单独给化机专业主讲的,需要查阅大量的图表,里面的知识信息量非常大,值得欣慰的是这门课我得了“优”,以致我参加工作后也受益不浅。总之,进入专业学习比上理论基础课更令人感兴趣,此时年龄大,阅历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接受能力更强一些。</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留影。</p> <p class="ql-block">与郎清江合影于毛主席纪念堂前。</p> <p class="ql-block">我在军事博物馆门前,老式“上海”轿车也挺扎眼的。</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九龙壁,我75年来时不开放,这次“补”上了。</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时我抓拍的,左起:温夏、廖仲武,用的是一部120海鸥相机。</p> 07专业实习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四学年(1981年),主要开始了专业课学习。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化工原理与设备、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泵与压缩机、压力容器设计等。其中,压力容器设计由赵正修教授亲自为我们讲授,可以说学校为77级学生配备了最好的师资力量,以致后面的学弟学妹们经常感叹,这些知名教授连面都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记得大四下学期我们开始了专业课实习,分别去了潍坊生建机械厂和辛店胜利炼油厂。我们化机1班和2班两个厂分别实习,到期对换,我们先去的潍坊生建机械厂,这个厂主要生产L型空气压缩机,据说还是信得过产品。我们主要是了解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结合所学理论对压缩机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受益匪浅。在这个厂也要时时注意安全,必须两人以上结伴进车间,连上厕所都是分开的。大概两个星期后,我们化机77-1班就换到了胜利炼厂,环境一变马上气氛就不一样了!到达住宿地放下行李就欢呼雀跃地奔向球场。在炼厂等候我们的专业实习老师惊讶的说,你们两个班风格完全不一样啊!一个特别活跃,一个沉稳有加,这也和班风有关,我们班的活跃分子太多,还有班长老陈打头,想不热闹都不行,哈!</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学的是化工机械,以前也称“炼油机械”,因此实习课主要在炼厂废铁堆,别说这里面有不少拆下来的旧设备,正常生产时你根本看不到真实的设备。比如,列管式换热器,有的壳体已经打开,可以看到里面列管的分布,打开管箱后里面的管程数一目了然。如果能找到一台拆开的“浮头式换热器”,那结构见识更是“再上一层楼”。废铁堆里还有不少换下来的塔器、容器设备,简直就是一个大宝库。有幸的是,我后来的工作大多是从事压力容器设计,最初专业实习的感性认识让我受用一生啊!</p> <p class="ql-block">81年我和王淼一起在第一教学楼前合影,那时教学楼前有外面照相馆专门来拍摄。</p> <p class="ql-block">81年5月24日,化机77-1班全体合影,人手一张。</p> 08毕业设计 <p class="ql-block">   我们毕业设计项目分成两个小组,其中廖仲武、马骏、雷光明、王卫防为实验组,跟着毛羽老师在家做三旋实验。我和方先晓、郑玉珍、李婷为设计组,为南京工学院一攻关项目增压沸腾炉做高温烟气除尘设计,期间跟时铭显老师和刘隽人老师去上海和南京调研。调研之前,由时铭显教授给我们“恶补”炼油厂催化裂化再生器高温分离催化剂的知识,参阅了胜利炼厂大量有关催化裂化的有关资料。时教授还教给我们如何快速浏览资料的方式方法,他看资料基本是一目十行,碰到感兴趣的再重点阅读。由于我们的毕业设计开始的比较晚,其他项目组大都奔赴各地调研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设计组是81年11月去上海调研的,主要去了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和上海高桥炼油厂,我们住宿在徐汇区体委招待所,宿舍下面就是一个篮球训练馆,场地放着一台大电视,那几天正在播放女排世界杯比赛,我们一回去在食堂打了饭就边吃边看电视直播。记得最后那场比赛是中国队对日本队,我们正在高桥炼油厂,那时候去浦东要乘轮渡,还要换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一个单程也要3个多小时。当时谈完事老师们看我们有点坐立不安,一问是怕晚了影响看女排直播,就赶紧陪我们一起往回赶。那天的比赛真是扣人心弦啊!2:0让日本队追成2:2,中国女排也是不遗余力,最后终于还是拿下来了!真是激动人心,令人彻夜难眠。中国太需要这么一场胜利了,学生们都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一个行程就是去南京,主要是去南京工学院讨论增压沸腾炉高温除尘装置的方案设计。我们几个想沿路下车去苏州和无锡穷游两天,与时教授约好时间在南京等我们。这也是我头一次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和无锡。虽然那两天细雨绵绵,倒也是玩的很尽兴,就是住宿旅馆不好找,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由于到达南京时间较晚,南工招待所预订的房间没有了,老师陪我们满街找旅馆花费不少周折,有点太对不起时教授了!</p><p class="ql-block"> 回校以后就开始紧张的设计绘图阶段,别的项目组好多都接近尾声了,我们的设计才刚刚开始。设计组具体分工,由我承担整个高温除尘系统的总图和“扩散式”第一级旋风分离器设计,方先晓承担“杜康”型第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设计,郑玉珍承担“波义尔”型第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李婷承担测温装置设计。记得那些天真是紧张啊!经常加班熬夜,尤其是设计对于总体框架高度要求很严,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排列,以致我的设计项目完成后,在参加其它项目组的设计答辩会上经常困得睁不开眼。我代表除尘设计组做的设计答辩比较顺利通过,就是声音不够洪亮,看来不适合当老师。主要还是指导老师时铭显教授(后来是工程院院士)面子大,深度问题由时教授当场解释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合影于苏州虎丘塔前,由左至右为:李婷、郑玉珍、汪清、方先晓。</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设计组合影于无锡太湖。</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晓一起合影于无锡蠡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边留影,那时也曾“风流倜傥”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2年元旦我们毕业设计组的全体合影。前排由左至右依次为:郑玉珍、毛羽老师、时铭显老师、刘隽人老师、李婷,后排由左至右依次为:廖仲武、马骏、雷光明、汪清、王卫防、方先晓。</p> <p class="ql-block">  本篇献给与我一起度过大学四年的同学们,文中有不符的地方请告知及时更正。与同学们共勉,分享美好的时光。</p>